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从落榜生到跨国总裁》
第24节

作者: atong243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30 07:48:51

  2,8,一招鲜,吃遍天——《脚印》:从落榜生到跨国总裁
  读过武打小说的人都知道江湖上有这样的说法,“一招鲜,吃遍天”。其实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只要一技傍身,吃饱肚子是没有问题的。苏丹俊当年出人头地的第一步,也是选择了比较可行的学技术。
  “你在糊纸盒的时候,不是渴望通过搞文学创作出人头地吗?怎么忽然想到要学技术了呢?”巴蜀一郎疑惑地问。
  苏丹俊见巴蜀一郎认真听讲,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到底是年龄大一些,就是比一问、一武听得仔细啊。”一文、一武异口同声地反驳说,“老爸不公平,我们也听得很仔细,心里有同样的疑问,只是没有开口提出来而已。”苏丹俊哈哈大笑连声说,“好,只要你们认真听就行,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百无禁忌。”

  初进服装厂,苏丹俊确实重拾了文学梦,尤其是看到工厂大多数工人都是在混日子,他每天下班之后重新出现在云城市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还不时向报刊、杂志、甚至市广播站投稿。只是投出去的稿件几乎都有去无回,让他的热情大受打击。另外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阅读,他越来越认识到,要想写出真正有价值、有水平的文学作品,绝非短期内可以办到,除了文学的准备之外,还必须有生活的积累。他觉得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的努力方向。

  相对于这个长期的努力方向,他还面临着短期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得自己养活自己、结婚成家。看到杨云龙独自复习忙于考大学,苏丹俊寻思自己也不能继续像以前一样,上班在厂里混日子、下班和朋友发牢骚了,总得趁着年轻干点什么。当时,他与其他年轻的学徒工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同,边当学徒工,边谈恋爱,等到三年满师,差不多也就可以结婚了,然后就是热热闹闹、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可是很快,他就发现,由于他的残疾,即便要实现这个普通人的基本愿望也是那么遥不可及。

  苏丹俊进厂不久就发现,厂里有许多大龄男青年,都三十多岁了,还是没有找到对象,用现在的说法,厂里有许多剩男。他们的自身条件都不错,有些甚至连结婚用房和家私都准备好了,万事俱备,只等新娘。可是这新娘就是等不到。正因如此,每个新进厂的年轻女学徒工,都会立刻被厂里众多大龄男青年蜂拥追逐。
  有一段时间,苏丹俊曾经暗恋过朱爱华,可是很快就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有一天,他在车间里目瞪口呆地听到了朱爱华的恋爱宣言:
  “我找对象条件不高,只要是国营企业的都可以谈,假如各方面条件都很好,那么大集体的也可以考虑,但是,只要是镇办企业的,不管条件多好,一概绝对免谈!我自己是镇办企业的,如果找个丈夫也是镇办企业的,将来的日子靠什么来保障?所以这个硬杠子,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就算过了我这一关,也过不了我父母那一关。”
  “爱华说得有道理,古语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张师傅以过来之人的身份积极响应。
  朱爱华的恋爱宣言不只说出了她的择偶标准,也几乎表达了那个时代绝大多数镇办厂女工的心声。今天,也许我们会讥笑朱爱华对爱情的理解是那么肤浅和现实,找对象居然把职业看得比本人更重要,可当我们从电视征婚节目中听到“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欢笑”的雷人口号时,不难发现,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可是当代女孩对爱情的理解与三十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未完待续)
  2011-5-30
日期:2011-05-31 07:50:11

  2,8,一招鲜,吃遍天(2)——《脚印》:从落榜生到跨国总裁
  服装厂的同事之间结婚的人数几乎为零,少数幸运的男工即便能娶到国营企业或大集体企业的女工,这些女孩的长相基本上也属于歪瓜裂枣累的,不幸运的则只能娶城市待业女工、下放女知青、甚至乡下的女农民。
  那些能娶到国营企业女工的男同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擅长服装技术,不但会缝纫,还会裁剪。这一招不但非常讨爱美女人的喜欢,也非常实惠。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人非常贫穷,购买力极低,大家穿衣服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买布到服装店去做,很少有购买成衣的。假如一个男人会服装手艺,就能成为追求女孩子的得力武器,不但能讨好女孩子,还能讨好女孩子的全家。
  这给了苏丹俊一个启发,在现有环境之下,能充实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径就是迅速掌握服装裁剪技术,至于文学创作,缓一步,也没关系,来日方长。当时许多文学作品还没有解禁,因此他没有读到“出名要趁早”的名言,不知道其实文学创作也要趁早,否则,一步缓,就步步缓。果然,就这一缓,苏丹俊被生活的激流所裹挟,再也没有能回到文学的道路上来。

  经过精密思考,他觉得,一旦掌握了服装裁剪技术,不但在谈恋爱上面能给自己加分,还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更可能提高自己在厂里的地位,他朴素地认为:不管自己是不是厂领导的亲信,有技术总比没技术更受领导重视。
  得知苏丹俊想学服装技术,朱爱华却泼了一盆冷水,她说,“我支持你学裁剪技术,男人嘛,总得有一技在手才比较好,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说句不好听的话,假如你学会了服装技术,哪怕服装厂关门了,走到哪里你照样有饭吃,人总要穿衣服的嘛,你说是不是?只是,不是我泼你的冷水,在服装厂里当缝纫工,是根本学不到服装技术的。你要真想学服装技术,唯一的途径是私下里找一位师傅,拜师学艺。”

  听了朱爱华这话,苏丹俊才猛然意识到,进厂以来,他们这些学徒工,每天除了做辅助工之外,就是做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东西,比如短裤、娃娃衫、红领巾、手套、甚至女人的卫生巾等。即便偶尔学做一下工作服,每人也只缝纫其中的一道工序,流水操作,缝衣领的永远缝衣领,扎袖边的永远扎袖边。这样上手快,效率高,还能保证质量,就是工人学不到技术,只能是单调重复劳动。如果按部就班地学,往往要进厂好几年才能学会独立缝制一件完整的衣服。

  可是一想到拜师学艺要交钱,苏丹俊又有点为难,现在不但自己学徒工资很低,每个月才15元钱,而且家里也很穷,出不起这个钱。更加重要的是,传统的拜师学艺,通常师傅不会立刻传授徒弟技术,一般会要三年时间。在这三年里,徒弟不但要随时为师傅免费打短工,比如帮助师傅做衣服挣钱,每到节假日,还得给师傅送上一份厚礼。三年之后,能不能学到技术,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让他觉得心里没底,于是他就想,厂里有这么多懂服装裁剪技术的,自己偷偷跟他们学,难道还学不会?谁知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未完待续)
  2011-5-3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