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50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大大削弱。面对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日益衰落的事实,法国的政治家们却认为只有法国的国旗继续在海外的领地上飘扬,法国才能是一个大国。早在1943年12月8日,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就发布公告,谴责日本对印度支那的占领,许诺在法兰西共同体范围内给予印度支那人民以新的政治地位。在联邦体制的框架内联邦各国的自由将得到扩大并得到尊重,在不损害印度支那的文化和传统的情况下,提高宪法中所规定的自由力度,印度支那人将有机会出任所有政府职务。与政治地位的改革相适应,将进行相应的经济改革,在财政和关税自主的基础上,保证印度支那的繁荣并为其邻国的繁荣做出贡献。声明最后指出:“法国决心与印度支那人民亲密无间地合作,继续履行它在太平洋地区行使自身责任的使命” 。这表明,法国在二战胜利后将继续返回印支地区展开和战前一样的殖民主义统治。在这个时候,法国还没有意识到东南亚的局势和战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1944年戴高乐回法国本土掌权后,他首先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那些法国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的海外领地,恢复法国的全部权威” 。戴高乐坚持殖民主义立场,他认为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1946年法国成立第四共和国,这时的法国由于在二战中遭到打击,实力已大为削弱。但第四共和国不顾客观现实,把保持殖民帝国的完整性当作恢复法国世界大国地位和在欧洲争夺领导权的一张王牌,迟迟不肯跳出老殖民主义的圈子。戴高乐在此前的1944 年1月30日就在布拉柴维尔召开殖民地总督会议。戴高乐在会上反对殖民地脱离法兰西帝国的自治运动,会议通过的文件序言指出,法国为其属地文明所作努力的目的,排除自治以及在法兰西帝国集团以外寻求发展的任何概念,即使在最遥远的将来也必须排除在殖民地建立自治政府。会议主张“建立一个能尊重组成法兰西—殖民地整体的每一块领地的生活和地方自由的联邦议会,会议排除了任何自治的思想,任何在法兰西帝国之外演变的可能性以及在殖民地即使是在遥远的将来建立自治政府的可能性” 。会议提出了“将帝国改为法兰西联邦的原则,但关于殖民地内部自治和独立的思想受到了坚决排斥 ”。可以这样认为:“戴高乐在战时采取一种变革的态度,部分地处于国际因素的压力,特别是《大西洋宪章》关于‘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的原则宣言和英美对法国殖民地的企图” 。1944年6月3日,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戴高乐任主席。戴高乐竭力防止帝国瓦解,努力在法国本土和海外领地恢复法国的主权,企图重新建立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的东南亚殖民帝国。
1945年3月24日,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发表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声明。声明建议:印度支那联邦和法国以及法兰西共同体的其他部分组成一个法兰西联邦,印度支那联邦由五部分组成,法兰西联邦的对外关系将由法国代表,印度支那在法兰西联邦内部享有应有的自由。印度支那实行总督负责制,该联邦政府由总督领导,由向总督负责的部长组成,各部长从印度支那人和居住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中选任,总督府应为联邦各成员国之间各国利益的仲裁人,各地方政府应进行改革或改组,每个国家的政府职务由各该国国民担任。印度支那联邦应在宗主国的援助下和在法兰西联邦总防御体系内建立自己的陆、海、空军,组成印度支那联邦,而在文化、种族和传统方面又相同的五个国家,将在联邦内保持本国的特点。声明虽然规定印度支那人民享有思想和信仰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印度支那联邦在法兰西联邦内应享有经济自治的权利,享有为发展其全部资源所必需的自由和组织等等,但最后指出“它应该在太平洋地区完成自己应负的使命,并在法兰西联邦的整体中发扬其作为优秀成员的品质” 。这说明法国在二战结束时的殖民政策仍然是继续维持原来的殖民统治,不愿面对新的国际环境进行殖民模式的较大调整。
二战末期成立的临时政府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作出重大努力,继续推行殖民主义政策。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法国与英国、荷兰一样力图迅速恢复对东南亚原有殖民地的统治。法国欲在二战结束之后全面维护其对殖民地的统治,以此来洗刷它在二战之中受到的耻辱,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恢复其百孔千疮的经济。为此,法国政府认为“如果法国的一个殖民地获得独立,法国其它海外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就会受到鼓舞,从而导致其它殖民地的丧失” 。戴高乐迫不及待要重返印度支那,声称:“以胜利者的姿态……一刻不能迟延地回到印度支那去” 。8月27日,戴高乐召开法国临时政府国防委员会会议,组建进占越南的领导班子和武装部队,任命曾经为神甫的海军上将达让利厄为法国驻印度支那的高级专员,原法国第二装甲师师长勒克莱尔为驻印度支那最高司令官。戴高乐指示勒克莱尔要法国军队首先在越南南部(交趾支那)和柬埔寨登陆,而后再向越南中部(安南)进军,对越南北部则暂缓进军。戴高乐为了挫败美英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填补这块真空地带的企图,于1945年底派7万名远征军分三批赶赴印支,准备在年底完成重返的任务。然而此时的印支形势大变,早在1945年9月越南就成立了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准备武装斗争来争取民族独立。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在战后初期,法国在印度支那恢复殖民统治的举措得到了英美两国的大力支持。英国在海外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支持法国在越南重建殖民统治。罗斯福总统曾提出印度支那非殖民化的设想,建议战后由联合国托管印度支那。“罗斯福去世以后,杜鲁门政府则从美国的战略利益以及遏制和冷战的需要出发,不断迎合英法的需要,在托管问题上走向了后退,正式承认了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 。英国政府在1945年8月16日发表的声明中阐明了英国的立场,声明指出英国和中国的共同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支那恢复法国政权,因此,将为法国军队和政府官员的返回提供尽可能的方便” 。
1945年8月29日,戴高乐访问美国。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会谈时表示,美国“政府不反对法国军队和法国当局回到印度支那去,并保证以后不会给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事务制造障碍” 。8月30日,美国代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重申了美国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享有主权的立场,并告诫美国外交官员:“美国无意反对在印度支那重建法国人的统治,美国政府对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主权没有任何疑义” 。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印度支那问题的立场至此已经协调一致。在以后法军重返印度支那的过程中,英美给予了法国包括运输船只、军事物资、资金等多方面的援助。美英的支持使得法军能够顺利返回越南。
1946年10月13日,法国制宪会议起草的有关法国国家体制及与殖民地关系的新宪法草案经全民投票批准后生效,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制宪会议通过的新宪法对殖民地问题作了规定,法国虽然放弃了“法兰西帝国”的称号而代之以“法兰西联邦”,宣称法国与殖民地在权力义务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联邦,但它实际上再次肯定了宗主国法国对其领地的支配地位,其殖民帝国的性质并未改变。联邦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法兰西共和国(法国本土、海外省和海外领地) 和联系领地(多哥、喀麦隆)、联系成员国(印度支那三国、摩洛哥、突尼斯)。
法国第四共和国用武力推行传统的殖民政策,不仅在亚非拉国家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而且也便利了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争夺。战后,没有殖民地利益的美国,为了与老牌殖民帝国争夺在亚非拉地区的利益,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推行新殖民主义。对于法国推行的强硬殖民政策,美国颇多指责。例如,它赞成法国重返印度支那,提出对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当法国军队在奠边府被围而要求美国军事支援时,美国予以拒绝,它担心直接插手会“被公开谴责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有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在历史上,越南是中国文化地区的一部分……但美国把越南看成是法国的一部分……战后我们支持法国重新把越南作为殖民地,这在1954年失败了” 。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际舆论已经完全站在了反对法国殖民政策的方向。
法国坚持殖民政策与胡志明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经过谈判依然无法达成协议,最终的办法就是武力解决问题。1946年12月19日越南军队向驻东京和安南的法军发起突然袭击,印支战争全面爆发。法国采取的军事镇压和玩弄政治手腕相结合的政策未能控制越南以及整个印度支那,战场上的形势越来越不按照法国的意图发展,但法国政府仍顽固地坚持过去的殖民政策,在印支战争中越陷越深,直至奠边府战役法国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印支战争成为法国在政治、经济上的重大包袱,已极不得人心。奠边府的军事失败,进一步加强了法国国内的反战运动,要求和平解决印支问题的呼声十分强烈,致使法国政局动荡。在国际上,法国的殖民主义政策和殖民战争遭到国际舆论的声讨,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名誉受到严重损害。可以这样说,法国在奠边府的惨败是导致其从东南亚撤退的关键因素。法国本来在这之前有很多次和越南民族主义政治势力谈判妥协的机会,但是由于法国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太僵硬太没有灵活性,在谈判桌上缺少策略性的安排,以至于最后非得要走向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