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罗斯当倒爷的日子》
第12节

作者: 中国倒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28 08:26:25

  第十章 勇闯莫斯科(上)
  转眼,来到彼得堡一个多月了。十月末的彼得堡,下起了第一场雪,这宣告了冬天正式来临。寒冷的天气,迫使人们穿上厚厚的冬装保暖。按照规定,每周三下午是留学生和进修生的集体活动日,大家自愿聚在领事馆,交流各自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领事馆我先后见到了和我一批进修的另外五个人,但唯独一直没有见过来自青岛的王老师。我问过林老师,林说不知道,再问另外几个进修生,他们听了也只是摇头做答。难道王老师失踪了?

  王老师当然没有失踪,相反,他活的好好的,滋润极了,这是我偶然知道的。有一天,我去火车站帮别人买火车票,在售票口遇到同胞小杨。闲聊中,意外得知了王老师的一些情况。小杨来自天津,去年自费来彼得堡留学,刚好与王老师在同一所大学,而且住在同一个宿舍楼。小杨的父母都是天津一所大学的老师,去年,小杨高考失利,这让身为教师的父母很没面子,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于是,父母就把小杨送到俄罗斯。虽说,家庭条件还算过得去,但小杨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主动做起了倒货生意。而王老师呢,两个儿子都上大学,儿子的学费让他伤透了脑筋。当他听说小杨在做倒货生意后,主动找到小杨,随即两人一拍即合,结成了伙伴,成为一大一小俩倒爷。

  93年的俄罗斯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物价飞涨,但有一个奇特现象,交通运输仍维持着前苏联时期的运营体制,票价极其低廉,尤其以火车票最为明显。从彼得堡到莫斯科走行八小时,近七百公里,单程票价却只有不到二十块人民币,与当时的物价相比,真是便宜地没法再便宜了,这么说吧,四个面包钱就能买一张去莫斯科的火车票了。
  小杨和老王每周跑一趟莫斯科,一般选在周日,当天去当天回。他俩上货的重点是羽绒服,因为冬天刚到,正是羽绒服的销售旺季。俄罗斯本国不产羽绒服,所以中国货便乘机而入,占领了市场。那时的中国货,几乎百分之百来自小作坊式工厂,产地五花八门,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老王他们上来的羽绒服,其实根本没什么羽绒,里面充的就是鸡毛,由于鸡毛太粗,穿上一段时间,不时就有鸡毛从里面钻出来,因此大家笑称“鸡毛服”。限于俄罗斯当时的消费水平,中国人只能做这种低档次的产品,因为真正的羽绒服即便是在中国,也没几个人买得起。不要怪国人太黑,是当时的条件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莫斯科,火车,上货,鸡毛服,听起来那么新鲜,刺激。虽然到彼得堡也有不少日子了,但我从未去过莫斯科,当然更不知什么叫上货。阿夫达瓦让我损失了一把,伤心过一阵,但是,收获要远大于损失,因为是阿夫达瓦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练摊倒货的好处。虽说倒货听起来不那么中听,面子也不好看,但现实的利益,金钱的诱惑,魔力四射,令我无法抗拒。我决定黑下脸,闯一闯。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晚上,我来到火车站。从第一次走出这个站台到今天回到这儿,快两个月了。当初,休闲放松的心情已荡然无存。我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学者,一个来彼得堡浏览风景的游客,从今晚开始,我将成为一名倒爷,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商贩。从一个工程师,一个访问学者瞬间变成一个倒爷,让我一时不适应。我们家祖坟上向来没长过经商的草,天生没有经商的头脑,我能行吗?在我的印象中,无论大商人还是小贩子,都是那么机智,狡诈,能言善辩,神通广大,而这些我全不在行,我能行吗?手里拿着火车票,徘徊于站台上。想到经商的复杂,莫斯科的凶险,自已文质彬彬,满脸的书生气,那一刻,我胆怯了,退缩了。我转过身,顺着原路往回走。

  “张老师,你来的这么早啊”小杨迎面走过来和我打着招呼。
  “啊,嗯……”我支支吾吾。
  我想说,不想去了,但没说出口。小杨今天很开心,并没有发现我的异常。他拉着我,来到10号车厢,掏票、递票、面带微笑与列车员寒暄,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到底是倒过货的人,有两小下子,我心里由衷地赞叹着。我俩上了车,巧的是我俩的包厢也是十号。今天是周日,人挺多,除了做生意的商贩,更多的是返回莫斯科上班的人。来到十号车厢,往里一看,我愣了,老王也来了!
  王老师见了我,赶忙站起身,我俩来了个拥抱。两个月不见,老王瘦了,人似乎也变黑了,不过精神头很足,也许这就是金钱的魔力吧。
  我和王老师一路上不停地聊着,就像是重逢的战友,有说不完的话。老王是青岛人,和东北人一样豪爽,他滔滔不绝地把来彼得堡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原来,他到彼得堡一直在倒货,除了第一天去学校报到,他再没进过学校。他比我更不务正业!眼看天不早,我们打住,收拾收拾睡觉,因为明天还有艰巨的任务在等着我们。
  第二天早晨六点多,火车到达莫斯科。莫斯科,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城市,曾几何时,它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殿堂。这个城市太大,人太多,车水马龙,让人目不暇接。身处这座大都市,再大的人物也会显得无足轻重,再大的款爷也不再耀眼夺目,再大的明星也会星光暗淡,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就是莫斯科,这就是莫斯科的魅力。我跟着小杨和王老师走出火车站,没有打的,而是径直进入了旁边的一个地铁站,我瞅了瞅站边的牌子:共青团站。这是红线北头儿的一座车站,在这条线的另一端则是著名的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共有九条地铁线,当时的车站数达到了108个。我们要去上货的地点叫河北旅馆,位于兰线北头的“大学生”车站。从共青团站沿红线坐到市中心的列宁图书馆站,然后换成兰线,没多久就到了大学生站。出车站向北步行五六分钟,就看到一片奶黄色的楼房,看上去很像大学生宿舍。我跟着小杨和老王来到一幢五层的楼前。现在是早晨七点多钟,没有其它小区的安谧,这里人声鼎沸,嘈杂无比。在一楼宿舍的正门口,人们拎着大包小包,出出进进,来来往往。有黄头发的俄国人,黑头发的高加索人(黑毛),中国人,越南人,阿富汗人,五颜六色的人种混杂在一起,叫人眼花缭乱。人们神色匆匆,脚步飞快,就象是在打仗,在争夺战略高地,分秘必争,寸土必夺。这里俨然是个批发楼,从一楼到五楼,几百个房间,住满了来自国内的商人。每个房间有二十平大小,里面堆满了货物。原先这是幢大学生宿舍,后来被一个中国人整体租了下来,开办旅馆,再后来就变成了批发楼。可别小看这一个个小房间,这里的房主个个都是老板,每天做着批发生意。这里有运动服,羽绒服,皮夹克,甚至是裘皮大衣。象河北旅馆这样以中国老板为主的批货楼,叫中国楼,在全莫斯科,大大小小不下十来个,其中最有名的有六个,它们是《河北旅馆》《莫大旅馆》、《新莫大旅馆》、《兵营》、《索口旅馆》和《东航宾馆》等。

  莫斯科不愧为欧洲的货物集散中心,在这里,出货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房间,生意火爆的时候,一天也卖出几万美元。用一句话来形容莫斯科最贴切不过了:莫斯科是冒险家的乐园,在这里你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一夜变得一贫如洗。所以,即使经商条件再恶劣,中国倒爷也舍不得离开,只因为这座城市太过刺激,太有魔力。
  王老师显然对这里很熟悉,他挨层串屋地领我们走着,看着,不时地和中国老板们打着招呼。逛了一会,我们来到三楼的一个房间。门敞开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从屋里站起来,和王老师打起了招呼:
  “王哥,最近生意怎样啊?”她说话时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
  “马马虎虎吧,比你差远啦”王老打趣地说道,并坏坏地向老板娘挤了挤眼睛。
  “大哥,我新到的羽绒服,质量不错,价格又好,进来看看吧”老板娘迅速切入了正题。一边说,一边从大蛇皮袋子里取出一件羽绒服,递给王老师。
  “多少钱?”
  “一万五千卢布”
  “太贵了,你看这里面的毛多硬啊,便宜点吧”王老师开始砍价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