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52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9-13 02:01:50
弥勒佛为何常驻在兜率天,这个问题安妮同学说的蛮清楚了。我再补充一些背景资料。
弥勒的身份很特殊,他既可以看作佛,又可以看作菩萨,所以说弥勒佛和弥勒菩萨都不错。为何会如此呢,因为弥勒是如来的“法定接班人”。如来曾经预言过,弥勒将在他入灭后若干年成为世界主。这样一来,弥勒就以菩萨的身份而被指定为佛了。也因此呢,他既不像其他菩萨一样忙于度尽众生,又不像其他佛一样觉行圆满。便只能待在兜率天的内院净土,专心“候补”了。这个候补时间有多长呢?大约56亿年之后(届时地球应该已经毁灭了)。
弥勒的形象也很有意思。我们所熟悉的“大肚弥勒”,其实是五代时候的“布袋和尚”契此。相传他是弥勒所化,而行走人间的。后来因为布袋和尚的样子非常讨喜,老百姓觉得亲近。因此庙宇中也好,各种民间的画、像中也好,不少都采用了“大肚弥勒”的样子。
弥勒的本相究竟如何。他作“佛相”的时候呢,可以在一些寺院大雄宝殿的“竖三世佛”中看到。所谓“竖三世佛”,就是过去佛“燃灯”(《封神演义》里面的燃灯道人就是从这里化出来的),现在佛“如来”,未来佛“弥勒”。这是时间序列上的“三世佛”,因此我们冠个“竖”字。还有空间方位上的“横三世佛”,便是中央娑婆世界主“如来佛”,东方净琉璃世界主“药师佛”(安妮同学上文也提到的),还有西方极乐世界主“阿弥陀佛”(净土宗信徒认为口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其实,弥勒的佛相,我们人人都看到过,即使没有亲眼所见,电视、电影里也一定见过。因为大名鼎鼎的“乐山大佛”便是弥勒佛。很多人看他的样子,便以为是如来佛。那是讹传了。而弥勒还常作“菩萨相”,他的菩萨相也非常有名。北京的同学一定去过雍和宫,也算个旅游的名胜,雍和宫中最著名的独根檀香木所雕刻的那尊26米高的佛像,就是弥勒菩萨。首有带天冠,便是菩萨相了。
关于弥勒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因为他是“未来佛”,象征着未来的美好世界。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喜欢搬出“弥勒佛”做幌子。从隋末的起义(向海明自称“弥勒”),直到清朝中叶的白莲教,一千多年来没有消停过。
明教也借用过他的名头(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倚天屠龙记》里,就有一个场景,张无忌在大都看花灯,便有人议论代表朝廷的“关帝”和代表明教的“弥勒”有一场大战。而“五散人”中的彭和尚在历史上也是以“弥勒降临”为口号,鼓动起义。说不得和尚背着个“混元一气袋”,索性便是借用“大肚弥勒”的形象和“布袋和尚”的绰号了。可见金庸对佛学和佛家典故实在算得上“情有独钟”。
日期:2010-09-13 02:03:03
我原说过,《天龙八部》是金庸创作的一个高峰。虽然因为起码有三个半男主角(段誉、乔峰、虚竹以外,游坦之应该算半个),而且又分别从这四人身上展开视角。这种写作手法下,结构的松散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除了这一项诟病,《天龙八部》的阅读价值是很高的。
其他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武功可能被更夸大(见过一掌横扫十万人,直追李元霸的),地位可能更尊崇(某著名网络小说中,皇帝本人就是“大宗师”)。但是这些人物身上的“烟火气”还是太重。比不了《天龙八部》中的“逍遥三老”、鸠摩智等人物,简直已经不像人世间所有了。
但是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即使这些在能力上、在形体上、在声势上都已经接近“神”的“天人”,都戒除不了“贪念”(鸠摩智、慕容博),“嗔念”(天山童姥、李秋水)和“痴念”(无涯子、萧远山)。而且在互相缠斗中走向灭亡。逍遥三老外,鸠摩智丧失了全部武功,萧远山和慕容博在扫地僧掌下“假死”,都可以说是在“死后”才重获解脱。
“天人”的结局都已经如此了,人间的“英雄”、“侠客”还能做什么抗争呢?更不用说芸芸众生的普罗大众了。因此,金庸的创作思路在这里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他作品的价值观由“入世”变为“出世”了,他的写作手法由“浪漫主义”或者“英雄主义”变为“现实主义”了。没错,虽然《笑傲江湖》写了更为黑暗的江湖争斗,甚至以此映射政治斗争。但确实金庸写作观“出世”之后的作品。
《射雕三部曲》当然是典型,早期的《碧血剑》、《书剑恩仇录》更是如此。这些小说都是浪漫主义笔法下的“英雄史诗”。在这些作品中,正与邪、善与恶的分立是很明显的。上述五部作品加上《飞狐外传》,其中“汉胡不两立”的民族大义更是立场分明。这几部书中,“好人”和“恶人”之间很少转换,人性的描写也显得比较直白。用剪刀总局的评价来说:这些作品中贯穿着“正义战胜邪恶”的思想,弘扬正气,立场鲜明。
无疑,在创作这些作品过程中,金庸也是抱着积极的“入世”思想。对于社会的正义公信抱有信心,对于人性的良善宽和抱有信心。对于自己的事业、理想也抱着更为上扬奋进的理念。前面有同学也提到了,金庸年轻时曾有回国报效,弃文从政的理想。可见曾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青年。
写到《天龙八部》却发生了转折。这部书中英雄们已经走到了极致,作品的视角之宽,历史画卷展开之波澜壮阔也都达到了极致。浪漫主义的元素已经使作品读起来接近一部“神话”了(与之对比,《侠客行》可以称作一部“童话”,相映成趣)。既然已经到达巅峰,再重复同样的话题,便使作者失去了创作动力。因此,金庸的创作思想有了明显的转折。当然,金庸此时的思想境界、人生阅历、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少了许多“五陵年少”的豪侠气概,多了不少“江湖沧桑”的人生感悟。
因此,金庸有了“出世”的觉悟,才能把《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两部看来更“入世”的作品写好。《笑傲江湖》中的那些政治斗争,非用“出世”的眼光不可能看透。尤其任我行这个江湖枭雄和日月教的种种般般,非有真实的模特,是不可能创作出来的。而“君子剑”岳不群未必有具体所指,但是这么精彩的“反面人物”大约在小说史上也是有限的。能构想出这样一个人物,其本身就需要极深邃的感悟体验(金庸还有一部另类作品《连城诀》也堪称揭示“人性黑暗”的“恐怖童话”)。
日期:2010-09-13 02:04:08
收山之作《鹿鼎记》呢,金庸所创立的“新武侠小说世界”中的很多规条,都被金庸自己一一颠覆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