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41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马来西亚联合邦的成立也是英国在东南亚殖民地逐步撤退的重要环节,1963 年7月9日,英国、马来亚、新加坡、沙巴、沙捞越在伦敦签订了《马来西亚的协定》。协定规定:北婆罗洲、沙捞越殖民地、新加坡与马来亚联合邦联合,成为沙巴洲、沙捞越洲和新加坡洲。联合邦称为马来西亚。协定规定:“自马来西亚成立起,英国政府放弃对北婆罗洲、沙捞越和新加坡的主权和管理权。英国政府和马来亚联合邦政府于1957年10月签订关于对外防御和互助援助的协定及其附件,协定于1963年8月31日起生效” 。“由于文莱与马来亚就文莱加入马来西亚联合邦的问题举行谈判时,双方在文莱苏丹在联邦中的地位以及文莱石油收入等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于是文莱决定不参加马来西亚联合邦” 。英国政府撤销英国女王在沙巴、沙捞越和新加坡的宗主权和司法权。北婆罗洲和沙捞越各自成立了自治政府,北婆罗洲加入马来西亚后,改称沙巴州。新加坡政府也宣布从英国政府手中接管国防和外交大权,为马来西亚的成立准备条件。英国和马来亚联合邦签订的防御与互助协定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全马来西亚,英国继续使用新加坡的军事基地。
在新加坡脱离联合邦独立的问题上,英国采取的是一种不反对的态度。1965 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合邦,自行成立新加坡共和国。英国对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没有表示反对。根据西方学者的描述:“这是因为英国估计新加坡岛上有大约20%的经济依赖英国的军事保护,所以英国未来的防御政策主要涉及新的小部分领土” ,新加坡的独立不影响英国在东南亚的利益。1966年2 月,威尔逊政府发表国防白皮书宣布,英国军队将从亚丁撤退,新加坡仍作为英国在远东的桥头堡。1966年12月,英国内阁国防委员会会议决定,推迟削减英国在远东二分之一的军队和中东三分之一的军队。1967年7月,威尔逊政府另作了一个国防补充条款,许诺“到70年代中期英国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撤军” 。1968年,英国政府正式决定将在1971年底完成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海湾地区的撤退。
英国从东南亚的撤离始于二战后,是英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迫使英国政府采取的无奈之举。进入60年代,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的进程继续发展,文莱达鲁萨兰王国于1971年获得“完全的内部自治”,1984年1月正式宣布独立。至此,东南亚国家均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英国统治东南亚的殖民制度寿终正寝。
从马来亚、北婆罗洲、沙捞越、新加坡、文莱等地的非殖民化过程可以发现,英国对马来亚地区殖民政策的演变是影响非殖民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英国对马来亚的合作主义政策也成为保证马来亚非殖民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有西方学者如此评价英国人从东南亚地区的撤退:“现代马来亚被视为殖民统治和政治调解的丰碑,被视为成功的非殖民化的典范” 。从50年代初开始,受到马来亚民族主义的独立要求、英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英国逐渐形成了对马来亚的合作主义政策。英国在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国际社会不再认可旧的殖民主义政治秩序的历史条件下,试图通过向愿意与英国合作的民族主义者移交政权,继续维持其在前殖民地国家的各种利益。英国合作主义政策出台后,马来亚的非殖民化已没有实质性的障碍,非殖民化进程在和平与合作的气氛中顺利结束。英国在北婆罗洲、沙捞越、新加坡、文莱等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中,也采取了务实的合作主义政策,以长期的谈判为基础,逐步地稳健地撤出这些地区,同时尽一切可能保护宗主国在这些殖民地的国家利益。从总体上看,除了二战后为对付马共所采取的“紧急状态”措施以外,英国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的殖民撤退都是较为和平而平稳的。
英国在非殖民化浪潮中采取的撤退战略实际上当然是被迫无奈之举,肯定不是基于某种理念的自觉行为。但是英国人准确把握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的变化,知道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在必然要撤退出东南亚的前提下,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英国的现实利益以及最大可能地保留英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关于英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政治学家马斯泰罗内曾经分析说:“英国是由一个意识到民族政治需要的议会来支撑的,在议会中活动的各个集团尽管保持着自身的独立,但都愿意以社会利益的名义解决各类问题。英国自由党人善于改进现有制度,并在必要情况下创建新的制度,同时又不引发无益的震荡。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现实地提出问题,对于那种笼统的一般性原则和理论立场抱有一种天生的反感” 。由此可见,英国人的这种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政治哲学同样也体现在对殖民主义帝国的非殖民化政策方面,这使得英国既注重实效又充满灵活性。英国人知道殖民主义时代已经过去的基础上,没有采取任何强迫留在东南亚的政策,而是选择了一种缓慢的妥协式的方式来控制这一进程。英国人的这种非殖民化策略实际上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长期的政治安定和社会局势的稳定,避免了政权交接时出现权力真空的现象。英国的这种非殖民化政策给获得民族独立后的马来地区奠定了一个相对安宁的政治环境,为殖民地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局面。
日期:2011-02-16 12:17:00
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模式
印支三国是指位于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曾将这三国拼凑为一个政治联合体: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法国从19世纪中叶侵入越南,到这个世纪的90年代,完成了对印度支那三国的殖民征服,确立了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从1862年侵占南圻东三省开始,到1940年9月日本侵入印度支那为止,将近80年的法国殖民统治,其殖民主义模式的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1862年-1887年是以军事征服为主的第一阶段,是确立法国殖民统治权的时期,也是“法国海军在印度支那操纵帝国主义事业” 的时期。1887年-1918年为第二阶段,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建立后,法国在印度支那建立起完整的殖民统治机构并开始殖民经济开发,这也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统治全面确立的时期,“19世纪90年代建立的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统治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行总督的集权统治,总督由法国政府的首脑任命,向殖民部负责” 。从1888年到1945年共有33名总督,其中最著名的是保罗•杜美(Paul Doumer)。印支地区从1897年起在保罗•杜美任联邦总督期间(1897-1902年)实施了一系列行政改革,最终形成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政治体制,西方学者称之为“按照拿破仑一世的模式而组成的一套像样的法国殖民地行政机构” ,这个殖民体制就是后来被国内外研究人员称为“杜美体制”的法属印支管理模式。从1918年开始是第三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愈益重视殖民地的经济意义,“其殖民统治的指导思想由前期的合一主义演变为联系主义,对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作了调整,并进行了以原料生产与出口为中心的新殖民经济大开发的时期,也是导致印度支那殖民经济结构全面形成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殖民模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中央集权的主要特征没有任何改变。
第一节 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殖民扩张的基本进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