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59节作者:
李幺傻 日期:2011-02-14 16:11:28
【5-2】
现在的人们很难体会到当初的一条简易公路——滇缅公路对于我们有多重要,也很难理解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亿万万人口的泱泱大国,居然要和弹丸岛国抗战14年,而直到战争的最后关头,才展开了反攻。
我在《石牌保卫战》中已经分析了抗战前夕中日两国的形势和实力,一方蓄谋已久,一方浑然不觉;一方举国齐心,一方内战不断。战争尚未开始,结局似乎已经预定。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侵入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美国进入日本,“黑船事件”上演。这时候的中日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凌辱。因为面临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境遇,两国都进行了变法,力图自强,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让日本迅速走上了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中国的变法失败了,腐朽不堪又顽固愚昧的清政府拒绝开放与民主,中国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中。走上振兴之路的日本,将中国视为敌人,励精图治,磨刀霍霍;而落后的中国还在自相残杀,内讧不断。甲午海战,旅顺战役,日本都获得全胜,他们从本已瘦骨嶙峋的中国躯体上,一刀一刀地剜下肉,贪婪地吞下去,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更为悬殊。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日本通过估算,认为只要三个月就能够灭掉中国,那时候,连年的内战已经耗尽了中国的精华……
然而,中国人在绝境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虽遍体鳞伤,仍死战不退,日本攻打了13年,中国不但没有灭亡,而且转入了反攻。
这种情形,日本人没有想到,美国人没有想到,英国人没有想到,苏联人没有想到,全世界都没有想到。
但是,国民政府中的智能之士在战争一开始就想到了,蒋介石想到了,蒋百里想到了,白崇禧想到了,***想到了,他们都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都认为日本提出的三个月灭亡中国实在是痴人说梦。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写到了,只要有美援物质做支撑,中国军队就能够进行反击。蒋介石相信中国人的顽强斗志,相信中国人面临绝境爆发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
而美援物资,只能来自滇缅公路。
全面抗战刚刚爆发,滇缅公路就开始动工修建。
日本人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而蒋介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会灭亡,但是抗战将会非常艰苦。在抗战开始的几年里,面对日军陆海空的立体进攻,国军只能用空间换时间,在东南沿海城市拼死抵抗,将这些工业城市的设备赶快运至西南后方,而将这些城市的设备运完后,就放弃抵抗,让日本人占据一座空城。上海是这样,武汉也是这样。
但是,那时候的中国实在太穷了,不但缺少战略物质,而且连运输有限的战略物质的船只也没有。
这时候,一个名叫卢作孚的人出场了。文人出身的卢作孚从一艘木船起家,创建了民营的民生公司。东南沿海的工业城市相继失守后,大量军用物质囤积宜昌无法运走,天上是日军的飞机日夜轰炸,地上是日军的陆军昼夜兼程,长江上还有日军的舰艇在逼近。这些物质如果落入日本手中,中国仅有的一点工业萌芽就会被日本连根拔掉。情势万分危急。卢作孚集中了能够征用的所有船只,日夜抢运,而长江沿岸的中国军队拼命阻击,就是为了延缓日军逼近宜昌的步伐。终于,卢作孚赶在宜昌失陷前,将150万民国精华人才,100余万吨战略物质,运到了四川,为中国的抗战保存了最后一丝血脉。卢作孚的宜昌抢运,被欧洲史学家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宜昌抢运比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更为远大,但它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当初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国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常常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民工抢运物质。没有这些战略物质,依靠西南的农业基地,又如何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抗衡?在武汉保卫战中,为了逼迫日军改变作战计划,把汉阳兵工厂的装备运至四川,蒋介石不得不炸开花园口,让滚滚洪流阻挡日军蹂躏的铁蹄。在古代,这种以水为兵的战法枚不胜举,关羽战襄阳用过,曹操困吕布也用过,为什么他们采用的时候被作为了经典战例,而蒋介石用了就被某些人作为祸害百姓的罪证?事实上,炸开花园口让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前进,日本大本营不得不三次改变作战计划,为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的三个月时光,这三个月,让中国军队从容布防,让汉阳兵工厂的装备全部运入湖南和重庆的大山里。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所有中正式步枪,都是这些抢运出来的机器制造的。而中正式步枪,子丨弹丨杀伤力大过三八大盖,它是由德式步枪改制的,也是在德国顾问的监督下制造的。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好的,过去,德式步枪超过日式步枪,现在,德式汽车性能也高于日式汽车。
如果没有炸开花园口,抗战的历史就要重写。那些后世的伪君子们,凭什么对国民政府的这一举动大加鞭挞?
然而,仅仅一个汉阳兵工厂,远远不能满足抗战的需要。我曾经去过汉阳兵工厂旧址,在资料室里,我看到汉阳兵工厂只能生产步枪、手枪和少量机枪,这些都属于轻型武器,无法生产出大炮和坦克、飞机。那时候,不但汉阳兵工厂无法生产,而且中国所有的兵工厂都无法生产。所以,在日军强大的立体攻击面前,国军只能节节防守,用血肉之躯与钢铁武器抗争。而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又不能没有重型武器。而重型武器,只能依靠美国援助。
美国的大炮和坦克,又优于日本的大炮和坦克。
装备了美式武器的中国军队,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小小的日本又算得了什么?我在后面将会详细写道,新一军一个营500人坚守阵地,日军一个联队3000人攻打阵地,攻打一月还无法攻下,为什么?因为中国军人手中的卡宾枪可以随便扫射,因为中国军人天天都能得到美国飞机空降的物资补充。雪峰站战役中,守卫武冈的国军一个营与10倍日军激战七天七夜,力保城门不失。增援的国军一个营猛打猛冲,围城的日军误以为来了国军上万人,仓皇逃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国军手中的武器是美式的,子丨弹丨可以随便射,炮弹可以随便轰。远征军反攻我们打胜了,雪峰山战役我们打胜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手里的家伙硬了,小日本也是肉体凡胎,也是细胞变成的,他们也怕疼。
现在想来,我们的抗战将士们在滇缅公路没有开通前,那是何等艰苦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岳麓山上的国军炮兵对日军阵地轰炸,激战正酣,炮声停了,薛岳质问怎么回事,回答说没有炮弹了。炮弹在哪里?炮弹还在缅甸到云南的路上。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可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军队。
我们只知道抗战时期八路军很艰苦,每一个子丨弹丨消灭一个敌人,没有子丨弹丨,八路军把高粱杆掰碎塞进子丨弹丨袋里,迷惑敌人。而正面战场的国军也极度贫穷。小时候,记得我们家乡还有很多抗战老兵,他们进入了生命的暮年,一生的坎坷让他们衰惫不堪,而现在,我连一个也找不到了。我们家乡的县志曾经用十几页记载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的战士姓名,十几页,每页最少100人,那就是上千人了。我记得他们名字的后面都有一个战役的名字,叫做中条山战役,他们牺牲在中条山战役中。十几年前,在我还没有决定采访抗战老兵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老人聊天,老人说他参加过中条山战役,中条山战役几乎都是西北军打的,而中条山战役也绝对不是现在一些不负责任的书籍记载的那么惨,西北军在中条山坚守三年,日军一直无法攻占,将中条山叫做“盲肠”。老人向我提起了中条山战役中800童子军的故事,800名少年军人弹尽粮绝,退到了黄河滩,又从黄河滩退到了悬崖峭壁,面对日军的刺刀和枪口,800少年拒绝投降,全部跳进了滚滚的黄河里,无一生还。老人说,那时候打仗非常穷,每人只有三四发子丨弹丨,打完了就没有补充。冬天穿的棉袄破破烂烂,棉絮都出来了,但没有更换的。棉被毛毯,四五个人才有一条,夜晚寒冷,只能烤火取暖,如果潜伏的时候不能生火,就只能背靠背取暖。脚上的布鞋露出了脚趾头,没有了鞋跟,担心掉下来,就用绳子把烂鞋与脚板捆绑起来。南方来的士兵会打草鞋,他们一到休息的时候,就随手抓把荒草编补草鞋,所以他们脚上的鞋花花绿绿,稻草布条什么都有。国军士兵们常常吃不饱饭,一个连的饭菜,居然连一星油花都见不到。而那时候的日军穿什么,吃什么?他们脚上是皮鞋,没有皮鞋的,也最少能够穿上胶底鞋。日军每人一床被子或者毛毯,每人都有牛肉罐头吃。
这就是我们的军人。我们的军人就是用这样极端劣等的装备,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苦苦支撑了13年,终于迎来了大反攻。
而大反攻是为了打通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