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46节

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法国殖民当局为增加税收,还实行对食盐、酒类和鸦片的专卖制度。“印度支那的经济发展几乎只是依赖于法国的财政资源,95%的西方商业投资和几乎所有的逐利投资都来自于法国” 。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法国殖民当局也都是将这些投资业务集中在法国公司建设和经营,政府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和税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加上严格的保护主义,导致了法国与印度支那间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使印度支那成为法国经济的附庸,最终促使印度支那单一经济结构的形成。法属时期的殖民经济开发是以掠夺农产品和原料为主旨的,它必然限制殖民地现代工业的发展,并压抑当地民族工业。在这种政策指引下的经济结构只是采矿业和原料加工工业的单一片面的发展,整个工业基础既薄弱又残缺不全,工矿业部门的技术十分落后。

  与英国等殖民国家有所不同,法国殖民者更为关注收益,忽视生产过程,他们考虑的是以最少的代价、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利润,对引进新技术则漠不关心。因而,“法属殖民地,包括印度支那的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生产方式落后”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的数据,“到1939年,印度支那三国中工业最发达的越南的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 。法国所宣扬的印度支那工业化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政治宣传,可以这样说,越南所有的经济产业的发展仅仅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含量非常低的、受宗主国控制的萌芽式发展,这种发展的前提是不能以对法国本土的经济构成任何挑战。1896年杜美总督上台之后。在殖民政权强化的同时,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干预经济活动,开始殖民经济掠夺与开发。杜美当权时期开始的第一次殖民经济开发,主要投资于采矿和运输部门。这一时期殖民地的原料生产得到发展,开始形成以殖民地银行为中枢的金融信贷体系,服务于殖民政治统治与经济开发的运输通讯网络也建立起来,这为后来的殖民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为恢复国内经济,并巩固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国地位,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法国殖民地部部长萨罗提出了开发各殖民地,包括法属印度支那的计划。这次开发期间,法国由于失去了俄国与土耳其等传统投资场所,大量资本向印度支那输出。与上次开发有所不同,这次开发首先投资农业,主要是发展橡胶种植园,其次是采矿业,同时也注意轻工业与商业等部门。“萨罗所制定的殖民地生产专业化政策,他将法属各殖民地的经济作了分工,印度支那主要承担提供大米、橡胶、煤炭等初级产品的任务,其余的发展均围绕这一中心” 。

  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变化是:“1921年,殖民部长萨罗第一次为殖民帝国引入了国家计划的概念,即要使殖民地尽可能地经济上自足,并同法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殖民地将被作为一个相关的单位得到发展,法国公共资金将被用来促进殖民地的生产” 。这意味着宗主国控制印度支那市场的权力从法国工业资本家手中转至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手中。有西方学者如此评价法国的这一政策:“在印度支那,嫉妒心理使法国企业为保卫自身的利益,阻止任何其他人着手进行产品的种植”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二战结束,法国殖民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完全进入“国家计划”模式。在国家干预经济方面,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对已成为世界市场一部分的殖民地打击尤为严重。“对法国人来说,殖民地已是国家垄断的母国经济和社会的延伸部分,帝国的发展反过来有可能带动母国本身问题的解决” 。在这里必须还要指出的是,法国的经济管理模式从依靠私人金融资本发展到国家计划模式,除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因素就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苏联经济模式对世界的影响。二战前的20年时间里,苏联依靠国家计划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功,这对于当时的法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萨罗的国家计划主导型模式的背后,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第三、带有中央集权特征的殖民贸易。关于法国对殖民贸易的思想,早在太阳王时代就有设想。路易十四追求的大陆领土扩张与科尔柏追求的海外殖民贸易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正如科尔柏1661年的一份奏章所表明的那样“如果国王能在法国的天然威力之外再加上工商业的力量……那么国王的伟大和强盛就会增长到空前地步” 。从现实经济生活来看,和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反,法国对殖民地贸易采取了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贸易方面,法国为了垄断印度支那市场,注重以保护关税的方法,保证法国商品在印度支那的倾销。“法国殖民政权限制中国、日本商品输入,将越南外贸束缚在法国贸易圈内” 。法国对于殖民地贸易的指导思想和英国存在巨大的差异,正如霍尔所说:“法国对殖民地贸易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在法国人眼里,一个殖民地的作用就是为其母国提供原料和产品……法属印度支那的经济几乎完全从属于法国的利益” 。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越南人缺乏食物,但交趾支那却持续出口大米” 。法国侵占印度支那以后,初期也推行与英国一样的自由贸易政策,1861年法国允许印支与外国相互贸易及外国商船可以在印度支那内河运输。但强大的外国竞争使法国在印支的地位遭到威胁。1887年,在越南,法国人颁布了新的关税条例,对外国货物课以重税。到1892年,这个关税条例又得到进一步的补充,视越南为法国的一部分,法国货物销到越南不需缴税,而外国货物课税则加重了。1928年法国殖民政府颁布一项新的关税条例。此条例除保留法国商品进入印度支那的特惠权利外,对其他国家的商品,首先是中国和日本的进口商品课以重税,同时规定殖民地的商品进入法国享有与法国商品进入殖民地的同等待遇,即实行帝国内部贸易互惠制。“在新的关税条例下,印度支那被固定在法兰西联邦体系之内,作为帝国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农业和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的任务,完全成为宗主国的经济附庸,这使印度支那的面向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关税条例虽给予印度支那某种平等发展的机会,但真正获利的是在印支殖民地的法国资本家。1928年后,垄断印支对外贸易的法国进出口公司的地位提高,他们从进出口贸易中获利更为丰盛” 。这样,印度支那便被紧紧地拴在宗主国的经济体系之中,为宗主国提供粮食、热带作物及矿产品,并赚取大量利润,而自己却无法走上建设现代工业的发展道路。以稻米业和棉纱业为例,稻米是越南供应世界市场主要的初级产品,法国将这种稻米经济纳入其控制范围内,促进稻米种植的扩大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印度支那棉纱公司的海防纱厂、南定纱厂,不但能供给印度支那消费,而且还进入远东市场,与英国控制下的印度棉纱业展开竞争。但是,不管是稻米产业还是棉纱产业,都必须在法国殖民政府的集中控制下进行。

  在对外贸易体制方面,由于法国经济的相对脆弱,它对印支三国的殖民统治就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经济基础上,而越来越倾向于依赖各种非经济力量,如行政手段等。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工商业活动随时面临着胜过它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竞争为避免竞争失败,法国大力强化关税壁垒政策。“从1879年起……外国货必须按照货物价格缴纳5%的关税,而法国货只须缴纳2.5%的关税,让他们的货物更好地倾销……把越南当成法国的一个部分,法国货物推销到越南不须缴纳分文,相反地,外国货物课税加重了” 。由此可以看出,为垄断印度支那市场和获得较大利润,1892 年法国殖民者颁布新的关税条例视印度支那为法国的组成部分,法国货物免税进入印度支那,外国货物课税反而更重,同时限制印度支那商品出口,其核心是同化政策下的“关税一体化”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