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32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本论文中也有一些部分涉及到“新殖民主义”概念,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罗荣渠就认为新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容忍殖民地政治上独立,但仍保持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控制,利用新技术将外缘地区更彻底地结合到国际市场经济之中”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认为,“新殖民主义这一概念就是用来表示至少在名义上获得政治独立之后在经济上继续处于依附地位的状况,并指出如今依然是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状和苦境” 。本论文对于新殖民主义的理解上与此有较大差异,主张不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依附”或“控制”关系,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必须经过的过程,并认为“新殖民主义”这个提法应该主要是针对原来在世界搞过殖民扩张的殖民主义宗主国,而不能针对任何后起的第三世界国家。
关于殖民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曾指出:“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他还认为:“资本主义列强正在对世界上‘未被人占领’的地区进行领土的分割 ”在这里,保罗•斯威齐虽然没有直接给殖民主义下定义,但是他把全球化概括为一种四五百年来的一个过程,而这个阶段又正好和世界殖民主义历史相重叠,可以这样认为:他把殖民主义理解为一种世界历史上的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这种理解和其他西方学者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性,他是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殖民主义历史。本论文在学术观点上部分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过去的全球化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但今后的全球化则应该由全世界各国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推动。
关于“模式”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在美国出版的《现代法律惯用字典》里就把“模式”(mode)解释为“方式” (manner)。美国《哥伦比亚百科全书》认为:模式是“正在进行的或存在的方式” (manner of doing or being)。
还有西方学者把“模式”主要理解为 “生产模式” 。我国《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模式“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作为术语时,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涵义……在社会科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 。在这里,模式被理解为一种现象的整体运动形式和方式,模式概念的引入使人们在考虑事物时能注重整体行为和效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模式不能等同于某一项具体的政策、制度、表现形式,而应该理解为涵盖一系列形式和方式的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的“趋势”(tendency),它应该既包括思想层面的“趋势”,也包括执行层面的“趋势”。
关于“殖民模式”,本论文将其理解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整体性的趋势,它包括西方国家对东方社会的殖民扩张方式、西方国家对东方殖民地实施的一系列殖民统治方式、二战后宗主国采取的非殖民化政策,也包括在这些殖民方式、殖民政策的背后起指导作用的宗主国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还包括这些殖民方式、殖民政策对民族独立后的殖民地国家仍然持续产生的长期影响。简而言之,殖民模式的核心内容必须涵盖两个主要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殖民模式指导思想,主要是意识形态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指殖民主义管理模式,也就是与殖民主义统治相关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具体的方针政策,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模式、经济贸易模式、文化教育模式等,还包括非殖民化政策,这些内容都属于执行层面。
在殖民主义理论体系方面,本来没有“某国殖民模式”之类的提法,因为近代以来各强国的对外殖民扩张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殖民主义范畴。但是,由于各殖民主义宗主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在殖民扩张和对于殖民地的管理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模式,每一个宗主国的模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因此,“某国殖民主义模式”或“某国殖民模式”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和考察的对象。又由于人类的历史包括殖民主义历史都并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的,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因此,殖民模式的影响从来就不是单方向的,殖民宗主国、殖民地、世界其他国家都受到它的影响。当然,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宗主国的殖民模式对殖民地的影响是最重要最深远的,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本论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英国殖民模式和法国殖民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这里所说的英国殖民模式或法国殖民模式,实质上是指英国和法国的殖民主义指导思想和殖民主义体制,主要包括在近现代的世界体系中英法两国作为宗主国为维护自己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殖民关系而制定的反映当时历史阶段特色的方针、政策及其代表着的一系列来自宗主国的政治哲学、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英国和法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模式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对东南亚殖民地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的不同的影响。
日期:2011-02-16 12:07:35
由于获取基本史料的限制以及突出比较研究重点的需要,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予以说明和解释:
第一、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主要有缅甸地区和马来地区,其中马来地区包括现在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三个国家。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在缅甸地区的殖民统治是以英属印度为中心进行的。英属缅甸作为东南亚毗邻印度东部的地区,长期由英印总督统一进行管理,因此本论文的比较研究中一般不涉及英国在缅甸地区的管理体制。
第二、由于马来联邦和海峡殖民地是英国在马来地区开展殖民主义统治的主要机构,考虑到英国近代以来在马来地区的殖民模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英属马来地区中,论文主要选取英国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殖民模式为主要的研究比较对象,同时兼顾英国在婆罗洲的殖民主义管理体制。
第三、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主要就是印支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由于法国在该地区的殖民主义统治是以越南为中心展开的,因此论文选取法国在越南的殖民主义管理模式为主要研究比较对象,同时也适当兼顾老挝和柬埔寨的殖民统治情况。
第四、在历史时期的限定上,虽然英法两国早在16世纪就已经逐步开始对东南亚进行殖民主义渗透,但两国在马来地区和印支地区的全面殖民统治是从19世纪开始的,直到二战后的非殖民化浪潮中才逐步撤出这些地区。因此论文研究的主要时间跨度在19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对于19世纪之前英法在东南亚的早期殖民活动较少涉及。
日期:2011-02-16 12:08:47
英国在马来地区殖民扩张的基本进程
马来亚地处东南亚一个狭长的半岛上,曾先后受过邻近地区的印度文化、中华文化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主要成分加上泰米尔等周边各族人杂居的多民族国家。伊斯兰教为它的官方宗教。16世纪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相继侵入,在马来亚的土地上展开了竞争。17世纪之前的早期殖民时期,英国殖民活动主要是在东南亚国家沿海地区建立商馆和兵站,未深入东南亚国家的腹地。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包括马来半岛、北婆罗洲和中南半岛上的诸封建国家在政治上仍保持独立,以商业贸易公司为代表的殖民势力,在海岛地区广泛开展贸易活动,其重点在控制贸易和航路,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从事领土兼并与政治控制,但其影响和活动的领域仍相当有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