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33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英国在马来亚地区的殖民扩张的是一个很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进程,最早在17世纪中期开始,英殖民主义者就开始向缅甸、马六甲海峡和马来群岛渗透。根据西方历史学者的相关著作记载:“从大约1687年开始,英国人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就感到日益需要在孟加拉湾东侧拥有一个海军基地” 。这样,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把殖民活动逐渐转向马来群岛。1767年,马尼拉临时特别总督达尔林普尔提到“在某种长远的计划下,马来半岛是一处比今天我们在菲律宾和苏禄岛已经得到的利益更富于诱惑力的地方……马来半岛及其南端,对大英帝国的未来利益至关重要” 。从这里可以看出,18世纪中期的英国在东南亚地区正在进入大规模殖民扩张的筹划和准备工作。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打算在婆罗洲北岸建立基地。1786年7月,莱特率领海军在槟榔屿登陆,并以英国王太子的封号命名该岛为威尔斯太子岛,莱特为第一任总督。1800年7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又迫使吉打苏丹订立了一项条约,将槟榔屿对岸的狭长地带割让给英国,并以当时英国驻印度总督的名字命名为威斯利省。17-18世纪,英、荷两国侵占马来亚的欲望日益膨胀,争夺也颇为激烈。英国于1795年从荷兰人手中夺得马六甲,这成了英、荷霸权之争的转折点。荷兰在马来亚的颓势转变为英国殖民扩张的胜势。1824年英国还迫使荷兰在伦敦签署了《英荷条约》,荷兰彻底放弃了占有新加坡的愿望。条约规定:马六甲海峡以北的马来半岛、槟榔、马六甲、新加坡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海峡以南的东印度群岛属于荷兰势力范围。这样一来,英国就将荷兰的殖民势力彻底清除出了马来半岛地区,为将来建立殖民政府开展行政管理打下了政治基础。182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暹罗签订条约,使暹罗的势力范围限制在彭亨和霹雳以北地区。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以槟榔、马六甲、新加坡为据点,主要通过贸易和条约等手段,逐渐向独立的马来各邦渗透。“马来各邦甚至趋向于把东印度公司视为各邦选举新统治者、请求解决内部争端和邻邦纠纷的仲裁者” 。位于暹罗和荷属东印度之间的马来地区开始逐渐成为英国在海外的新殖民地。
1826年,英国正式将槟榔、威斯利省、马六甲、新加坡等几块殖民地合并建立“海峡殖民地”,首府设在槟榔。1832年,海峡殖民地首府从槟榔屿迁到新加坡。1830-1851年,海峡殖民地由孟加拉总督管辖,之后归印度大总督管辖,1867年转由英国殖民部管辖,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1874年1月,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以平息霹雳地区的王位之争为借口,与各邦酋长签订了《邦喀条约》。根据该条约,霹雳为英国保护国,英国政府向霹雳苏丹派遣驻扎官。从此,霹雳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这是马来各州中最早受英国保护的一州。同年,雪兰莪境内也发生内乱,于是英政府又借故向该州委派驻扎官。1880年,海峡殖民地总督弗雷德里克•威尔德迫使森美兰各地的统治者签订协定,同意接纳英国派驻的官员。到1895年,森美兰的9个小邦联合组成联盟,即森美兰邦,正式接纳英国驻扎官。1887年英国又以武力迫使彭亨苏丹万•艾哈迈德签订类似柔佛所订立的协定,彭亨受英国保护,并接纳英国派驻的官员。至此,以上四州完全由英国控制。1895年,英国政府将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等4邦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联邦,首都设在吉隆坡。
1909年,英国政府与暹罗签订《曼谷条约》,暹罗同意将马来半岛北部4邦,即吉打、吉兰丹、丁加奴、玻璃市置于英国的保护下。1914年,马来半岛最后一个独立的土邦柔佛王国也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条约,接纳英国顾问官,从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英国遂将以上诸邦组成马来属邦。1930年,金文泰继任海峡殖民地总督,他主张将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马来属邦合并为马来亚殖民地。1933年,英国议会批准了该方案。至此,英国正式确立了对整个马来半岛的殖民统治。
英国在东南亚夺取殖民地进行领土扩张,主要是由于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争夺立定了脚跟,占据了优势。英国对印度的争夺成为定局后,东南亚特别是缅甸和马来半岛的控制权成为进一步争夺的目标,从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侵入马来半岛内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殖民征服战争和政治欺骗等手段,英国势力开始进入东南亚国家内地。不仅海岛地区,而且中南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也已遭到殖民侵略的严重威胁,东南亚国家经济上成为了西方殖民列强的商业市场、原料产地,政治上的独立和主权日益丧失。从殖民主义统治的具体方法上分析,英国人在最初征服马来半岛后,对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英国在海峡殖民地(包括马六甲、槟榔屿、新加坡) 实行直接统治,对马来联邦(包括霹雳、森美兰、雪兰莪、彭亨四个土邦) 实行间接统治,通过联邦中央政府进行管理, 对其余五邦(吉打、吉兰丹、柔佛、玻璃市、丁加奴)则通过派英国顾问进行控制。新加坡由于在军事上对英国来说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更是被英国政府苦心经营。关于新加坡的重要战略地位,西方曾如此描述:“谁是马六甲的主人,谁就扼住威尼斯的咽喉” 。莱佛士也曾经说过:“马耳他在西方占什么地位,新加坡也可以在东方占同样地位” 。1824年8月,英国驻扎官克劳福德与柔佛苏丹签定了有关新加坡的条约,“确定将新加坡永远割让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新加坡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18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它不仅将英国到马来亚的航程缩短1/3,为英国掠夺当地资源带来了便利条件而且东南亚的海上航路还由此发生改变,原先取道好望角航线进入太平洋的航船现都改道马六甲海峡。“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经过新加坡港的轮船总吨位只有60万吨,1873年便跃升到一百零三万吨,1878年进一步增加到160万吨” 。这使得马六甲海峡的地位更加重要,争夺和保持马六甲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 对于英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1921年开始到1938年,英国更是把新加坡修建成远东最大的军事基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包括缅甸、马来亚、沙捞越、沙巴、文莱和新加坡。从全球范围看,英国当时已经是第一大殖民宗主国。
日期:2011-02-16 12:09:58
英国在马来地区殖民模式的基本特点
这里说的马来地区殖民模式特点,主要是选取英国在马来亚半岛和新加坡地区的殖民主义模式展开分析。马来半岛与英国殖民地沙巴、沙捞越和文莱隔海相望,受新、马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也是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香港的重要基地。新加坡不仅是英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及世界主要港口,它还是英国对远东统治的总部,东南亚殖民总督就长期驻在新加坡。马来地区由于具有连接欧亚的特殊战略位置,在英国的殖民主义扩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英国在这个地区的殖民主义模式大体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将英国本土的行政体制引入马来地区
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实行的是以代议制为特点的君主立宪制,这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英国殖民模式奠定的基础。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形式上,代议制在马来西亚的出现、发展与基本确立,与其前宗主国英国的殖民统治密切相关,可以说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之一” 。考察马来地区在整个英国殖民统治期间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英国本土的行政体制一直在逐渐被引入英属马来地区。
20世纪初,英国控制了整个马来半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在马来半岛的行政管理体制大体上划分为三个部分。最早建立的殖民地被称为海峡殖民地,它于1826年建立,范围包括槟榔屿、马六甲、新加坡。英国对海峡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传统的政治结构基本废除,代之以新的形式:由总督掌握最高权力,另设行政会议和立法会议作为总督的咨询机构。在这里,管理体制基本上类似英国本土,这里的“总督”也类似英国本土的“首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