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不死》
第25节

作者: 煮糖抽丝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也许,应该这么说比较正确:因为刘畅的大脑里,储存的东西比正常的八岁的孩子多,所以让刘畅觉得自己与学校里的其他孩子格格不入。
  日期:2011-3-21 21:47:00
  三
  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回一点点。

  大约是,学前班的时候吧?刚开始学书认字的刘畅,有个六年级的姐姐。
  姐姐自自己上学的时候起,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刘畅面前炫耀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取笑自己的弟弟“白痴”。这是高年级却又不成熟的孩子,以为自己懂得比自己低幼的孩子的一种沾沾自喜,在人类世界很普遍。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白痴”弟弟,在她炫耀她自己那些当天学来的知识的时候,即使不明白其中正确的涵义,却牢牢地,如同海绵吸水一般,一字不漏且一字不差地,把它们都收进了脑海里。

  刘畅的大脑有点特别。
  它将大脑可容纳知识的空间划分了几大区间,根据刘畅吸收得来的知识,分门别类的存入不同区域。这是大脑自主的行为,主人刘畅也弄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一开始,大脑里的区间根据刘畅吸收的知识,只分了很可怜的几个区间,到姐姐提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刘畅面前朗读,背书,以及完成习题的时候,大脑将其所接触到的知识全部吸收进去,才又多分了几个区间。事情突飞猛进的发展,就开始在刘畅学前班的那个时期。他开始认识那些自己记住却不明白意思的字、词、句,于是开始理解一些读到过的文章,以及平时生活中听说的事情,随后,大脑区间瞬间变得复杂起来。从十几个分到了一百几个,到刘畅的妈妈为他买了部小学生字典后,仅仅用了不到三个钟头的时间,刘畅便将那本字典翻了个遍,当然,大脑同时也将这本字典的所有内容分毫不差地录进了专门为此开辟的区间。那以后,刘畅的思想便如同刚开发的肥沃土地播下了种子,迅速发芽生长起来。

  求知若渴形容的便是刘畅的这个特殊时期。小孩子的正常生活,对于他想要知道更多的欲望是远远满足不了的,他开始四处寻找有字的报纸杂志,更多的是书籍,他将姐姐的所有课本都找了出来,如同吃饭一样将它们全吃进了大脑里,而后,找到的是那个下落不明的叔叔在阁楼收起的满满两大箱子的书。
  从箱子里的书来看,刘畅的叔叔似乎是个看书毫不挑剔的家伙。什么类型的书都有,古版的工具书《辞海》,《康熙字典》,甚至是《尔雅》等等,关于唐诗宋词元明清曲故事等的著名大家作品,近代名家的文学作品,例如老舍矛盾鲁迅的或故事或散文或杂文集子,翻到后来是国外不同年代不同名家的著作,例如日本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系列小说,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等等小孩子接触不到也看不明白的作品。

  他如饥似渴地把箱子里的书全“看”完了,真的是“看”,因为以学前班孩子的理解力与认知,他是无法看懂这些东西的,他只是通过看,把这些知识,全都装进了大脑里。
  刘畅的大脑,在那段时间,仿佛是繁殖期的单细胞线形虫,不停地分裂着产生区间,每个区间又分裂出另外的区间,另外的区间再分裂出更多的区间,如此循环,一开始还够用的大脑容量,忽然变得拥挤起来,“看”进去的知识没有消化,像是吃得过饱的胃,让刘畅在这种痛苦的过度期不时产生头昏胸闷的感觉,让他父母以为自己的儿子患上了什么怪病,但不过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刘畅本身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大脑将吸收得来的知识迅速分析归纳,而后淘汰掉了一些占用空间的过气知识,并优化了自己所有区域里所有知识的构造,从而让吸收到的智慧压缩般的浓缩成最适宜的状态。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像是无师自通一般,刘畅知道了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思想明显地比正常孩子要成熟要深刻。在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刘畅莫名产生了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如果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了出来,或许,刘畅的父母可能会以为自己后代基因突变成功,生了个优秀的儿子,但刘畅的性子孤僻,不善言词,而姐姐在父母面前对自己是班上尖子生日复一日的炫耀,一贯笨拙的刘畅干脆对自己大脑里存得满满的知识一字不提。再加上,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脑海里的那些东西,还用不到,更确切地说,是不会用。过于复杂深刻的知识虽然很幸运地收藏在了刘畅的脑子里,但很多是超出几岁孩子的理解力的,虽然刘畅本身也在极力让自己提高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但毕竟小孩子的能力有限,同时亦没有其他人来制导疏通,于是对与这些知识,刘畅只好笨拙地用自己学得最大限度的透析力,来理解大脑里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比如说,听过《促织》,他最为欣赏地,是记住故事后梳理自己思路后得出的那个结论:幻化蟋蟀的成家之子,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样说来,刘畅的大脑,与刘畅本人的思维,就像不同步的两个人。
  或者说是,刘畅像个宝藏所有者,却不知道怎么去正确挖掘这个宝藏,所以只能够,用有限的思维力,去理解无限的知识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最终刘畅到一定阶段,能够正确使用他如今大脑吸收到的知识,那么,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童。为什么人类社会曾经出现过的神童,最终大都“泯然众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如同刘畅这种情况。
  他们的大脑,在他们不该知道那么多的时候,自动地吸收了比本人更多的东西,只是到了后来,到他们的思维力可以理解他们大脑里的知识的时候,他们的年龄也刚好达到了应该知道这么多的时候,所以,其实这些神童,只不过是比正常的孩子更快一步地,接触到了超乎那个年龄段的东西。但也有其他情况存在,比如说,他们的思维力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理解大脑里的东西的程度,于是也泯然于众人了。

  相反,如果某个人的思维力,在不该知道那么多的时候,已经由大脑吸收了超量的知识,却又快速地跟上了理解的速度,那么,在消化大脑已经存在的知识后,大脑会寻求下一阶段更多更大量的知识,在得到下一笔宝藏之后,大脑会自主地完成更新换代,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再进一步优化淘汰,如此循环,此种智慧者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天才。

  而现在,刘畅与刘畅的大脑就处于神童的初步混沌阶段。
  其实,这对于刘畅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可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一点。
  现在,八岁的刘畅,把书包塞进了书桌里,把瓷钵放到了书桌上,死死地盯着里面的那只蟋蟀,脑子里想的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日期:2011-3-22 20:44:00

  四
  正因为刘畅普通的样貌、孤僻的性格,所以在班上,刘畅并不受欢迎,也没受多大的排斥,只是刘畅那个被冷落的同桌,对他的一句评价,“怪人”,成为了刘畅在班上的具体形象。
  看到同学们偶尔抛过来的“怪人”无法理解的视线,刘畅其实有点伤心,而确实的,他也隐隐知道自己有点与众不同,但不是“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