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30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本论文的基本假设就是:英国和法国在东南亚的不同殖民模式,对英属马来亚和法属印度支那两个殖民地在二战后的国家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导致这些地区在独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产生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日期:2011-02-16 12:01:30
这个研究有以下两方面意义:
所谓殖民主义历史,就是西方白人走出去的历史。他们用500年时间,从欧洲那个小半岛走向了全世界。现在,党中英非常英明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中国如何走出去,必须借鉴西方过去500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本人认为,殖民主义研究将成为国内学术界未来几十年的研究热点。。。
第一、学术意义
该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观察当代世界国际关系发展趋势时,能够从殖民主义的角度考察近现代的国际关系史,开阔我们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视野。同时,在研究当今世界诸多错综复杂的国际现象时,尤其是英法两国与前殖民地国家之间关系以及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走上不同国家发展道路时,我们也可以从不同殖民宗主国殖民模式差异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差异并把握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丰富我国学术界关于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成果。
第二、现实意义
英国和法国作为殖民主义时代的两大帝国,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英法在东南亚地区殖民主义模式的差异性,就是研究西方主要国家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路径,可以使我们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深入考察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问题。同时,通过对英法殖民主义模式差异性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全面考察西方国家殖民模式对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找到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出现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成就的一个新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对策。
日期:2011-02-16 12:04:17
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近代殖民主义出现于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时期,其产生、发展过程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紧密相连的。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采取武力征服、直接统治方式,在对殖民地或附属国实行政治兼并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剥削、掠夺和奴役,实际上是完全剥夺了殖民地或附属国的政治、经济独立权。在15世纪最早开始进行“开辟新航路”和“地理大发现”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最早在非洲、美洲建立起殖民据点,开始进行殖民扩张,从而拉开了近代殖民主义扩张的序幕。紧接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之后,欧洲的荷兰、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俄国、德国以及后起的美国和日本也都加入殖民者行列,对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进行侵略、征服和掠夺。这次由欧洲列强开始的大规模殖民扩张活动,一直持续到20 世纪初期,直至殖民者占据了适合人类居住的最后一个地点。
关于“殖民”或“殖民主义”概念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殖民”一词,在英语中是“colonize”或“colonization”,主要是指“拓殖、开拓殖民地”等涵义。而“殖民地”在英语中是“colony”,意为“由某国移民所定居的国家或领土且为该国所控制”,还可以表示“来自他国并生活在一起的一批人民” 。美国《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就认为,殖民地(colony)“通常隶属于一个相距遥远的国家管辖的非自主管理的领土,也可以看成是在外面的国家或领土居住但仍然和母国保留经济政治联系的民族群体……它首先是指移民型殖民地,如澳大利亚和独立前的南北美洲,也包括拥有密集本土人口的开发型殖民地,如墨西哥、秘鲁、比属刚果、英属印度等” 。英国出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认为,“殖民主义(colonialism)是帝国主义的特殊形式,产生于16世纪以来西欧对其他大陆的扩张趋势之中……后来该词的运用范围超出了传统意义,也包括进入被其他族群占据和拥有的领土的任何移民活动” 。
根据《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的解释,“殖民主义”(colonialism)一词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殖民主义是这样一些政治、经济政策的综合体。依靠这样的一些政策,某个帝国能够保持和发展对其他地区和民族所进行的控制。其二,殖民主义指的是在获取和维护殖民统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观念”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殖民”或“殖民主义”被概念化为“领土人口”和“政策观念”,这些概念代表着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的某种描述。《牛津英语大辞典》认为,殖民主义“一是指与殖民地事务相关的管理方法和行为,以及与某一殖民地的基本特征相联系的观念与做法,二是指殖民体系和殖民原则。现在使用这个词时常带有贬意,把它看成是一种借助强大的国力,对小国或弱国进行剥削的政策” 。西方也有学者把殖民主义看成“人类学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分枝” ,这里显然仅仅是把殖民主义当成人类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的对象。
《哥伦比亚百科全书》认为:“殖民(colonization)是凭借对本地人口的组织上和技术上的优势而占领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的扩张,包括宗主国对该领土的移民以及派遣军事和文职人员进行统治的具体形式”,并指出“母国的过剩人口、经济困难、社会危机、宗教迫害都是殖民的可能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性的人道主义、商业投机和个人进取的欲望也会构成这个原因” 。《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殖民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即某一个国家的政府,力图出于政治和道德上的需要,来说明对另一地区,甚至某一个国家进行统治与占领的合理性” 。《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殖民主义的解释既不主张给殖民主义下明确的定义,也不认为殖民主义是一种政策或者学说,而是将其看成一个历史过程。其中指出, 很难对殖民主义简单地下定义,“在18世纪,只有在提及白人垦殖殖民地时才谈到这个词。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为了说明这些殖民地的基本特点,二是阐明一个远离宗主国或另一个主权国家之附属国的政治地位。在这些情况下使用殖民主义一词时,在道德上都是中性……直至19 世纪中期,殖民主义一词才开始有贬意。(此时)殖民主义被看成是对附属国进行政治与经济控制而产生的复合物。意味着欧洲殖民扩张结束后所形成的那套殖民体系,即由一些殖民帝国所建立起来的控制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殖民地和附属国进行统治和剥削……在整个历史发展时期, 只要有帝国出现就有可能存在着这样一类的殖民体系”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殖民最初是指一国在其本国疆土之外获得新的领土,并将大批居民移往该地区的行为。殖民主义特指资本主义强国用政治、军事、经济手段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使之沦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策和行为” 。从这里可以看出,“殖民主义”在19世纪后被定义为一种贬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它代表着“控制”、“扩张”、“占领”、“剥削”等观念,从价值判断上属于被批判的对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