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51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为了摆脱法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窘境,1954年6月新任总统的孟戴斯•弗朗斯主张收缩战线,放弃局部以保持全局,撤出印度支那、集中力量处理北非三国以及其他地区的法属殖民地和保护国间题,根据这种战略构想,孟戴斯•弗朗斯内阁果断地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于1954年7月21日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协议上签字。法国政府“愿意根据有关各国政府的请求,在双方协议确定的期限内,从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领土上撤出法国军队……将在尊重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独立、主权、同意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解决有关恢复和巩固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和平的一切问题” 。法国殖民主义从印度支那被赶走,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日内瓦会议结果表明,法国在二战后对印度支那的殖民要求完全失败。
日期:2011-02-16 12:33:32
英法在东南亚殖民模式的比较分析
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澳洲两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之间,海陆交错,经济资源极为丰富,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宗教等情况极为复杂。19世纪之前,除了自美洲而来的西班牙人开始深入到菲律宾群岛的内部之外,其它殖民国家的势力都未能渗透到东南亚各国腹地。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曾经指出,19世纪初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在同国际市场经济关系上仍然是个“外缘以外的区域” 。关于西方国家势力进入之前的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研究殖民主义历史的学者曾经如此论述:“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更远一些的中南半岛上的各封建国家,在政治上仍保持独立,经济上也基本上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除了一些海岛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外,东南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社会形态方面尚未发生质的变化” 。殖民主义者入侵初期东南亚的形势,“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时期,东南亚国家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或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山区边远岛屿的少数民族尚停留在以渔猎为生的非农耕社会阶段……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山坡、丘陵地带,筑成农田,旱地农业亦有发展” 。“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初期,16-18世纪,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在政治上仍然是独立的。就社会性质而言,除马六甲地区、菲律宾和印尼的一些海岛成为西方殖民者,主要是葡、西、荷的殖民地以外,其他国家仍然保持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 。主要社会管理形式为村社制度,“村长一般由长老会议推荐,并由上级政府任命” 。“在英国人入侵以前,马来亚半岛基本上还是未开垦的处丨女丨地……当地居民一般从事种稻、捕鱼、采锡、伐木以及采撷原始森林的天然产品等工作。他们把劳动所得拿到市场上交换食盐、布匹、鸦片和烟叶等生活用品……得以维持朴素而简陋的生活” 。
进入19 世纪,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自由竞争阶段,廉价的商品输出成为敲开东方各国门户的重炮,西方殖民者以此为后盾,力图把东南亚各国变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沿海商站和据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此殖民者开始向内地挺进,东南亚真正开始了殖民化的过程。以前与外界隔绝的内陆地区开始卷入资本主义的大市场,前资本主义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逐渐解体,东南亚的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过一个世纪的演变,殖民制度在该地区确立起来。“进入近代史初期,东南亚国家还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建立在土地国有和海外贸易国家垄断基础上的东南亚封建国家并不稳固,与西欧国家相比,经济和政治发展相对落后” 。但是随着西方国家对东南亚殖民主义统治的相继建立,“1900年开始了一个开发殖民地的新阶段,它比以前更紧密地把东方同西方的生产体系联系在一起” 。除了泰国外,东南亚国家都已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保护国,英、法、荷、葡,再加上美国,将整个东南亚地区瓜分完毕。这里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殖民地的产生背景当然与经济贸易有关,但过程的特点是侵略,这是殖民贸易(即使是不平等贸易)与殖民化的本质区别。英法两国刚刚来到东南亚地区时,主要是希望打通东西方的经贸通道,寻找贸易机会获取经济利益,并没有实力立即占领当时的东南亚地区。但是从19世纪初期开始,他们逐渐开始通过非经济非和平的手段控制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建立了一个个殖民主义势力范围,开始了武力殖民扩张的时代。最后的结果是将这个地区基本瓜分完毕。
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在马来地区先后成立了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法国在印支地区成立了印支联邦。随后,英法两国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殖民主义统治,这种统治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二战期间,英法两国的殖民地都被日本所占领。战争结束后,两国又都重返东南亚。但是这个时候的世界局势和东南亚局势已经和战前截然不同,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东南亚本土政治力量要求民族独立的声浪越来越大,英法两国都面临着殖民模式的被迫调整。从二战以后的东南亚历史来看,英国在东南亚地区采取了改革措施,走了一条缓慢调整和逐步撤退的非殖民化道路,基本上平稳地撤出了东南亚。法国却深陷战争泥潭,最终导致政局动荡和国际舆论谴责,被迫退出印度支那地区。在马来地区的三个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以后,纷纷先后走上了发展经济和国家建设的道路。在印支地区的三个国家在法国撤退以后,又爆发了越南战争和柬埔寨战争,政治局势动荡了很长时间,社会基本安定都无法保证,其中柬埔寨战乱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各国自二战结束,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远,而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结果竟是天壤之别。既有新加坡、文莱等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亦有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那样的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还有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这些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
从本质上说,英国的全球殖民地管理体制属于英国模式,而法国的全球殖民地管理体制属于法国模式。东南亚地区的英法殖民地属于他们全球殖民地的一部分,英法东南亚殖民模式也是他们在全球推行的总体殖民政策的一部分。
第一节 殖民模式指导思想的比较
关于英国和法国在殖民主义模式上的重大差异,首先是两国在殖民主义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上的差异。而研究英法两国殖民指导思想的不同,又必须要分析英国和法国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上的巨大差异性。
一.英国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