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1-03 18:28:53
26
经重庆谈判,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彼此的摩擦却日益频繁。两军将士乃至有识之士都明白,所谓和平协定只是国民政府的缓兵之计,不久之后必然刀兵相见,你死我活才是最终的结局。
这种摩擦到了卫营,体现在征兵上。
先是国民党某部,他们征兵用钱,专找贫困人家的子弟。可祖训在耳、车鉴在前,卫营人知道生命最为宝贵,对这事是绝不含糊的,没有一人被利所动。征兵的头目很生气,但因与张云昭有交情,不好强制,最终只好悻悻离去。
然后是***某部,他们征兵用情理和大义,一度使卫营子弟热血沸腾,可那热血仍然抵不住祖训和生命的冷静,结果也没人参军。征兵者最终只好作罢。
如此,卫营在国共两党的眼中,都是一块滚刀肉了,一时争取不得。但他们没有完全灰心,都在不远不近地观察着,期待着一个合适的契机出现,然后用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他们的目的,至少,也要让卫营人倾向自己这一边。
这种境况下,真一认识到天下还远远没有太平,就暂时压下了公布秘密的想法。
又数日,魏栋和李林涛脚前脚后地回来探亲了,两人如今都是中级军官,都早已成家并有了自己的孩子。魏栋的是男孩,叫魏子豪,李林涛的是女孩,叫李霜菊,都是1939年出生,比张云昭的儿子张一凡大一岁。
村人将两人围拢起来,问这问那,既不胜惊羡,又为他们的前程担忧。然而还没等乡亲们将这种惊羡和担忧表达得充分,魏栋和李林涛就冲突了起来,这令所有人都惊诧不已。
那时,三杯烈酒入肚,魏栋和李林涛便开始针锋相对,先是各自标榜战功,继而是标榜自己的军队、自己党派的正确,话越说越难听,后来直接对訇起来,甚至彼此都拔出了枪。张云昭心情万分复杂,已忍耐了两人好久,现在见这种情形,一声断喝制止了他们。
魏子豪和李霜菊这两个孩子,本已被吓得不轻,现在看到他们的父亲对和蔼可亲的张伯伯是如此惧怕,不禁都高兴起来。因为他们早已知道,此次回来,是要被留在这里的,而且就留在这位张伯伯的家。
张云昭此时更加确定,将孩子们留下抚养的必要性,并与真一商量,索性应了人们先前的请求,为纪念抗日期间村中仁人志士的付出,在野林中立一座碑,不过这碑与人们建议的差别在于,主要是为纪事,意在呈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精神和作为,而不是为了表彰所谓功德。
面对魏栋和李林涛的冲突,真一已经彻底放弃了公布秘密的想法,一番思量后,同意了立碑的提议,并主动建议香会从此更名为乡会。
经大家再三商量,石碑上到底没有刻佟青山的名字,待石碑刻完,由真一指点,就在埋藏尊神和黄金的地方掘地两尺,将石碑立起。
看着自己的名字在石碑上,魏栋和李林涛颇为感慨,知道这是师兄张云昭的一番苦心,但他们最终也没能很友好地和解,只在临走之时嘱咐自己的孩子,要像亲姐弟那样相处,要听张伯伯的话。
从此,魏子豪和李霜菊留在了张云昭身边,至全国统一前夕,李林涛夫妇牺牲,魏栋则生死不明,因而他们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父母。
也是从此开始,经过四年内战,全国得到了统一,之后稍作喘息,国家便走进了跃进、反右和文丨革丨等浩劫时代,于是尊神的秘密便也一直被埋藏着。
这个期间,真一几次想对张云昭说出秘密,但张云昭好似事先知道他要说什么似的,都给转移了话题,有一次,张云昭还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即尊神的信仰核心应该是好的,但已被人歪曲太久,这种情况下,不如让尊神永远沉默下去。真一有些失落,从此放弃了与张云昭分享秘密的想法。不过,虽然他与张云昭有不同见解,但他也确实佩服张云昭,自己甘愿为次,做些协助工作。此后,他们还经常谈起佟青山,都非常悲伤和感慨,觉得佟青山的名字是应该刻到碑上的,尽管佟青山有汉奸之名,尽管张云昭抗日打粮时曾听少年英雄文四爷说过,佟青山在承德可能早有妻儿。
此时夜阑人静,从头回想老一辈人的是非恩怨,庙祝越发确定,这文四爷不是真正的文四爷,他应该就是佟青山的后人。
庙祝想,这样的话,有朝一日政治气氛更加宽松了,这人公布了秘密,自己将没有任何能力制约他的权力,因为自己的隐私在人家手里。届时鱼死网破,自己倒不打紧,苦的是月玲母女。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确定他究竟是不是佟青山的儿子。可,怎么去调查并取得足够的证据呢?
想到取证,庙祝即刻想到了张一凡蹊跷的死,不由得愤恨起来,觉得面对文四爷这种心肠和做法,只有用你死我活的斗争来解决。然后他又想到了张晓飞,他不知道现在是否该告诉张小飞这种种隐情。如果现在不告知,那么又该在什么时候告知?如果告知,又该如何告知?所告知时,有力的证据又在哪里?
这样,问题又回到了证据上,而因证据,他的思维便再次定格在了斗争。
“既然如此,还要什么证据啊……不如就当面锣对面鼓,撕破面具!”头脑盘旋了几圈,至此庙祝猛地恍然,他暗骂张一凡死后的这两三年,自己竟然还延续着先前的那种思维,把原本简单直接的事情弄得复杂了。
想到这里,他霍地起身,快步出了尊神庙,径直向文四爷的茅屋走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