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隐情》
第38节

作者: 鬼笑我好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知道人们记不记得,“文化革命”里有过一个工农兵学哲学的浪潮。据说哲学就是聪明学,学了哲学人就会变得很聪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假如真能耐着性子把哲学学会,人也许能够变得聪明一些。但当时的人学的并非真正的哲学,而是一些很简单的咒语和小诀窍。怀疑这些诀窍是很不聪明的:你会被打成落后分子,甚至是反革命。我虽然很革命,但总不相信在这些咒语里包含了很多的聪明,不管怎么说吧,这种古怪就这样诞生了。时至今日,文化人总在不断地发现新的咒语和诀窍,每发现一个,就像电影《地雷战》里那个反面角色那样兴冲冲地奔走相告:地雷的秘密我知道了!在这种一惊一乍的气氛中,我们知道了“第三次浪潮”、“后现代”,还知道了不管说点什么,都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说;只要从这个角度去说,那你就是很聪明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文化、浪潮等等抱有充分的尊敬,对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也很有兴趣。我不满意的只是在知识领域里的这种古怪现象:它和超声波哨子、打鸡血是同一类的东西。热起来人人都在搞,过后大家都把它忘掉。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记着这些事情,感觉很是寂寞。

  我说起种种古怪的事来,总该有个结论。据我所见,诀窍和真正的知识是不同的。真正的知识不仅能说明一件事应该怎样做,还能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那些诀窍呢,从来就说不出为什么,所以是靠不住的。能使人变聪明的诀窍是没有的。倒是有种诀窍能使人觉得自己变聪明了,实际上却变得更笨。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更重要的是记住自己今年几岁了,别再搞小孩子的把戏。岁末年初,总该讲几句吉利话: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大家都能做个健全的人——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话比这句话更吉利。

  (首发于1997年1月3日《光明日报》)
  日期:2011-6-29 23:37:00
  附录二: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王小波

  我们读书、写作——1995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样提到过去的一年,带点感慨的语调,感叹生活的平淡。过去我们的生活可不是这样平淡。在我们年轻时,每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后来只能写成小册子,再后来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现在就是这样一句话:读书、写作。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远离了动荡的年代,另一方面,我们也喜欢平淡的生活。对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就够了。

  九十年代之初,我们的老师——一位历史学家——这样展望二十一世纪:理想主义的光辉已经暗淡,人类不再抱着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现实问题上去,当一切都趋于平淡,人类进入了哀乐中年。我们都不是历史学家,不会用这样宏观的态度来描述世界,但这些话也触动了我们的内心。过去,我们也想到过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也趋于平淡。这是不是说,我们也进入了哀乐中年?假设如此,倒是件值得伤心的事。一位法国政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如果不是激进派,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假如他到了三十岁还是个激进派,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我们这样理解他的话: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

  很多年轻人会说:平淡的生活哪里有幸福可言。对此,我们倒有不同的意见。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人能从毁灭里得到一些快乐,但这种快乐不能和建设带来的快乐相比。只有建设的快乐才能无穷无尽,毁灭则有它的极限。夸大狂和自恋都不能带来幸福,与此相反,它正是不幸的源泉。我们希望能远离偏执,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取幸福。创造性工作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而我们恰恰有幸得到了可望获得这种快乐的机会——那就是做一个知识分子。

  转眼之间,我们从国外回来已经快八年了。对于当初回国的决定,我们从没有后悔过。这丝毫不说明我们比别人爱国。生活在国内的人,对祖国的感情反倒不像海外学人表现得那么强烈。假如举行爱国主义征文比赛,国内的人倒不一定能够获奖。人生在世,就如一本打开的书,我们更希望这本书的主题始终如一,不希望它在中途改变题目——到外文化中生活,人生的主题就会改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生活更加真切,哪怕是变得平淡也罢,这就是我们回国的原因。这是我们的选择,不见得对别人也适用。

  假如别人来写这篇文章,可能是从当前的大好形势谈起,我们却在谈内心的感受。你若以为这种谈法层次很低,那也不见得。假如现在形势不大好,我们也不会改变对这个国家的感情。既然如此,就不急着提起。顺便说说,现在国家的形势当然是好的。但从我们的角度看来,假如在社会生活里再多一些理性的态度,再多一些公正和宽容,那就更好了。

  随着新年钟声响起,我们都又长了一岁。这正是回顾和总结的时机。对于过去的一年,还有我们在世上生活的这些年,总要有句结束语: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选择。
  日期:2011-7-5 12:12:00
  七十三、吉人
  人生在世有许多许多的遗憾。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自己的皇帝位没有儿子来承继,旁落于他人了。当然,对于今天具有民主政治理念的人们来说,这不算是遗憾。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儿子来接班的皇帝不是一个两个;据统计,当有十多二十个。其中一个,是宋朝第七代皇帝哲宗赵熙。
  没有儿子,帝位如何传承?在哲宗皇帝之前,宋朝第三代皇帝仁宗赵祯也是没有儿子的,死后帝位传给了侄子英宗赵曙。在汉朝,有六个皇帝遇到这种状况,帝位有传给侄子或侄孙的,有传给堂兄或堂弟的,也有传给堂叔的。

  哲宗皇帝十岁接下神宗皇帝的班,登基为帝。现在二十多岁,大婚已多年,膝下无儿无女。他问太医,太医摇摇头。因此,帝位传承问题成了他一大心病。有一日,他秘密派遣了一个身边侍从前往天庆观,问徐神翁。
  徐神翁是谁?他是一个未卜先知的神人,又是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书云:“徐神翁名守信,泰州海陵人,年十九入天庆观,隐迹于洒扫之役;尝遇至人受道,日诵《度人经》,有问休咎者,假《经》中语以告。”
  善男信女到徐神翁这里来,不是求他解字,而是来取字的。书云:“公每日晚间,于殿堂诸处收香贴纸入房中,信手书字折迭一处。明日有来求字者,以次取而付之,悉酬所问。纸尽,人亦绝矣。”这是说他预先写好字让人来取。其实,不全是这样的。他也有即时即兴挥毫写字,然后授予来问事的人的。
  皇帝侍从见到徐神翁,正要说明来意,徐神翁制止他,说:“不用说了,我知道了。”
  皇帝侍从知其神,也就不多说了。

  徐神翁在纸上写了“吉人”二字,然后授与皇帝侍从,说:“天机不可泄漏,如此二字而已。”
  皇帝侍从返回皇宫,把得来的“吉人”二字奏呈哲宗皇帝。
  “吉人”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哲宗皇帝弄不明白,问左右皆无知其说者。
  这时,那个皇帝侍从说话了:“皇上,小人从天庆观回来,在路上边走边想,这‘吉人’二字,当是十一口人,当是吉人天相啊。”
  哲宗皇帝问:“十一口人是什么意思?”
  皇帝侍从说:“这……这我就不明白了。”
  哲宗皇帝斥骂那个皇帝侍从,说:“尽说废话。”
  哲宗皇帝在位十五年,突然发病而死,终年二十五岁。
  哲宗皇帝死后,在太后的主导下,立十一弟赵佶为帝,史称宋徽宗皇帝。

  再回头看看这“吉人”二字。“吉人”二字合成一字不就是“佶”字吗?正是后任皇帝的名字。“十一口人”, 赵佶在兄弟中排行十一。徐神翁授字准确,那皇帝侍从所言也不是废话。
  事前不能明白,让人蒙着;事后才觉,一一应验,这是什么道理?值得深思!天亦担心“几事不密则害成”乎?既让人知道有定数,又不能让人害其成,只能这样操作。
  日期:2011-7-6 22:23:00
  七十四、无题—你的姓名他的意义(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