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27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由于可能的政府背景及各国的产业保护政策,海外投资运作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很多障碍。西方国家指责集中于政治意图方面。对政治意图的指责体现为,可通过以投资控股为目的的战略性投资体现本国的政治、战略和经济等综合目的,其投资可能危害到东道国的国家利益甚至是国家安全。例如,目前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并非全球资本金规模最大的主权基金,而且资金规模相当于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多数国家的水平,但自其成立以来,已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作为拥有全球最大国际储备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增长潜力巨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背后可能有的战略目的或地缘政治目的相当警惕,正在积极催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调查各国主权基金的行为,并制定规章来约束这些基金。
能否有效化解国际障碍,是决定我国对外投资战略成败的关键。我国在未来的对外投资应该将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鼓励和资助国内的农业企业或工矿企业去投资,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西方国家投资时面临的若干障碍和阻力。可以考虑把赴海外租种土地或承包工程作为一个关键切入点,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我国国内的剩余劳动力走向世界就业市场;同时,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要有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税收和民众收入,能为被投资国提供急需的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实现我国企业和被投资国政府、被投资国民众之间的“双赢”。
三、我国国际投资未来发展战略分析
作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我国推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并将一部分外汇资产转化为海外投资,选择高收益的产业开展资本输出,应该说是理性的选择。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质疑,及上述多方面的挑战,我国应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在法制监督、投资程序、风险控制、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
1、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商业化市场化运作
我国的海外投资刚刚起步,就遇到了不少国际经济政治障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主体没有实现多元化。例如,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由中央政府直接运作,在海外的投资收购中,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的战略投资中,受到了很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国际压力。
为了化解种种海外投资障碍,我们应该鼓励各种各样的投资主题进行国际投资,分散风险。国家政府部门在国际投资过程中,主要发挥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在我国国际投资的具体运作方面,坚持市场化、独立性原则,自主决策和运营。这种架构将有利于降低我国的海外投资面临的种种国际政治阻力。例如,我国很多省份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农垦系统,都是由政府部门具体管理,可以考虑将这些机构逐步改制为大型的农业公司或农业投资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来优化资本结构并同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然后重点考虑对海外地区进行农业投资,开展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这种投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可以很好地解决深层次的经济体制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阻力,并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2、我国国际投资战略与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相结合
当前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将是困扰我国未来几年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量。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严重减缓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欧洲各国在19世纪通过全球殖民扩张和对外移民缓解了就业压力,为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日韩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在二战后也都面临过此类问题,但由于农民总数较低,问题都没有我国严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都没有被打断。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民工总数非常庞大;象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要顺利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在世界上也没有先例。
现在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如果处理不好,将有可能迟滞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现在的国际投资战略,应该紧紧结合当前的国内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就业市场,为农民工出国就业创业提供服务。我国的很多农业企业和农业技术开发公司,在国内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不能大规模实行农业机械化耕作,失去了做大做强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对这些农业企业增加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鼓励它们走出国门,走向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海外开展农业开发和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我国农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也可以在中国农业企业国际投资战略下走出国门,减少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此外,我国沿海地区的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土地、人工、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可以逐步往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带动部分农民工出国就业。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工在国内的就业问题,又扩大了我国国际投资战略的新空间。
3、从“走出去”战略的高度考察国际投资策略
由于过去500年欧洲人的殖民主义扩张,当今世界的大部分领土和自然资源都掌握在欧美俄等国手中,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把殖民主义的扩张描述为“西方文明的扩张”,并把其原因归结为:经济扩张、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的出现、民族君主国家的崛起等等。中国作为21世纪初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国内GDP的高速增长一直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种制约越来越明显。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为了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速度较快的增长势头,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等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中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的伟大构想。我国对海外的投资战略完全可以为“走出去”战略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保证。
我国对海外的投资战略,在宣传报道上可以注重经济层面,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全球化国际化的口号不能放弃;同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为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服务。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们的海外直接投资必须以高科技行业为主,坚持不懈地大力学习引进他们的先进科技,力争使我国的科技水平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对非洲拉美中东等发展中国家,以获取战略性原材料为主,同时兼顾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的投资。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应有利于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资金支持。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投资,要综合考虑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特殊政治经济关系和历史文化联系,实现经济收益和政治收益的双赢。现在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宣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尽一切可能限制中国的复兴,通过一整套西方的游戏规则来阻挠中国人和中国商品走向国际市场。我国人口压力很大,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创业定居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这是个很重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国的海外投资完全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服务。
4、努力将海外投资中的国际经济政治阻力降到最低
打消被投资国的政治疑虑和基于保护主义的投资障碍,要做的工作很多。为减少东道国的政治阻力,也可通过控制投资比例来实现。任何国家政府对战略性行业企业的控股权均非常重视,都担心战略性行业企业被外国公司控制,对于来自中国的国际投资更是如此。因而在进入发达国家战略性行业谋求股权投资时,同样应进行商业模式运作,以资本回报率最大化为目标,不一定要追求直接或间接控股,以缓解东道国“金融保护主义”的抵触情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