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39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二战以后,随着英国国力的进一步衰落和非殖民化的迅速开展,使英国民众对殖民地的态度也发生了某些变化,英国人继续维持大英帝国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国选民要求社会进步而不是帝国主义姿态” 。有人反对维持一个庞大的海外帝国,把它看作是沉重的负担,是统治者用来炫耀的不切实际的装饰品。而且帝国长久以来就不是可以生利的产业,成了一个用于慈善目的的机构,因而这是英国海外政策迂阔不务实的典型表现。“英国学者巴内特就认为英帝国解体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源于19世纪前期的反帝国主义扩张的舆论,至战后在国内政治运作中起了关键作用” 。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二战后的联合国“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它向各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的亲英政党施加压力,要求其尽快让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宣布独立” 。英国于1946年4月1日单方面宣布成立马来亚联邦,但是马来民族主义者的抗议活动日益高涨,使马来亚联邦计划不可能实现,英国政府又开始和各邦苏丹谈判并达成了一项协议,“于1948年2月1日宣布成立马来亚联合邦以取代马来亚联邦” 。这个转变再一次表明了英国殖民主义政策的灵活性。还有就是新加坡的例子,“1959年5月30日,新加坡举行立法会议选举,在总共51个席位中,人民行动党获得43个席位” ,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宣告成立,由人民行动党组成首届内阁,李光耀任总理。英国在对待新加坡独立的问题上基本上是一种比较超然的姿态,没有急切的赞成与反对,将自己游离于马来人与华人的族群矛盾之外。
在全球风起云涌的非殖民化浪潮中,英国政府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逐渐意识到“民族自决的力度和持久性决定现在和未来的帝国主题,现在我们必须要认可这种力量给我们的政策带来的影响” 。在这种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下,英国选择了让东南亚殖民地逐步自治和独立的策略,放弃了二战前的英帝国殖民模式,而是通过将东南亚殖民地的政权逐步让渡给本地亲英的政治人士,同时吸收这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加入英联邦。英国在二战后的殖民模式的调整使得大批脱离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新国家加入进来,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英联邦。联邦成员国与英国不再有从属关系,成员变成了含自治领、原帝国内部殖民地、附属国的国际联合形式。正如戈登•沃克指出的那样,“意味着这些国家不再被认为,或者至少不再被称为殖民地了” 。此后,英国把英联邦的治理作为其殖民主义时代的重要遗产加以经营,就象1954年英联邦大臣所说“一个由各大陆具有同样想法的、独立的、自由地联合起来的成员组成的联邦的存在是英国力量和威望的一种源泉” 。从二战后英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的非殖民进程中可以看出,这些地区虽然也发生过一些政治风波,但是英国人的政权移交过程整体上是顺利的,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和社会动乱。
从二战后英国殖民主义政策指导思想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二战后英国殖民政策思想,首先是认为“东南亚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是极其重要的,这一地区沦为共产主义控制之下将会对整个自由世界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实际上就是希望打着“反对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口号来维护大英帝国的继续存在。当英国殖民当局发现这种战略行不通时,又逐步调整了政策,希望通过“逐渐把殖民地的主权转移给负责任的亲西方的当地精英,使欧洲殖民国家与原殖民地之间保持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以继续获得平等的商业机会和原料” 。英国政治家希思曾认为:“正如我所感觉到的一样,当时我感到我们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正在结束。战后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要在这个新世界占有一个位置,我们就必须了解这个新的世界,而且在我们希望了解它以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自己” 。麦克米伦1960年2月3日在南非议会上曾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候把它考虑进去” 。英国人认为:“欧洲应该在东南亚继续保持影响,通过开明化的殖民统治,使那些负责任的当地民族精英能够最终做好自治的准备” 。对于战后英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的政策调整,我国也有学者认为:“英国在殖民地进行的改革不是被动的行为,是对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种以退为进的反应,是一种被迫采取的主动行为。出发点是为了通过某种让步来减缓民族主义力量的压力, 以便保持英国的利益” 。正是由于英国人在战后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东南亚殖民政策的灵活性和主动调整,使东南亚的英属殖民地能够相对平稳地完成政权移交工作。英国人的殖民模式实际上根源于这个民族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有西方学者曾这样评价:“1688年的革命标志着英国向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而且几乎未流一滴血” 。这里说的是英国对待国内政治变革时做到了“几乎未流一滴血”,那么我们如果看看非殖民化浪潮中英国的渐进式退出战略的影响时,也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几乎未流一滴血”。这在法国的国内政治变革过程中和法国殖民地的独立过程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唯一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只能是英国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正如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所说:“为什么服从,那是因为服从可能造成的损害小于反抗可能造成的损害。总之,为什么服从,就是因为这是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有义务去服从,而不是出于别的理由” 。英国人从现实利益出发来决定他们的殖民模式,而不受任何“绝对真理”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殖民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妥协性,多次在危机时刻避免了社会矛盾激化和对立。这种灵活性既体现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时期的具体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非殖民化进程中的退出策略方面。
日期:2011-02-16 12:15:19
战后英国在马来亚地区的非殖民化政策
英属马来亚是英帝国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基地,马来亚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在英帝国的非殖民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重要性方面,马来亚是英帝国内美元收入最多的殖民地。据统计,“马来亚1948年的美元净赢余高达1.72亿美元,比英帝国内另外三个美元收入大户黄金海岸、冈比亚、锡兰的总和还多7700万美元” 。在战略地位上,英属马来亚地区扼守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要塞,也是英国海军和商船进入远东地区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948年1月4日,英国在东南亚苦心经营了一百多年的殖民地缅甸脱离英联邦而独立,此事使英国深感不安,唯恐缅甸的独立会波及马来亚。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英国在撤离缅甸的同时却加强了对马来亚殖民地的控制。
二战给帝国带来了双重的困难,其一是因殖民地民族意识觉醒导致帝国统治危机。其二是庞大的战争债务及战后不断恶化的国际贸易条件使英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印度的独立宣告了帝国解体的开始,随后西非黄金海岸的自治斗争,埃及的革命,马来亚地区的共产党游击队的活动以及中东阿以冲突等等都令英国应接不暇。为维护帝国的存在,内阁不断在各地区宣布紧急状态,但对战后的英国而言,要承担维护帝国稳定的重任却已力不从心了。战争使英国已经无法负担对殖民地进行军事镇压所需的开支。战后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政策也发生了分歧,工党政府希望实行相对积极的“以联邦代替帝国”的政策,保守党丘吉尔政府则坚决要求固守帝国。但是,由于英国实力的衰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政府希望维持原来的殖民模式已经变得不可能,后来上台的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意识到非殖民化的不可避免而决定加速非殖民化进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