《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48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9-07 02:36:43
杨幂原先在其他影视剧里的演技如何?这又是一个难倒我的问题。
《仙三》瞥到过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神雕侠侣》总计收视不超过3集的时长。大胡子的金庸剧每次播出前,我总是试图说服自己静下心来一看,说不定会有惊喜呢?事实上我倒很少失望。因为一如既往的,很有规律的,从来坚持不过首播的2集(其后换台的时候,看到金庸剧,还会停留片刻,就是不超过3分钟的那种片刻)。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红我坚持到了45集的总时长。虽说泰半是沾了《红楼梦》这名字的光,但只要蒋黛玉不翻白眼,于宝玉不玩十八摸,还要小探春和秦钟不出现在镜头里,昆腔吟诗不出现在音轨里,我倒觉得仍是比大胡子最近的几部剧耐看一些,即使姚熙凤一路呵呵的傻笑萦绕耳畔。
只是杨幂以往的演技究竟如何?我却无从评论。倒是杨幂在《神雕侠侣》中的定妆照,我看了颇为惊艳。也不是说其美貌如何惊人,但是从静态来看,与我印象中极赋灵气的小郭襄倒有七分以上的相符。
杨幂在新红中的演技又如何呢?惭愧、惭愧,我依然说不出个答案来。
因为演技是一种技能,演员的表演与角色的特征越是接近,那么演技就越是高超。演员杨幂之与角色晴雯究竟是不是接近呢?如果从客观分析的角度来说……我突然发现自己说不下去了。
要分析贴合度,还得先解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为这个问题,已经争了个天昏地暗。虽然反对楼主观点的同学暂时都偃旗息鼓了,但是楼主提出“敏感、自尊与柔弱、自卑混合性格”的说法,想必楼里还是有不少同学存异,尤其是女同学。这不,“男权”、“女权”、“夫权”,“男性立场”、“沙文主义”、“平等爱情”……余音绕梁,久弭不绝。
争论倒是可以搁置,见仁见智各持己见罢了。但是有些问题,在晴雯这个人物的表演上可能绕不开去。比如晴雯对于宝玉究竟有没有爱情?再比如晴雯内心是否也有柔弱的一面?这类问题,如果演员和导演心里都没谱,那最终演出来的形象要完全靠谱,倒也不易。
李导和杨幂对于晴雯的角色分析是如何做的,我不知道。反正绝无可能持和我相近的观点。因为在杨晴雯的身上,柔弱是肯定看不到的。要说她内心爱上了宝玉,除非晴雯之死那集她自吐心声,是没有人能在之前看出蛛丝马迹的。说来也怪,就这样王夫人还是把她赶出了大观园。或许真的只是因为“生得比别人好些”?
杨晴雯所展示的人物形象如何呢?表情上三个字以概之,倒真是“凶巴巴”的。言语辞令呢?果然“恶声恶气”。令人印象最深的神态呢?则是鼻子里发出的“冷笑”。于是大家齐声高呼:这不是我们心目中的晴雯。
当真错了吗?确实错了。因为从表情上看,第三十回攻讦袭人的“凶巴巴”以外,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的“灵动可爱”没有演出来。从言语辞令看,与人争执时的“恶声恶气”以外,与其他丫鬟玩笑时的“语气俏皮”没演出来。从神态看,“冷笑”固然是晴雯的招牌动作(有心的同学不妨查一查原著中晴雯“冷笑”了多少次),但是书中晴雯往往是第一句“冷笑”,第二句话时就变为“笑道”了。比如第二十回麝月篦头一节,先一个“冷笑”读来吃惊,晴雯何出此言?后一个“笑道”顿时解疑,哦,小儿女间的玩笑而已。
没有把这些“灵动”、“俏皮”、“可爱”演出来,是否因为杨幂的演技不到位呢?难说。因为《红楼梦》这样一部作品,“晴雯”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杨幂这样一个年轻的演员。要求她能凭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对人物特征的分析,再加以自身阅历的参悟,并运用成熟的演技将晴雯个性的多个层次演绎明白。这大约也太“苛责”了。
怪不到杨幂,看来又得怪到李导头上。是否在李导的解读中,晴雯就必须是一位个性强悍、言辞犀利、神态凌厉、富于反抗精神的独立女性呢?反正这些特点,李导本人倒是一个也没落下。如果杨幂是按照李导这个解读的指导来演,那出发点和成效之间,应该能有及格线以上的评分。也因此,我们最多只能说杨幂的“悟性”不足,演技上却是无从说起的。
此时,反有些同情李导,因为晴雯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确实很难把握。即使把“灵动”、“俏皮”、“可爱”这些特点加上。而且演员也能到位地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是否就算抓住了人物的神韵呢?未必。因为从原著来看,“恶声恶气”的语调确实有,“凶巴巴”的表情至少存在于逐坠儿那一次,“冷笑”更是贯穿于晴雯出场的前前后后。若把这些都删掉了,晴雯这个人物就完全失掉了“魂”。
日期:2010-09-07 02:40:48
其实不少读者对于晴雯的喜爱是建立在她的无双美貌和风流灵巧之上的。若是用苏州评弹惯用的修辞手法来说,晴雯就是“丫王”。丫头中最出色、最拔尖的那个。当然,新红中的晴雯也是“鸭王”,不是那家著名的烤鸭店,而是头上插着雉鸡翎的山寨女大王。只是评弹中的“丫王”往往都是主人最贴心的侍婢。出色的外貌和才能以外,都有着乖觉的个性以及与主人之间特有的默契。
杨幂的“美貌无双”在多数批评者的眼中是靠不大住的。其实个人感觉在新红的丫鬟水平中还算出色。“风流灵巧”四个字较难演绎,“补裘”一节很难用电视语言去凸现技术难度,就剩了“撕扇”一节。87版的“撕扇”演得好,因为张静林运用不少戏曲化的动作,动作幅度故意放大、夸张,效果反而就出来了。
个性上按照“乖觉”、“默契”这个“丫王”的标准来演,估计没人能同意。如果强调那些冲突性的场面呢,按照王昆仑时代的标准话语来说:就是“反抗封建阶级、摆脱奴性”;按照新时代“女性主义”(别为这个词和我抬杠,否则就有“男性主义”的嫌疑)的崭新话语来说:就是“率直真性情、独立人格”;按照李导的理解来演呢,就是“无法无天、没规没矩、言语放肆、神态倨傲”。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我分得不太清楚,有能力的同学不如自己慢慢咂摸。
晴雯这个人物不好演,即使把两个层面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都演出来了,仍未免有“精分”之嫌。再加上读者因为喜爱晴雯而加诸了许多“源于想象”的优点,这些优点更与原著中晴雯的行动、语言有着逻辑上的冲突。所以其实很多时候,关于晴雯个性的争论,就是源于如何为她的爆炭脾气和某些极易引人生厌的言行找到有说服力、有认同感的合理解释。
我之前所写的文字,其实也仅是假设一种可能的解题思路。至少逻辑上讲得通,情理上能令人谅解。但是其中能多少程度贴合曹公的本意,老实说,我也没把握。因为个人臆测的成分也不少。只是看来,持“女性主义”立场的读者们不大满意。可是不满意在哪里?她们的解题思路又是怎样?至今未能领会。
只能说,新红中杨幂的晴雯,这个李少红版的答卷我们谁都不满意。87版张静林的演绎,比新红好了许多。但是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仍不算满意。至少和原著相对照,多少有些“形似而神非”的质疑。
或许晴雯这个人物最精彩的演绎还须留给戏曲舞台吧?高度凝炼的动作、神态,抽象化的人物性格,可以避免很多影视剧写实化手段带来的人物矛盾。这样一个层次简单的晴雯,一个被舞台虚化的晴雯,大概会更光彩动人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