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2011版)》
第57节作者:
海外再造中华 此外,在商品销售方面,法国资本还采取排斥中介商的做法,垄断批发业务,即法国资本同印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都由法国资本掌控,不需再借助任何中间环节。宗主国的商品或来自其它国家的商品,也由法国独占商家分予印度支那零售商人或直接推销到印度支那的各个角落。这样,在印度支那的独占市场上,法国资本可以完全享有他们通过不等价交换获得的全部利润。而且法国资本也通过他们或自行收购印度支那的产品。法国的这种殖民主义经济政策,是由于法国人对殖民地的态度所决定的,在法国政府看来,法属印支殖民地并不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而是法国的一个部分,因此法国对殖民地贸易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在法国人眼里,“法属印度支那的经济几乎完全从属于法国的利益” 。法国的这种殖民主义经济体制集中表现在杜美体制上,杜美上台后,殖民地原料生产得以发展,建立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园和矿山,在非生产领域内则逐步形成以银行为中枢的金融体系,为后来法国对印度支那殖民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莫定了基础,国家即殖民政权的作用大为强化。我国研究该问题的学者就曾经指出“杜美建立了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政权机构,国家更多地、更大程度地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产生了以专卖为特征的国家垄断” 。
在税收制度方面,英国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一种有利于自由贸易的税收体制。在殖民地的保护性关税上,英国采取的是一种对等的方式,英国本土的商品在出口到马来殖民地时,并没有任何特殊的税收优待条件,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英帝国的自治殖民地被允许拥有保护性关税,甚至对于英国本土也是如此”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法国的印度支那关税政策总的特征是极其严格的保护主义。法国非常不欣赏自由贸易形式,更多地依靠保护主义的方法,以此切断印度支那同传统的远东国家的贸易关系,把印度支那纳入法兰西帝国控制的范围内,并借助这一杠杆,按照法国的意愿,从法国的利益出发建立印度支那经济结构,进一步使印度支那仅仅成为法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法国的这种保护主义使得印支地区的主要贸易对象只能是法国本土,根据有关史料记载:“1911到1920年间,印度支那出口的商品,平均有19.6%运往法国,1935年则已经达到35%。1911到1920年间印度支那从法国进口的商品,平均占进口总额的29.6%,而1931至1938年间则已达到百分之57.1% ”。由于印支地区的出口产品大部分输往法国,导致该地区和周边国家的贸易联系程度很低。法国只是把东南亚殖民地当成法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本土工业的原材料来源地,从来没有过在东南亚地区发展附加值较高产业的计划。琼赛就曾指出:“法国统治52年之后,老挝没有多大发展” 。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开始强调印度支那是法国一个有机联系的部分,应该在法兰西总体利益的布局下考虑东南亚殖民地未来的发展,其次才是承认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差异性并重视殖民地的特点和要求。当时的萨罗总督制定实施了殖民地生产专业化政策,放弃了战前各殖民地自给自足的原则,在整个法属殖民帝国范围内实行分工,印度支那联邦主要承担提供大米、橡胶和煤矿等初级产品的任务,其余的发展都围绕这一中心。关于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过的“殖民地有限工业化”问题,在法属东南亚主要集中在橡胶和煤矿等自然资源的开采行业以及象纺织品之类的手工业产品,但是即使是这些低附加价值的产业,也不是法国殖民当局的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这个问题可以用霍尔的话来解释:“法属印度支那当地工业之所以残存下来,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人民群众过于贫穷,无力购买法国进口的商品所致” 。法国的殖民地贸易保护主义制度,大大限制了东南亚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发展缓慢,种植业一直是这里的主要产业。可以这样说,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法国殖民当局对印支地区与除法国本土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正常经济贸易往来采取了过多的海关税收干预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如果比较同时期的英国在马来地区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就会发现:英国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殖民地在自由贸易体制下得到巨大发展,“成为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商业和航运中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英国“在殖民地的投资金额并不是常常用于购买英国货物,也很少以此为借款条件。可是作为间接结果,借款常常带来的不但是物质供应,而且还有英国人的管理和英国工程师、测量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服务” 。从这里可以看出,英国对殖民的投资并没有刻意强调只能购买英国产品的直接收益,但是却能带来更多的其它方面的间接收益。
马来亚愿意在主权交接后与英国保持密切联系,并留在英联邦内,让英国继续负责国防,可发挥冷战中反共的主导作用。由此新加坡政府的完整得到确保,而英国相当可观的战略与经济利益也被安全地保持下来。伦敦最大的优虑也是最关心的一点当然是经济利益。它在马来亚的经济触角太广泛、太根深蒂固了。但是必须指出,英国对马来地区的经济控制,并不是主要由英国殖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关税保护手段实施,而是在自由贸易体系下更多地由市场竞争机制展开。“战后十年间在联合王国注册的250个橡胶公司占有100多万亩的地产,超过马来亚橡胶园总面积的一半,它们多由战前就闻名的英国公司经营。马来亚的橡胶产量、锡产量及商业、进出口贸易都有60%掌握在英国人之手,进口产品中有五分之一的巨大份额来自联合王国 ”。正因为这样,马来地区在获得民族独立后并没有完全和英国本土脱离经济贸易联系,而是采取了一种合作政策,正如西方学者所说:“独立后的马来亚政府没有像缅甸那样没收外资,刚脱离殖民枷锁的马来亚仍把留在英镑区视为一种安全,并依赖英国以援助为名的长短期贷款” 。这种情况和法属印支地区的情况不同,印支地区和法国本土的经济贸易往来主要是在法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下建立的,这种关系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色彩。一旦法国的殖民势力撤出东南亚,印支地区和法国的经贸联系自然会迅速下降。
文化教育模式比较
对于东南亚来说,英国和法国都是欧洲国家,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正如有学者所说:“英国和法国等大陆国家在政治上敌对,经济上相互冲突,但在文化上没有这样,文化的同源性并不因民族利益的冲突而破灭”。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当代表欧洲文明权势顶峰的罗马人踏上这片岛国的土地时,英吉利就注定不会同大陆隔离了” 。因此,在殖民主义文化教育政策的上,英国和法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