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42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法国很早就想对中国进行殖民主义扩张,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中国在东亚地区还是朝贡体系的核心国。法国希望通过几次战争就在中国建立殖民主义统治的可能性非常低,同时,英国的势力也已经进入了中南半岛的缅甸地区。因此,法国就选择了印支地区作为殖民主义扩张的切入点,希望未来以此为跳板,能将中国南部地区纳入法国的殖民主义统治范围。我国有学者曾指出:“自17世纪以来,法国即开始了对越南的侵略活动,但在19世纪下半叶以前,法国在越南的侵略势力还只限在传教和商务方面。此后,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的要求愈加迫切,它的侵略活动进一步采取了武装掠夺的方式……法国侵略目的不但是为了变越南为它的殖民地,而且还在于要通过越南打开中国西南边疆的后门” 。1879年6月8日,法国驻海防领事土尔克公开宣称:“法国必须占领北圻(越南北部)……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于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法国在东亚地区是后来者,当时的印尼和菲律宾已经被荷兰和西班牙控制,英国的势力也开始进入缅甸和马来亚,而暹罗又是中南半岛最强大的国家,因此法国将中心放在了资源丰富的印支三国。19世纪中叶,法国在远东所采取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是要打破英国在这一地区已经取得的优势。尤其是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取得的政治与商业利益更加使法国不甘落后,在海外扩张方面雄心勃勃的路易•波拿巴政府决心积极参与对中国的瓜分。越南与中国接壤,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法国一旦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殖民领地不仅将获得进一步向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的基地和跳板,而且可以扼守东南亚地区的海上运输,从而取得在这个地区与英国相抗衡的主动权。正如当时的法国海军部长卢巴所说“我们是唯一的一个尚未把自己的旗帜竖立在远东的海洋国家,法国对交趾支那的征服将极大地增强我们在远东的影响” 。“印度支那将给法国工业和商业开辟广阔的市场,将迎接法国资本家的才能和智慧。印度支那将赡养法国的陆军和海军。从而印度支那将为法国在远东带来一个坚固的经济和政治根据地” 。这个时期的法国国内正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法国进入到了工业化急剧推进的阶段,工业革命达到了最快的速度并得以完成。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正如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所指出的,“在它(第二帝国)统治下,资产阶级社会免除了各种政治牵挂,得到了甚至它自己也梦想不到的高度发展。工商业扩展到极大的规模,金融资本庆祝了自己纵横世界的欢乐……” 。在这20年内,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这一切都为法国的新一轮殖民主义扩张准备了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狂潮中,英国和法国加紧了对中南半岛的争夺。1880年法莱西纳时任法国外交部长,“他是新的扩张政策的一个倡导者,这种政策正在引起欧洲经济帝国主义的空前未有的活动……他认为法国要么完全撤出东京,要么进一步实行兼并,两者必须择其一。他决心要以武力来复兴法国在东方的势力……1881年7月,法国议会的两院一致投票通过了在东京重新开始军事行动所需要的拨款……茹•费理这时任法国内阁总理,他决定不但必须征服东京,而且一定要把顺化朝廷本身也置于法国控制之下” 。有西方学者就曾指出:“法国人在印度支那……由水手、商人及传教士为先导,初时和法国人很好,其后竟以敌人相待,至此他们觉得非持武力实不能立足” 。当英国武装侵略缅甸的时候,法国向越南、柬埔寨发动了殖民战争。当时的东南亚版图上,马来群岛已被英、荷、葡等国占领,西班牙占据着菲律宾群岛,英国于1852年吞并缅甸后,又于1855年强迫暹罗缔结了《英暹条约》,在暹罗享有了领事裁判权和自由贸易权,而此时的法国在东南亚尚无可靠的根据地。法国无法与列强在东南亚一争长短,便将目光投向了剩下的越、老、柬三国。法国以“保护传教士”为名联合西班牙于1858年8月对越南发动战争,揭开了武装占领印支三国的序幕。1858年8月31日,法西联合舰队炮轰岘港。1859年2月攻占南部重镇嘉定城。1861年初占领了整个越南南方。越南阮氏王朝与法国签定了第一次西贡条约,承认了法国对南圻的占领。此后法国通过1873年的第二次西贡条约、1883年的第一次顺化条约等逐渐将越南占为已有。其间,通过1885年6月的《中法越南条约》迫使中国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至此,越南正式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在柬埔寨,法国殖民势力于19世纪初即已开始渗入。1864年3月,法国强迫柬国王正式签订了《法柬条约》,从暹罗手里夺取了对柬埔寨的宗主权。1884年6月,法国强迫柬埔寨签署第二次《柬法条约》,规定其必须保证“实行法国政府认为符合保护国利益的有关行政、司法、财政、商业上的各种改革” 。还规定法国在柬王身边设置理事长官(最高驻扎官),在各省设置听命理事长官的驻扎官,法国每年拨款30万法郎作为柬埔寨王室经费,柬埔寨官员受法国监督等等。“通过这个条约,法国进一步控制了柬埔寨的内政外交,柬埔寨事实上成了法国的殖民地、保护国” 。到1897年完成了对该国的最终控制,柬埔寨正式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将老挝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后,法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美国著名东亚问题专家费正清教授曾如此描述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主义扩张“法国主要通过法国海军才得以占领南部越南,商人那时几乎还未出现,传教士起到了辅助作用” 。这也说明,法国在进入印支地区之前,并没有和当地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联系,而是纯粹靠军事扩张主义和宗教手段强行占领。这和英国在“海峡殖民地”开展中转贸易并逐步渗透进马来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887年,法国将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合并,组成“印度支那联邦”,标志着法国在东亚的扩张告一段落。法国殖民地为法国本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1902年起,法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贸易额开始超过它与德国、卢森堡、比利时三国贸易额的总和。1887年10月法国完成了印度支那的行政上的安排,“将对安南和东京的保护交给巴黎的法国海事与殖民部部长,又将柬埔寨、交趾支那、安南和东京联合组成印度支那联邦。联邦的高级行政机构委任一位文职总督主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由驻屯军司令、海军司令、总务长官、司法局长和关税专卖局长掌管。在总督的直接统辖下,交趾支那设副总督一人,安南和东京共设总驻扎官一人,柬埔寨设总驻扎官一人” 。法国此后的政策变成:“防守印度支那,并在远东及各临近国家扩张法国的影响” 。“在1933年时,法国当时已经拥有了4,776,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大约108,153,000人口” 。从全球范围看,法国当时已经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宗主国。
日期:2011-02-16 12:18:26
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模式的基本特点
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体制,是随着法国对印度支那三国殖民统治的确立而逐步制定的。 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虽于1887年即告建立(当时只包括越、柬两国),但在1897年以前,法国忙于对各地民众反抗斗争的镇压及对当地封建士绅的收买和拉拢,又忙于同暹罗争夺老挝,因而对该地区并未采取重大的措施来建立联邦的殖民行政机构。1897年起,在杜美任印支联邦总督期间(1897-1902年),他实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殖民政治体制。
从1887-1940年的殖民政策既有继承,也有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是殖民制度形成和“杜美体制”建立时期。1887年10月,法国发布了一批法令,提出了对印度支那实行殖民主义统治的行政安排。法国成立了印度支那联邦,管辖交趾支那、安南、东京、柬埔寨及1893年吞并过来的老挝。在法属印度支那,最能体现法国殖民统治特色的是1897-1902年间确立起的杜美体制。该体制是壮大法兰西民族和文化同化理论下的产物。自从实行“杜美体制”后,法国殖民者便把原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间接统治纳入了中央集权的直接统治体制之中,这种统治主要是通过商业和工业的控制建立的。法国政府认为在法国殖民地必须要大力开展法兰西商业和工业的扩张。第二阶段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是法国殖民政策发展和殖民统治的巩固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地对法国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以及因宗主国资本无力东顾使得殖民地某些行业得到一定规模的发展,促使法国殖民当局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其对印度支那殖民政策,即在保证宗主国利益的前提下,被迫承认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差异,关注殖民地的特点与要求。但是从总体上说,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仍以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体制和谋求法国化为特征,在经济上实行控制生产、进出口、货物分配和价格的指挥经济的措施。在二战前的七十多年时间里,法国的殖民主义模式具有很明显的不同于英国殖民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结如下:
一.注重推广“法兰西文明”和“强制同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