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31节

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费尔德豪斯认为“殖民主义被看成是对一个非欧洲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居于依附地位的状况所做的整体概括,一般均把它看成是帝国主义的产物”,“殖民主义是现代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核心内容是使其他所有的国家从属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列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难看出,费尔德豪斯把殖民主义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并且他试图用“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概念来解释“殖民主义”的内涵。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与此类似的观点,认为:“殖民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殖民主义向世界的扩张正是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展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之一” 。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根据有关古希腊罗马时代移民活动的历史记载,将殖民地划分成两类:一种是移民垦殖殖民地,这种殖民地是宗主国的分支,另一种是奴役土著殖民地,这种殖民地是宗主国的国外殖民地。所谓移民垦殖殖民地, 即当母国的人口增加到本国领土无法维持的时候,母国便把一部分居民遣送到海外的空地或被腾空的土地上安居下来。如古希腊社会各邦,把逐渐增加的人民移到地中海沿岸地区定居下来。这些移民垦殖殖民地实际上是母国的分支。所谓奴役土著殖民地,是母国为解决国内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把国内的部分居民移到被母国征服的土地上,并对当地的土著居民实行统治。在这里,殖民地的概念已经包含有强势群体去奴役和控制弱势群体的含义。因此亚当•斯密指出:“欧洲人最初在美洲和西印度建立殖民地的动机,并不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立殖民地的动机那样简单清楚” 。我国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移民垦殖殖民地,是在无主的空地或荒地上殖民,殖民者把母国的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全部迁移过来,这实际上是一块国内殖民地。而奴役土著殖民地则不同, 被征服的土地原来是有主人的。殖民者并没有把母国的生产关系等全部搬过来, 而是利用当地原有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从两种殖民地的演变来看,由于移民垦殖殖民地后来都发展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土著殖民地则成为发展中国家,它们在政治上也都摆脱了原宗主国的统治,获得了国家主权。本文的研究对象“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如果按照这种分类,则应该属于典型的奴役土著殖民地。

  日期:2011-02-16 12:05:10
  关于国内的殖民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对长波理论和依附理论的引进和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董正华教授就写过一篇《长波理论与殖民主义史的研究》 ,把“殖民扩张与收缩的长波”理论率先介绍到国内。该文不仅对其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而且还对此作了很好的评析。李安山的《依附理论与历史研究》,对依附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他认为依附理论对拉美以及第三世界历史和现状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对第三世界的历史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他也指出了依附论的一些缺陷,最重要的就是它一味强调外来因素而忽略了本国因素,从而蒙上了一层决定论的色彩。本文的研究对象“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如果按照长波理论来考察,应该属于西方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殖民扩张与收缩长波的典型示范,这个长波尤其表现在西方对东南亚的殖民主义扩张进程和非殖民化进程当中。如果按照依附理论来考察,马来和印支两个地区和欧洲的殖民主义宗主国之间确实都存在着一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综上所述,因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所持立场的差异,研究人员给“殖民”一词所下的定义也不同,但大都含有一国占有本国以外土地或他国的领土,并移民那里居住,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或使其受宗主国(母国)的特殊统治。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殖民”一词最初不包含褒义和贬义,它是指人类社会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随着西方国家在全世界的扩张主义带来的连绵不断的战争,“殖民主义”一词开始包含巨大的贬义成分。“殖民地”最初指一国在国外所侵占并将其大批居民移往的地区,在资本主义时期特指遭受外来资本主义强国侵略、丧失主权和独立、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受资本主义强国统治和支配的地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包括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国、附属国等。占有殖民地的宗主国家利用殖民地作为垄断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和军事基地等。

  本文所叙述“殖民主义”概念,也源于“殖民”或“殖民地”等相关概念,但是在含义上已经有巨大的改变。本文所说的“殖民主义”一词,特指从15世纪开始的欧洲全球性扩张进程,以及这种扩张持续了五百多年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历史时期的角度来考察,这个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从16世纪至19世纪初期是殖民主义的发生、形成时期,也就是许多研究学者所说的“殖民主义早期”或“殖民主义前期”。这一时期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准备条件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作为工业资本前躯的商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商业资产阶级大力推进殖民远征。所以,虽然葡萄牙、西班牙这样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殖民政策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然而商业资产阶级却是这一时期欧洲殖民国家推行殖民政策的主要体现者。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是这一阶段西方国家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殖民地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其核心是通过对殖民地的占领和管理,增加金银等货币性资产的流入,追求国家财富的最大化。国家特许性质的垄断贸易公司是这一阶段殖民主义贸易的主要执行者。从19世纪初-20世纪中期,这是殖民主义扩张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与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代相一致,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成为殖民主义扩张的主力和殖民国家推行殖民主义政策的主要体现者,国家政权成为殖民主义扩张、侵略的直接组织者。由于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都已经过工业革命而获得飞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因此这一阶段的殖民主义模式具有崭新的特点,在殖民地行政管理和殖民贸易制度方面适合了工业时代的需要。

  “非殖民化”这个词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新词汇,派生于“殖民化”一词, 在1938年版《崩溃的帝国》一书中,毛里兹•波恩在英语中最早使用该词,他写道:“一场非殖民化运动正在席卷各个大陆” 。 李安山认为,“非殖民化意指殖民统治终结、殖民机构解散这一历史过程,非殖民化的结果及其主要标志是原殖民地国家从外国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国家” 。国内还有学者认为:“非殖民化问题本质上是殖民地人民争取自己解放的斗争问题,其目标是建立自己的主权的、民族独立的国家” 。关于本文所提及的“非殖民化”一词,主要是指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世界上所有殖民地摆脱西方宗主国的统治的斗争,以及在获得民族独立后逐步摆脱西方控制而取得自主权的斗争,从内容范围上说,既包括政治上获得独立的过程,也包括从西方控制下获得经济自主权的斗争,还包括本土社会文化方面获得独立发展权利的过程。正如李安山所论述的,从时间跨度上说,“它既可指独立前的反抗,亦可指独立后的斗争” 。本论文对“非殖民化”概念的理解与李安山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