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29节

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国很多农民都有出国发展的意愿,但是对海外的很多情况都不熟悉。我国媒体在报道农民工在国内创业就业信息的同时,应该大力提供海外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商机。我国人口压力很大,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创业定居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这是个很重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国媒体的宣传报道应该从战略角度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考察国内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就业市场的问题,扎扎实实做好“走出去”战略的引导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服务。

  四、对于赴海外自主择业的农民工,有关部门应做好贷款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工作。
  我们建议,自筹资金不足的出国打工农民工,可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政府财政予以全额贴息,将小额信贷作为出国务工的启动资金,鼓励返乡农民工借助贷款方式“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项政策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鼓励更多农民工“走出去”同时,必须提供必要的保险保障。应结合海外劳务输出现状,开发在海外推广应用的保险产品,为外出农民提供意外险、医疗险等保险服务;建议采取“政府资助引导、商业保险运作”的方式,由政府对出国务工农民购买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让农民工以更少的钱获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引导农民工积极购买保险,为农民工“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规定出国务工参加社会保险、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返乡后可继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最大程度减少外出务工者后顾之忧。

  五、相关政府部门应做好出国培训工作、护照办理工作、外交服务工作。
  国内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局限,对国际经济政治知识缺乏了解,在出国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做好语言培训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中国劳动力进入世界就业市场提供培训服务。
  公丨安丨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尽量简化农民工的护照办理手续和其他出国手续。目前一个农民工要走出去,办理包括体检、培训、签证、机票等各项手续的费用,至少要花到1-2万元,高的甚至可达3-5万,这笔钱对很多农村劳务工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促进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必须要尽一切可能简化出国手续和降低出国成本。

  外交部门应该尽量解决农民工去非洲拉美等国家的签证问题,争取更多的非洲拉美国家给予中国“免签证”政策或“落地签”政策。同时要在海外使馆设立专门的部门,协助解决我国农民工在海外遇到的种种困难。
  日期:2011-02-16 11:55:00
  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宗主国,它们的殖民模式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选取了英属马来亚和法属印度支那两个殖民地的殖民模式及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理由在于:马来亚和印度支那都位于东南亚地区,在西方殖民宗主国对这些地区开展殖民统治之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它们在二战后的非殖民化进程中都获得了民族独立,先后摆脱了欧洲殖民宗主国的统治,但是,这两个地区在独立后的国家发展进程中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产生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国家发展程度的差异。

  论文通过对英国和法国在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的殖民主义扩张进程、殖民主义管理体制、非殖民化政策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全方位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了论文的研究结论:英国和法国在东南亚殖民地曾经采取了不同的两种殖民模式,分别管理和统治马来地区与印支地区将近一个世纪。这两种殖民模式对于东南亚社会而言都是非本土的外来的指导思想和管理体制,这两种模式在殖民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对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带来了两种有差异性的影响,使得这两个地区在独立后都出现了对原来殖民模式的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效应。英国殖民模式和法国殖民模式的差异导致了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就出现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并影响了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在获得民族独立后的国家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说,英国殖民模式和法国殖民模式的差异性是造成这两个区域在二战结束后出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的原因之一。

  论文的主体结构分为四章,前面的两章分别研究和分析英国在马来地区殖民模式的特点和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殖民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行政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文化教育体制、非殖民化政策等方面。论文的第三章将英法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论文的第四章主要是从殖民模式的视角研究和解释两个地区二战后国家发展道路的差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包括:英国和法国在东南亚地区不同殖民模式的比较分析,英属马来亚和法属印度支那两个殖民地在二战后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分析。在研究角度方面,本论文是在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双重视角下对英法殖民主义模式的比较分析。即以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主义模式为基本出发点,以基本史实为立足点,考察近现代以来英法两国在印支地区和马来地区的殖民主义模式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这种差异性对印支地区和马来地区二战后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

  日期:2011-02-16 11:56:53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历史是近代以来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15世纪初葡萄牙人侵占非洲西北部的休达城开始,到20世纪下半叶的全球非殖民主义浪潮,殖民主义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活动时间超过500年。在21世纪的今天,殖民主义的后续影响依然遍布全世界,欧洲人和来自欧洲的移民后代事实上控制着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欧洲、美洲、澳洲、部分非洲和部分亚洲。欧洲的语言在遍布全球的大多数国家普遍被确认为官方语言,除英语外,还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起源于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笔者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希望深入了解欧洲的文明是如何进入并影响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广大东方殖民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是怎么样面对和接受这一来自遥远欧洲的完全不同的文明,进而研究近代以来欧洲的扩张对东南亚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笔者撰写此论文的动念还在于希望以此为出发点在今后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继续研究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探讨各种不同文化在未来世界相互融合的路径。

  从全球殖民主义历史的角度来看,西班牙和葡萄牙是西方最早进行殖民主义扩张的国家,但是对于笔者而言,由于资料收集困难和语言障碍,很难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宗主国,它们的殖民模式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英属马来亚和法属印度支那两个殖民地的殖民模式及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理由在于:

  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都位于东南亚,在西方殖民宗主国对这些地区开展殖民统治之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它们在二战后的非殖民化进程中都获得了民族独立,先后摆脱了欧洲殖民宗主国的统治。但是,这两个地区在独立后的国家发展进程中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产生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国家发展程度的差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成为了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国,而越南、老挝、柬埔寨在今天依然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农业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性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