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51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9-12 02:09:03

  “天”的第二层意思,是“天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三界”中的二十七重天。
  首先是“欲界”的六重天。“欲界”并不仅是天人居住的,凡是仍有“食欲”、“淫欲”的有情众生都住在欲界。其中就包括我们从《西游记》中了解到的“四大部洲”,也包括更下层的地狱。而天人中仍未脱离“食欲”和“淫欲”者,就居住在这“欲界六天”里。
  其中就有我们最熟悉的“四大天王”,居住在天界最底下的一层,即命名为“四天王天”。而帝释天居住在倒数第二层的“三十三天”(不是道教的“三十三重天”)。弥勒佛则在倒数第四重的“兜率天”。这个名字熟悉吗?是的,《西游记》中您见过,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就叫“兜率宫”。
  “欲界”之上是“色界”的十七重天(也有说十六重天或者十八重天的)。所谓“色”就是“有形的、物质的”这个意思。这里居住的有情众生,已经脱离了“食欲”、“淫欲”,但仍具有清净色质。这里没有欲念,因此也没有女性的形体。一切的宫殿器物都是美妙殊立至极的。然而也都是由“色”化生的。
  “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的四重天了。顾名思义,“无色界”居住的众生连这个形体也解脱了。“其体非色,立无色名”。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一切物质形态的东西。连那些美妙的宫殿、器物统统不存在了。唯有“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依然存在。
  但是“无色界”居住的众生还是“有情”,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因为“五蕴”当中,与物质相关的“色蕴”是没有了,其他“四蕴”(受、想、行、识)还是存在。因此无法达到佛家所说的“涅磐寂静”的“彼岸”。只有修禅向佛达到“四圣”的境界,也就是罗汉、菩萨、佛,才能真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大堆背景资料,也不知道同学们听进去多少,是不是已经开始打瞌睡了。好吧,我们先说回《天龙八部》。
日期:2010-09-12 02:10:04

  《天龙八部》中有“修罗刀”秦红棉,有“俏夜叉”甘宝宝。但是“天人”又指代的谁呢?据我看来,“逍遥三老”便是金庸心目中的“天人”。
  无涯子、天山童姥、李秋水,三个非常神奇的金庸人物。在隔壁“仗剑”,有多少贴子为他们武功的高低,争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确实,金庸的笔下,一忽儿把他们的武功描写的神乎其神,比如童姥的“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一忽儿这童姥和李秋水连对付个丁春秋,似乎也没有全盘把握。
  其实不去收拾丁春秋是情节的需要,而这些神奇的武功,却是金庸特意为了衬托这些人物的地位而铺排的。同门三人中,无涯子、李秋水的名字非常明显地来自于《庄子》中的“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和“秋水篇”。逍遥派的名字则来自《庄子—逍遥游》。天山童姥部下的“九天九部”,这些“均天、昊天、玄天”等等的名称应该是出自《吕氏春秋》,也算接近中国本土的道教。而且逍遥派的武功,据虚竹自学的那段看来,也是道教武功。

  但是这三个人物,金庸写来,还是指代佛经中讲的“天人”。从我前文的介绍中同学们可以看出,“天人”之远远高于“凡人”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们本身的生命状态(能力、体态、寿命),远远高于凡人;一个是他们所处的生活状态(居处、服食、嬉乐)也远异于凡人。我们来看看这“逍遥三老”。
  以生命状态而言:他们的武功超凡入圣,举手投足间已经接近神仙了(对比天人的飞行);李秋水的容颜比实际年龄看去年轻了一半都不止,童姥更是可以返老还童(对比天人的青春永驻);他们的年龄都接近百岁(对比天人的长寿)。
  以生活状态而言:天山童姥的居处是在天山之上的灵鹫宫,李秋水是西夏皇宫(对比天人居住的高大宫殿);天山童姥几乎已经到了餐风饮露的境界(对比天人的无色唯识);无涯子的琴、棋、书、画、医、伶、花、木等广博才艺(对比天人的曼妙乐舞)。
  可以看出,金庸就是按照“天人”的样子在描写“三老”。
  我也说过,佛经中把“天人”描写得如此之超卓,“天界”的生活描写得如此之美妙。其本意反倒是在警示“天人五衰”时的非常痛苦。越是美妙的生活要接近终结,越是超卓的天人要接近形神毁灭。就越是容易生出“贪、嗔、痴”这佛家最忌讳的“三毒”。尤其便是“嗔”毒。
  “嗔”也就是“嗔恚”,是佛家以为的根本烦恼之一。《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也就是仇视、损害他人的心理。一般被认作“天人”于临终之前最容易感染的烦恼。佛经中说到天人,很多时候倒是要人们戒除“嗔念”。
  《天龙八部》中,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俩人,其本人的修行,已经接近神仙。所拥有的权势和生活的排场,也已经接近天界。但是她们俩人放不下的,就是这个“嗔念”。几十年的仇恨,使她们几乎淡忘了仇恨的原因(所以她们都不去寻找无涯子的下落,也不找丁春秋替无涯子报仇),只是记住了仇恨本身。最后终于互相斗杀而死。金庸写这两位“天人”,完全出于佛家思想,就是要世人戒嗔。

  而无涯子的悲剧,在于他沉溺于“琴、棋、书、画、医、伶、花、木”这些旁门左道,而忘记了武功的精进。在这里,金庸以武功比喻佛法。无涯子无心武道,就是比喻天人无心于佛道,而终日只知眈于享乐(在佛家看来,这些艺术技能都是堕落的享乐)。终于面对“天人五衰”的这一结局的到来,无涯子却是那些自以为“常享极乐”的天人一样,手足无措、追悔莫及了。
  其实《天龙八部》是金庸融合了许多佛家思想写成的。其中有很多佛家的比喻、借代、典故。比如天山童姥居住的灵鹫宫,就是借自佛陀居住的“西天灵鹫山”。“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这么一个奇特而极有气势的名字也是来自佛典。是脱胎于《五灯会元》中,说如来世尊在降生之处,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再比如鸠摩智这个人物,名字自然是一代高僧鸠摩罗什的启发。但是这个人物,所要指代的,却是佛家所说的“外道”。“外道”是与初期佛教同步的宗教,所谓“心外求道”就是外道。“外道”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与初期佛教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地方。但是“外道”不是偏于“苦行”,就是偏于“享乐”(鸠摩智就是偏于“享乐”)。而且“外道”往往崇拜一些外在的力量,比如拜火(鸠摩智的“火焰刀”就是一种比喻)。最后鸠摩智终于在枯井底失去武功之后悟道,这也是金庸描述“放弃对于外在力量的崇拜,才可以接近佛道”这一佛家思想的一种笔法而已。

  所以读《天龙八部》,不了解这些相关的佛家典故,是很难真正明白金庸的创作思想的。
  今天还是没能回到《红楼梦》,明天大约总可以赶回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