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56节

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对待马来苏丹和阮朝皇帝的不同政策上反映了英法两国殖民模式的差异性。在法国彻底征服了越南之后,如何处置阮氏朝廷成了殖民者考虑的一大问题。印支联邦总督独揽大权,成为了新的权威和统治核心。在经济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的越南南方彻底废除了阮氏朝廷的机构体系,设立起法国自己的殖民机构,将这一重要地区完全控制在法国人手中。在越南中、北部保留了原有的封建统治体系,但这一体系已无任何统治权力可言,一切均在法国总公使、统使、钦使、省长等的控制之下,只不过是法国借用了阮氏朝廷。“安南、东京和老挝是经过了长期的挣扎以后勉强顺从法国的……(法国人在这里)完全把君主政体的政府取消” 。法国总督的绝对权力使其成为法属印支联邦五个地区的最高权威和核心,他可以动员、组织联邦内的所有力量来维护殖民统治,并协调各地区之间的利益,避免内乱。与法国在殖民地彻底改变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方式不同,英国在建立殖民统治过程中没有完全拆解马来亚社会的传统政治结构,而是对其加以改造,通过马来人原有的政治结构推行英国的殖民政策。“在约200年中,(英国)殖民部是个很小的部,以便让殖民地的总督尽量不受牵制地管理其辖区” 。“虽然最终的权力存在于英国人的手中,但统治者的权威、传统的酋长和土著官僚都被限制,英国的间接统治并不是象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和法属印度支那那样的闹剧” 。这种间接统治的方式也是英国在长期的殖民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的统治策略,有利于降低统治成本,减少当地人民对殖民统治的反抗情绪。不过,在海峡殖民地,由于英国侵入时不存在一个较为强大的传统社会,英国实行总督治理下的直接统治,间接统治只在马来半岛推行。在二战前,现代政治模式在马来亚已基本成型,宪法、立法机构、联邦体制均已出现并在发展之中,在引入新的制度形式的同时,英国基本不触动苏丹统治结构(海峡殖民地除外),这也是今天的马来西亚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渊源。相比之下,阮朝皇帝在法国人的集权管理之下完全丧失了政治权力,甚至连皇帝自身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保证,若违背殖民当局的旨意,随时可以被废融、囚禁或放逐。

  日期:2011-02-16 12:38:36
  经济贸易模式比较
  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殖民主义大帝国,在一战时期,英国的殖民地曾经遭受到德国等后起国家的冲击,但是英国通过殖民主义管理模式的调整稳定了局势,并且在一战后还继续扩大的殖民范围,正如菲尔德豪斯所说的那样“在1933年英帝国的疆域达到顶峰,它拥有1220万平方英里领土,相当于世界陆地面积的23.85%,它的人口达到5.02亿,几乎是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殖民主义经济政策及指导思想方面,英国放弃了世界殖民主义历史初期的重商主义,而采取一种具有世界主义的自由贸易思想。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管理上,英国经营马来殖民地“其目的不是获取巨大的盈利,但需要在若干年内保持收支平衡。它需要充分考虑向英国提供物资供给和提高整个英镑区维持收支平衡的能力” 。例如:“1888年英国正式确立了对文莱的保护……1906年英国才派遣一名驻扎官到文莱……英国派遣驻扎官去文莱一事与其1906年在该地区发现石油有关” 。在这种经济理论指导下,殖民帝国不再意味着重商主义者对殖民地实施经济剥削,正如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重商主义控制的结束改变了英国对于殖民帝国的态度,英国殖民地现在已经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它们并不会给英国带来特别利益” 。英国对于马来地区与英国本土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正常经济贸易联系,基本上是采用的是一种自由放任政策,殖民政府不去过多地干预经济事务。

  英国在经营殖民主义帝国方面始终强调自由贸易的思想应该说具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思维。“现代大英帝国之所以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类型帝国,除了它的面积和多样性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1830年以后一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种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殖民地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不但促进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也能够调动殖民地的积极性,象新加坡这样的地区更是发展为远东地区的贸易中心。“1859-60年度,新加坡的贸易值增加到一千万英镑……到1926年贸易值已经高达二亿六千四百万英镑,超过英国其它殖民地贸易值的总和,成为占世界第四位的大商港” 。在北婆罗洲(现在称为沙巴),英国的“北婆罗洲公司从1881年开始工作,统治了北婆罗洲并且在北婆罗洲经营贸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北婆罗洲为止” 。我国有学者就曾经指出:“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在对外殖民的过程中,依靠着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优势地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明扩张,主要通过资本输入和贸易手段而不是武力征服……殖民扩张并不是为扩张而扩张,根本的目的还是追求实际利益,所以,英国必须采取一些可能的措施,使殖民地有所发展,增强它们的经济能力,从而对母国有更多的贡献” 。

  与英国殖民主义经济模式相反,法国殖民当局千方百计阻止印支同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阻止印支各部分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商业贸易的交流。正如有历史学家所说:印度支那“同东方邻邦的市场和供应来源隔绝的程度,在东南亚堪称绝无仅有” 。有英国学者也曾经指出“土人的愤怒、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首都方面的态度的冷淡、有关系的政客的干涉、财政上的不断困难。法国不得不常常设法弥补收入与支出间的不足。使印度支那这个名词在中央方面成了一种可笑的和谩骂的名称。从1860年到1895年之间,法国费在这块殖民地上的金钱,约在3000万磅以上,这数目中的大部分就是花在军用上面的……和不列颠并列的热带殖民的观念,法国人是不大熟悉的,希望引导资本家把他们的金钱投在这种辽远的地方更难收效” 。法国殖民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殖民政治统治的工具,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注意笼络当地的地主阶级,王公贵族,以得他们的政治支持,达到强化政治控制与管理的自标。殖民地被视为法国的一个省份, 政策带有鲜明的严厉性和急功近利的特点。殖民经济政策强调印度支那作为商品市场的意义,政策的重点在于用保护关税的办法,保证法国商品在印支地区的倾销。

  法国在印支地区实施中央集权特征的殖民主义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贸易保护主义。“在大概35年的时间里,法国本国的关税适用于从国外进入印度支那的商品,同样有法案提供了法国商品自由进入印度支那的条款,但对印度支那的商品进口到法国只是提供了很小的关税支付义务的减免” 。法国自身的商业机制并不算发达,为了实现其殖民印度支那的最高目标,在商品贸易上更依赖保护主义的政策,切断印度支那同东方邻邦的传统贸易关系,把印度支那纳入法兰西帝国的控制范围,建立起新的符合法国利益的印度支那经济结构,进一步使印度支那完全成为法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就是说,法国殖民者首先盘算的是促进法国的利益,而不是促进印支的利益。它也不给本地工农业以应的发展机会。在法国正式确立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体制前,法国商品已开始享有关税上的特权。尽管如此,它们仍不能与外国商品,尤其是那些来自印度支那邻国货物的竞争,而英美等国的不少商品质量更好,价格也相对便宜。

  为垄断印度支那市场和获得较大利润,法国殖民者视印度支那为法国的组成部分,法国货物免税进入印度支那,外国货物课税反而更重,同时限制印度支那商品出口,其核心是同化政策下的关税一体化。法国商品由于运费昂贵,质量欠佳,仍难与外国货物竞争,从而制约了印度支那商品市场的发展。1928年法国人颁布了新的关税条例,该条例除了继续对进入印度支那的外国商品课以关税外,也规定殖民地所有商品进入法国享有与法国商品进入殖民地同等待遇。即帝国内部实行互惠贸易制。互惠贸易制的建立,是与殖民地生产专业化的政策相联系的。“根据印度支那人的要求,制订差异化的关税政策,使殖民地经济更加地面向法国,对法国而言,这些需要实际上与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利益是平等的” 。在新的关税条例下,殖民地获得某种发展机会,只是承担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意味着宗主国控制印度支那市场的权力从法国工业资本家手中转至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手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