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49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第二、排斥日本对越南殖民教育的影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大力采用西方国家教育模式的同时,又很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日本式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日本普及国民教育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使得日本以“黄种先进国”姿态在东亚地区迅速崛起。1904年底和1905年初,日本击败沙俄并夺取朝鲜,给印支地区的知识分子巨大的冲击,“他们兴奋地看到了一个黄种人站起来打垮了一个白种人的帝国主义沙俄,他们推崇日本为黄种老大哥,他们对这位老大哥寄予殷切的希望,希望它能把这帮小弟弟从白种人的压迫下拯救出来。在争取祖国独立的斗争中,他们赞扬日本军阀击败沙俄的战功、赞扬明治维新事业的诗歌,公认日本为同文国家,最后还与这个帝国主义攀认亲戚” 。日本当时成为东亚许多国家的青年学生向往的留学目的地,越南留学生也成为了当时在日本的重要留学群体。日本通过移植现代西学,发展教育事业所树立起来的强国形象受到潘佩珠等越南维新运动领袖的推崇。日本政府为扩大日本在印度支那的影响,对越南人的东游也曾表示支持和鼓励。因而法国殖民者对日本人通过文化与教育传播途径扩散其在越南的影响力始终耿耿于怀。国内有历史学者在研究该问题时曾指出“以东游运动和东京义塾运动为主体的越南新学运动以开启民智、教育救国为出发点,是越南维新人士尝试引入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式的结果” 。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规模的扩大,新学运动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教育改革,它反映了越南人对民族自由、平等以及现代化国家的迫切期望,实际上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在法国殖民者眼里,教育在知识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并不可怕,他们怕的是在殖民地发生由越南人自发组织与管理的教育改革对殖民统治所构成的潜在负面影响,法国的殖民者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感。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越南希望摆脱法国统治的愿望日益强烈,而殖民教育的建立有助于消磨对法国殖民统治的仇恨。
第三、殖民教育的本质是“法国化”。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越南,“虽然有一些传统得到了保留,但是权力的中心和文化的源头却已经转移到了一个异国和一个异族文化” 。现在的越南文字系西方传教士在越南传教期间以拉丁字母拼音为基础所创。19世纪60年代,这种文字仅限于传教士内部使用,用以印刷传教书籍。法国殖民者认为这个以拉丁文为基础的文字系统有助于其殖民统治,因此要求在殖民地的小学开设专门课程。这种文字后来发展为今天越南的越文(国语字) 。自1917年以后,法越教育的规模尽管有所增长,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印度支那总人口,这个增长显得微不足道。“1937年,印度支那全境人口达到23,030,000人” 。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自中等教育阶段以上法语成为惟一的语言。在管理体制上,整个体系从教师的聘任到学生的考试、教材的撰写与使用等细枝末节处,均受到印度支那公共教育署的控制。有学者指出:“如果不是因为教育问题已经严重到关乎殖民地存亡的程度,法国人是绝不会关注教育的” 。法国人对本地语文教育兴趣不大,他们的目的是对本地人灌输法国文化。1917年开始的全面推行法国式教育制度,终因实施中的困难而被迫部分放弃。从1924年起,殖民政府又恢复把学校划分为本地语和法语兼本地语两种。法国将殖民主义教育首先看作是一种替代传统儒学的教育,压制越南民族教育,防范外来文化与教育势力主要是日本势力的入侵。这些强烈的殖民政治动机在印度支那大学的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强烈的彰显,这些动机可分为:限制越南学生留学海外,包括往宗主国法国留学,有限度地满足越南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正如有西方学者指出的:“为了缓和移民的激烈情绪,殖民政府承诺将严格控制教育的发展,法国人有意识地将越南学生的数目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线上,这样既省钱又能保证只有少数越南人有可能接触到那些具有反叛和颠覆号召力的西方思想” 。“本地的报章,受到严格的监视与管辖,对法国的政策或行动不得稍加批评,本地的报纸如有不忠的表示即严被禁止,法国人都相信在愚昧而易兴奋的东方人中,如不把本地的报纸加以约束,一定会发生极大的危险,像英国的领地中那样给本地的报纸以一个相当的范围,这是为法国所不许的” 。从行政人员的培养方面,法国殖民者通过殖民主义教育培养行政雇员和技能工人。这些人员属于被殖民同化的范畴,他们对于巩固殖民地、开展对殖民地经济统治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初至1945年,在法国人苦心经营的印度支那殖民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殖民主义教育经历了许多变化,这其中涉及到它的内容、质量和规模。客观而言,这种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越南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较之原先的儒学教育,法越教育体系具有法国教育集权、统一和规范的典型特征。
如果考察印支三国的历史就不难发现,这些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大量汲取来自周围地区如中国、印度等地的思想文化养料,又不断地充实以自身特色的本土思想文化,到近代法国殖民入侵之前已形成了自身较为系统的封建思想文化,而这当中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他们带有浓厚的排外性,反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除了孔教之外,当时世界上一切的新鲜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异端邪说,这种意识已经剧烈地违反了当时正在跟随着侵略而渗入我国的资本主义意识,如同中国封建阶级中的绅士们一样” 。中南半岛地区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法国特别重视殖民教育活动,不管是割断越中儒教联系,还是排斥日本教育影响,都必须要推广法式殖民教育。通过殖民主义教育去推广法国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达到同化殖民地的目的。法国历史学者曾如此美化法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由于有了不单单是高棉出类拔萃的人物,而且是整个高棉人民的帮助,使法国在柬埔寨所从事的事业成了法兰西民族所能够从事的最美好的事业之一。它表明了不管两国在政治上的分歧如何,但全体柬埔寨人民对法国是有深厚情谊的” 。如果暂时跳出法属印支地区而考察一下全球的法国殖民地,就可以发现:一些法语非洲国家已经独立多年,但是仍在法国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控制之下,法国仍把它们看成本国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法国在象牙海岸、达荷美、尼日尔等国所签订的合作协定中就规定:“在外交方面,如果这些国家没有自己的代表,那么在外国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外交代表可由法国担任,在军事方面,法国同这些国家进行军事合作和向他们提供支持。在对外贸易、对外货币和对外财政政策上进行协调,维持相互最惠国贸易制度。各国的收入结帐和国外开支通过法郎区,发行的货币有法郎担保。在高等教育方面由法兰西大学负责高等教育,双方颁发的文凭有效等等” 。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在印支地区,在全世界的法国殖民地,都成为了法兰西传播文明使命的对象。可以这样说,法国强调在法属殖民地推广“法兰西文明”,是法国殖民主义管理体制中的一个主要特点。
法国殖民模式中的文化教育政策最集中体现了它的思想传统与英国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哲学和认识论方面存在的极大不同。英国的传统是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实用主义、保守主义,而法国是理性主义和可知论的重镇。这种不同,既影响了他们的国内政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的殖民主义政策。英国的重点是重视可行性、效果及经济利益,不谋求直接同化,而法国人有改造殖民地,使之与自己国内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整合的趋势。法国人很难接受通过改良主义的方式来管理殖民地和撤退出殖民地,他们总是试图去同化殖民地的民众或者去传播法兰西文明,因为法国人总是相信:“法国所创造的文明是最优秀的文明,法国人应该把法兰西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因而主张殖民地与法国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一致,土著居民应通过受教育而接受法兰西文化,最终自然同化为法国公民” 。这一点至今在亚洲、太平洋的法国殖民地中仍然清晰可见,甚至法属圭亚那也是如此,他们的文化教育政策、政治行政制度的设计均是为此目标服务的。
日期:2011-02-16 12:23:03
战后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非殖民化政策
法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曾是一个称雄欧洲和影响遍及全球的殖民帝国。由于在二次大战中惨败,国际地位便一落千丈。战后时期,洗刷战败耻辱、恢复大国地位成为法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而保持法兰西殖民帝国的完整性, 则是法国统治集团恢复大国地位的一张王牌,戴高乐尤为典型。戴高乐心中的法兰西帝国的完整性,主要是指法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不管在战争期间被谁占领,都应不折不扣地回归法兰西帝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