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道:在黄河采金时的诡异经历》
第2节作者:
菡萏暮霭 观山说的是寻找藏金的大山。藏金的大山有种特别的形状,是一种倒元宝状,也像一个馒头状,这种山最可能出金矿。
藏山好看,辨水就难了,这是一门技术活。
辨水是采金术语,说的是找出金线后,怎么沿着金线的走向发现金脉。金子裹在岩石中,经日晒雨淋后,岩石裂开,金沙流到水中,懂行的人看到一粒金沙,就会顺着水流和河水的脉络去寻找金线。金沙就是水中的小金沙粒,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混在水中的河沙里,在晚上举着松明从水中照过去,能看到河底下有一条隐约的金线,顺着金线走,就能找到金脉。
官府把金脉叫矿脉,老百姓也叫金线。五行曰“土生金”,这生金之“土”就是花岗岩,只有花岗岩才可能是金脉。还能形成金脉的,就是火山岩浆,在生成岩体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能量,这巨大的能量能使金富集。
找到金脉之后,就离金矿不远了,但是金脉也需要“观脉定位”,就是根据岩层中金脉的纹路和走向,判断出金层的所在地,然后摸脉定金,就能顺着金纹的脉络找到金层,金层就是金矿石,金矿石中加入适量水银后,黄金会粘成小块,把这些小块状拿到炭火上烧掉水银,剩下的就是黄金了。
“观脉定位”考验的就是眼力界了,好多人千辛万苦找到金脉,但是凿空了半座山也找不到金层,最后血本无归,跳崖自尽。这些事情都太常见了,寻金路上,白骨累累,金山下摞的一层一层全是人骨头。
黄河发源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一路浩浩荡荡,奔腾至山东渤海海,环绕了大半个中国,深山大水全在黄河之中,那黄河中古怪珍宝应有尽有,更不要说隐藏在黄河中的金脉、玉根了,所以所谓的采金,主要也就是在黄河上讨生活。
这本书讲的,就是我当年在黄河上采金时的诡异经历。
日期:2011-4-27 13:51:00
我姓白,大名叫白石头,取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意,好多人内行人一听我的名字,就知道我是世代的河兵出身。
河兵是什么,好多人都不知道。
电视剧《天下粮仓》的开头,那几个九死一生取水的士兵,就是河兵。
河兵是一个奇怪的兵种。清朝军装上印着字,有的印的“勇”,有的印的“兵”,这些字代表了兵种不同。兵是正规军,勇是临时招募的民兵,曾国藩的湘军、团练等印的都是“勇”,河兵的军装上印的是一个“河”字。
历史上黄河河官地位很高,均为巡抚以上官位,品级三品、四品不等。康熙三十七年始设河兵,河兵系绿营系统,所领粮饷为乾隆帝特批,按“战二守八”(战银每月一两五钱,守银每月一两)的比例分配,河兵可“由守拔战”而升迁,如因公遇难也可按军功条例抚恤。
可以说,河兵待遇是很好的了,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就算被强行抓丁了,或者被征调成河兵了,他们也要千方百计跑掉。
我举个例子:康熙三十七年,河兵人数为2000名,三年后只剩下不到800人了,跑掉死掉了将近一半多,后来实在不行了,又在嘉庆七年,紧急从天津和宣化调拔400人凑数。
按说当兵吃粮,扛枪打仗,有什么要跑的,关键是河兵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别的兵种是和流寇、盗贼、外夷打交道,河兵和什么打交道?
和黄河,确切地说,是和黄河中的邪乎物件打交道。
黄河河官地位很高,历代均为巡抚以上官位,品级为三品四品不等。在清朝时设河督,后改巡抚或河道府,袁世凯就曾在光绪二十七年任过山东河道府。民国时期,黄河水患连连,后来调来一个高手好,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山东曲阜孔子孔圣人八房的后代孔祥荣。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当时四大家族孔家孔祥熙的堂哥。
解放前,孔祥荣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这个孔圣人的后代,大官僚的堂哥,非常迷信黄河大王,他在堵口时,要将红布包裹了碗口大小的"镇海沙"亲自抛到黄河中,还在工地上修建了大王米庙,供奉了黄河中的大王和将军,在贯台堵口时,他又亲迎虎头将军,焚香祭奠河大王。你还别说,经他这样拜过之后,黄河水患大减,他也成为了造福百姓的大好人。
不仅仅如此,当时河南省主席刘峙更是恭恭敬敬护送黄河大王,一条金色的小蛇入水,希望大王可以保佑黄河两岸黎民。他的这件事,还被收录进了上海书店1992年出版的《中州轶闻》一书中。
当然了,我说这些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人如此迷信黄河古道传说?
那些所谓的黄河大王,又都是迷信吗?
还是那句话,黄河古道里的那些事吧,说不清楚。
我祖上白英,便是黄河上赫赫有名的 “永济灵感显应昭罕昭宣”白大王。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民间,黄河上供奉的并不是龙王,而是而是黄、宋、栗、白、金龙、朱六个大王。这个说法被写入了《敕封大王将军纪略》一书中,这本书是历代河官必备的红宝书,即便在今天的黄委会,也要将这本书奉为治黄圣经。
虽然我祖上白英是黄河大王,但是我们白家几百年来却一直恪守着一条古怪的祖训:白家只能从事两种行业,河工或采金,但每代只能选一种行业做,隔代就必须换成另一个。
后来我才明白,我们白家所以有这样古怪的祖训,是因为白家就是金门中“分水”一脉的传人,祖上认为金是黄河中的山水精华所化,吃的是黄河中的河金,所以隔代就要有人去守着黄河,这叫做盗亦有道,有得必有失,这样后人在黄河古道采金时才不会遭遇天灾人祸,让“分水”一脉彻底断了根。
这两种行业看起来比较有趣,其实一个比一个危险,也一个比一个神秘。
自古黄河泛滥,人或成鱼鳖,以区区人力抗衡黄河,往往飞蛾扑火,有去无回;采金更是跋山涉水,历尽辛苦,就算是九死一生找到金脉,也是怀璧自罪,能善终的人是少之又少。
我爷爷当年是黄河上有名的手艺人,这里说的手艺人,是在黄河上寻金定脉的采金人。打我小时候起,他就成天给我讲怎么 “观山”、“辨水”,怎么“按脉”、“寻金”,还说什么是富河,什么是贫河,富水多金,在雨后的河滩上就能拾到黄瓜籽大小的金砂,这就叫瓜子金,从前有人在福河边等着,有人穿草鞋趟过河后,就能一双新布鞋换下过河人的草鞋,因为草鞋里里沾满了金砂,用火烧草鞋,水淘草灰,就能得到金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