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36节

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来考察,英帝国实行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早在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提出了宗主国应该放弃对殖民贸易进行垄断的“解放”殖民地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斯密极力反对宗主国对其殖民地所采取的传统统治方式,即独占殖民地贸易。他认为,宗主国独占殖民地不利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独占殖民地要么是由指定的专营公司垄断殖民地贸易,要么是宗主国通过立法限制殖民地与非宗主国的其他国家发展贸易。专营公司的殖民统治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最坏的统治,因而也不利于殖民地产业的发展。所以,独占殖民地贸易主要是会阻抑殖民地的产业。斯密还着重论述了独占殖民地对英国这样最强大的殖民宗主国有许多严重的不利, 认为宗主国“对他国产业不正当的压迫,反过来落在压迫者头上,并以更大的程度破坏他们的产业” 。

  在这种理论体系的影响下,19世纪英国的殖民地经济贸易政策发生了变化, 英国逐渐放弃重商主义政策,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这对英国的殖民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来地区紧靠马六甲航道,逐渐成为大英帝国自由贸易体制下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854年,英国第三国务大臣负责的殖民地事务和军务被分开,成立了由殖民大臣领导的单独的殖民部,英国开始把殖民的重心转向了东方” 。殖民地事务和军务的分开,标志着英国逐步由殖民主义扩张时期转入经营管理殖民地阶段。

  英国在马来地区的殖民主义扩张,从一开始就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正如菲尔德豪斯教授所说:“马来亚被英国占领,以保护通往中国的贸易路线,由于锡和橡胶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新加坡和香港被英国设定为英帝国在东方的主要商业中心” 。英国经营马来殖民地“目的不是获取巨大的盈利,但需要在若干年内保持收支平衡。它需要充分考虑向英国提供物资供给和提高整个英镑区维持收支平衡的能力” 。从这里可以发现,英国在马来地区的经济政策是着眼于整个大英帝国的经营,它把马来地区看成是整个大英帝国自由贸易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作为一个经济贸易实体来进行管理。可以这样说:大英帝国首先是一个商业贸易帝国,其建立的目的在于为宗主国带来巨大的海外商业利益,至于英国在殖民地进行的文化扩张或宗教传播,本质上都是服务于这个利益的。

  在自由贸易思想推动下,马来地区在英国统治期间鼓励自由种植,发展商品经济。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后,莱佛士在此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使新加坡迅速成为自由贸易的国际港口。“到了1895年,新加坡商人可以在马来亚安全通行,采购米粮和锡砂,他们把这些物产运到河上去时,也不会再受到妨害,因为马来首领设的围栅关卡已被摧毁了……英国战船在海上巡逻,保护商船自由航行……马来亚的产品通过海路、公路和铁路运到新加坡……新加坡于是成了马来亚物产的市场和加工厂” 。“海峡殖民地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人口增加了三倍半,贸易增长了四倍,成为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商业和航运中心。同时海峡殖民地和东南亚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加强,早期其经济繁荣完全依赖于英国、印度和中国间的转口贸易,30年代初新加坡与东南亚其他各地贸易只占其贸易总额的26%,而到60年代则上升到45%” 。

  从总体上说,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本土和东南亚殖民地双方的经济发展都有利,正如西方学者所说:“英国本土市场的开放,以及它不断增长的对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直接刺激了殖民地资源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大英帝国庞大系统提供的商业便利,英国殖民地也纷纷从英国采购商品,而不是去外国竞争者那里采购。总而言之,英国将它的帝国作为一个自由国际市场来经营,最好地满足了各方面的长期利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英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还看不到对英国有什么不利之处。只要能保持和平和海上运输自由,只要殖民地的经济继续发展,那么英国对海外贸易和农产品供应的依赖并不会使英国经济陷入不稳定状态” 。东南亚地区在地缘上与英国本土相距遥远,与东亚各国在历史上就有密切的经贸往来关系。如果英国采取排他性的贸易政策,将严重限制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是由于英国当时在东南亚殖民地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使得新加坡和东南亚其他地区贸易额的快速上升,成为了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商业和航运中心。

  伴随着军事征服与占领任务的完成,东南亚英属各殖民地进入殖民经济开发阶段。由于外国资本和商品的渗入,东南亚英属殖民地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在农村,商品化农业发展,土地进一步私有化,外国种植园主和本国地主经营的农场、种植园迅速增加,采矿业、出口加工业发展,与此同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现代交通、通讯、金融与货币系统建立起来,城市兴起,人口空前增长。据有关学者统计:“1870年至1940年间东南亚地区的人口从5500万人迅速增加到1.45亿人” 。 人口的增长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在东南亚地区主要体现在橡胶和锡等战略性资源的的生产方面。英国的殖民档案统计资料显示:“到二战前为止,马来亚种植橡胶的土地,占全部己耕地的60%,共计350万英亩,橡胶占全部出口收入的60%,就业人数占全部有收人人口的25%,锡占全部出口收入的20%-25%,由于机械化的结果,就业人数占全部有收入人口的约3%,马来亚天然橡胶的生产,仅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占全世界全部橡胶的三分之二,锡的生产占全世界的36%(苏联除外),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大的生产者” 。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发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英国还采取了鼓励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向对私营企业资本没有吸引力的经济部门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向官方或私人企业不能提供援助的地方提供经济咨询和管理技术” 。英国的殖民传统是自治领和殖民地应当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财政上自食其力,不应成为英国的财政负担,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没有经援的义务和责任。二战的到来显示出殖民地对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价值,促使英国政府放弃原有的传统概念,将殖民部的一些改革设想付诸实施,正式提出要大规模向殖民地提供经济援助,加强与殖民地的纽带,争取殖民地的人心和对英国战争行动的支持,从而为长远的政治目标服务。

  日期:2011-02-16 12:13:18
  %1938年,英国殖民大臣麦克唐纳曾提出殖民改革设想,包括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经济上坚持向殖民地提供经济援助,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政治上推行非部族化,考虑将权力移交给受过西方教育的当地人” 。此后丘吉尔政府又通过《1940年殖民地战争与发展法案》,其核心内容是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援制度化,规定“此后十年里每年提供经援的额度为500万英镑” 。英国政府在二战时期采取这种政策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发展殖民地的经济以支持英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客观上说也为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资本和生产技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