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49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9-07 17:37:45

  再就“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罗嗦几句:
  在我有限的知识中:十九世纪的妇女要求财产继承权;二十世纪前叶的妇女要求选取权和被选举权;二十世纪后叶的妇女要求同工同酬和平等工作权;二十一世纪初的妇女要求在通勤高峰的地铁上加挂“女性专用车厢”。这些是我了解的“女权主义”片断,也是我竭力赞成的“女性主义”。
  至于另外一种或者说某些“女性主义”者的逻辑:
  如果我说,XX女性很柔弱、很值得同情;某些“女性主义”者便抗议,这是“瞧低了”女性,“误解了”女性,是“男性主义”视角。OK,没问题,观点不同而已。

  但是我转而说:XX女性的言辞很不妥贴,冷嘲热讽之下容易伤人;某些“女性主义”者又要抗议,你怎么这样不体贴女性啊,不谅解女性啊,这是“男性主义”视角。
  就像贴子里:
  xuyunzexx同学批驳我的观点,认为晴雯不需要宝玉的同情或爱情;待我发言后,立即有同学跳出来为她抱不平:楼主倡议“爱花”、“护花”,怎么还要和一位女性(xuyunzexx同学)对嘴对舌。真正是“现实”与“言论”不相符的“虚伪”。令楼主左也不行,右也不成,还则罢了。这把xuyunzexx同学比作楼主心目中“柔弱”的晴雯,岂非令一向以“独立、坚韧”面目出现的她尴尬异常?
  以上衍生于“双重标准”的“两难逻辑”,再度令我中弹倒下。
  索性再罗嗦几句“问题少女”和“晴雯”:
  本来从晴雯联想到问题少女,不过是我后记里的联想。引申而发的感概而已,毫无将两人对等的意思。但即使从问题少女的身上看到了晴雯的影子,哪又如何?我这个“男性主义”视角的男子都可以对“既无容貌、也无灵巧,但身世可怜、内心柔弱”的问题少女表示一下关注和同情。诸位“女性主义”者,却对于把“美貌伶俐”的晴雯与“沦落下层”的问题少女相提并论,表示“耿耿于怀”、“压力很大”。到底是谁在歧视女性?到底是谁缺乏“平等尊重”的观念?

  至于楼里多数仅仅不赞同楼主观点,或者认为“男人眼中之晴雯”不同于“女人眼中之晴雯”的同学。我百分之百地表示虽观点不同,但坚决拥护您持有该观点的权力。上述几段关于“女性主义”的牢骚,也与诸位无关,切勿介怀。
日期:2010-09-09 00:16:41

  按照新红中戏份的多寡,和批评者意见的火力强度,今天开始八一八贾母。借用韦爵爷的说法,副楼主谈不上料事如神,也算个“料事如鬼”了,且又被她猜中。
  同学们从我频频引用韦爵爷的“金玉良言”和缅怀他的“丰功伟业”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楼主是爱极了《鹿鼎记》的。为什么爱《鹿鼎记》,又推许他为金庸第一部“好书”?
  本来读到《天龙八部》,以为这部瑰丽多姿的小说已经是金庸的顶峰了。如此气势博大又富于神话般想象力的历史长卷怎么可能再自我超越?后来又读到《笑傲江湖》,不禁为金庸高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政治世界高度抽象化之后以武侠故事还原的能力拍案叫绝。最绝的是小说中预言了“副统帅”之变故,简直如《推背图》一样,神了(《笑傲江湖》写于1967年,距离“自爆”尚早)。

  金庸是深受佛学影响的。从佛家的世界来讲:《天龙八部》写到了“神”也就是“天人(天众)”,写到了“天界”;令读者以为这便是世界的“极致”了。但《笑傲江湖》却告诉世人:六道轮回,“天道”虽然居于人间道、修罗道、畜牲道、恶鬼道、地狱道之上。可是“天人五衰”,终究还是在轮回中。庙堂之于小民就是“天界”,庙堂诸公就是“天人”。“天人”之间的阴谋和斗争更为奸险和残酷。

  最后读到《鹿鼎记》,终究是深深折服了。
  所谓“炼神还虚”,到了《鹿鼎记》的地步,终于跳出了六道轮回。小说的主人公跳脱了“正邪、善恶、愚智”之分,小说的世界跳脱了“黑白、道魔、官匪”之争。金庸也跳脱了,甚至从《天龙八部》中菩萨看世情的“慈悲眼”,而进入了《鹿鼎记》中佛看世情的“平常眼”。这个“平常眼”不是平常人的“凡眼”,而是真正洞彻世情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佛家巨眼”。
  为什么谈贾母,我要用一大段文字扯到《天龙八部》和《鹿鼎记》(幸亏这里是天涯,不是起点,否则大有凑字数骗收费的嫌疑)?那么我先问诸君一个问题:如果韦小宝没有被牵扯到不可能解套的“康熙VS天地会”死循环当中,而是继续在康熙手下混到六十岁以上,风风光光地告老还乡。他会是个什么性情、什么心态、什么作为?
  第三十一回有一段文字常被引用: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
  从这段文字里,历来的红楼读者解出了许多层不同的意思。尤其贾母说她自己“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这一句不禁令人遐想:王熙凤的才干、能力、口齿已经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贾母要是真比她还来得,那是什么段位?或者又想王熙凤的这份能力,必须有相配合的手腕、杀伐才可以施行。慈眉善目的贾母即使有这个才,却哪会生这颗心?

日期:2010-09-09 00:17:42

  贾母是第一代史侯的女儿,自述嫁入贾府时也是从“重孙媳妇”做起。这第一代史侯,爵位是保龄侯,官职是尚书令。所谓“尚书令”,用的是古代官称。三省六部之中,尚书省为执行机构。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长官,自然就是宰相之职。休说明、清两代并没有尚书令的职位。即使正儿八经实行三省六部制的唐朝,也因为尚书令职位太过崇重(且李世民担任过此职)而虚设,以名义上的次官,即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为宰相(内行同学不要纠缠“同中书门下”之类的专业问题,这里不展开)。

  特补一句:“仆射”为官名,“射”字此处的发音为ye(第四声)。而作为十二音律之一的时候,“射”字的发音为yi(第四声)。但是到了新红的妙玉口中,这个多音字自然就被剥夺了,“射律”读成了“she律”。这种时候,李导专门请来教一般娃娃摇头晃脑做“清代北京文读”的专家们,就不知所踪了。
  反正“尚书令”这个循古制的官称,在《红楼梦》的朝代里起码是宰相之一,更有可能指宰相之首(明代所谓“首辅”,清代的文华殿大学士或领班军机大臣)。“乖乖龙滴咚”,韦爵爷不禁要怪叫一声,“实在是个大大的官儿”。
  这个“大大的官儿”多半也比贾演、贾源的职位更重要(基本也想不出比宰相更重要的职位了吧)。有同学会问:如此说来,为何贾母的父亲只是“侯爵”,而她的公公,兄弟俩都是“公爵”呢?实在一朝开国文武元勋,爵位上往往武将更高,这是为了酬谢他们打江山的功劳。而定鼎之后,文臣的重要性才逐渐显示出来。大概我们可以来设想:“东平、南安、西宁、北静四王”都是有大功劳的近支宗室,而“八位国公”都是开国武将。所以史侯的爵位虽在这十数人之后,权力地位却应该丝毫不逊的。

  绕了这一大圈的官制爵位下来,想说明的是:我们不妨假设贾母就是掌朝总理的千金小姐,她嫁给了开国八大元帅之一的袭爵嫡子(今后八到某个人物,会顺手把相关的官制背景介绍一下,估计不少同学读《红楼梦》的时候会有这方面的困惑)。大家想象一下这个级别的豪门政治联姻是啥概念?
  也因此,贾母年轻时候所经历的富贵显赫远非王熙凤这一代可比。要知道贾琏捐的同知,也就是地市级的副职,而且还是没权没势装门面的政协班子(因为是捐班)。这其间的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总理的女儿和地级市政协副主席的太太,她们最大的差距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贵”,而是在于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和“社教环境”。
  所以贾母在闺阁中也好,后来嫁到贾府也好。所接触到的权贵人物,所面对的复杂环境,所处理的繁杂家务,所听到、看到的由父亲、公公、丈夫传来的“政治余音”。其层次都远不是书中年代贾府那些奶奶、小姐们可以比拟的。贾母说自己比王熙凤还要能干,大有可能不仅是老年人的“倚老卖老”。
  到了《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年代,贾母早就从“第一线”退了下来。贾家、史家的政治影响力也今非昔比,儿孙们的官职、爵位更是代代以降。几十年来贾母久经富贵、久见世面,同时也久历风波、久在红尘。从少年时代的显贵到青年以后的操持,再到中年、老年,贾母此时的心性会有如何的变化呢?她是用怎样的一种眼光看这个世间、看这个家族呢?她又是以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来安度晚年呢?

  所以韦小宝和老祖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物。出身、经历、性别、年龄更是天差地别。我为什么在此将他们相提并论?是极有其内因的联想。诸位同学不妨先自己咂摸、咂摸这个因头。
  此外,我牵扯到《天龙八部》,说起“六道轮回”,也不是放空的虚话。这里面的由头更要待我后文慢慢道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