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隐情》
第39节

作者: 鬼笑我好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话说宋哲宗十岁登基,年幼无知,政权由太皇太后高氏掌握。高太后任用守旧派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上届皇帝神宗赵顼推行的“王安石变法”全部废止。大臣章敦反对恢复旧法,遭贬职,调出京都,到了汝州任地方长官。

  八年后,高太后去世,哲宗皇帝亲自执政。
  哲宗皇帝虽然只有十八、九岁,但有自己的政治方略。他非常不满在高太后执政下司马光所推行的政策,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子瞻)、苏辙(子由)、黄庭坚(鲁直)等旧党领军人于岭南:苏轼去了广东儋州,苏辙去了广东雷州,黄庭坚去了广西宜州。同时,他重新任用改革派章敦、曾布等人,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又有所起色。

  这时,春风得意的章敦被起用为宰相。他调侃苏轼、苏辙、黄庭坚三人,说苏轼:“苏子瞻谪儋州,以‘儋’与‘瞻’相近也。”说苏辙:“子由谪雷州,以‘雷’字下有‘由’字也。”说黄庭坚:“黄鲁直谪宜州,以‘宜’字类‘直’字也。”——不是人为刻意之安排,却有如此天然之巧合,这不失为一种有研究价值的说法。
  当时,有术数玩家则这样说苏轼:“‘儋’字从立人,子瞻其尚能北归乎?”这样说苏辙:“‘雷’字雨在由中,承天之泽也,子由其未艾乎?”这样说黄庭坚:“‘宜’字乃‘直’字有盖棺之义也,鲁直其不返乎?”
  ——这是人名关联地名的一通“胡说”。
  后来的事实是:苏轼 “北归”是北归了,但行至江苏常州便走不动,竟然在那里与世长辞了。苏辙晚年退居河南许昌颍川,读书学禅,过上十多年的田园隐逸生活后才寿终正寝。哲宗驾崩,徽宗上场,苏轼获大赦北还;苏辙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独黄庭坚不动,竟卒于广西宜州。
  时间倒退到宋仁宗年代,有一个与姓氏有关的“败”字玄案。
  庆历七年,王则在河北贝州扯起反旗。

  王则本是涿州人,因饥荒,流走至贝州。到贝州后,他自己卖掉自己,为人牧羊;后来又参了军,成为一名小校卒。在离开涿州时,他与母亲诀别,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个“福”字作为标记,为日后好相认。怎料到后来,这个“福”字被不明真相的人说成是天生的。当时,地方流传一语:“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有人发现了他背上的“福”字,以为他就是持世的弥勒佛。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信事之。在不怎么长的时间内,他坐拥信众十万。有这么多的支持者,也造就了他成王成寇的野心。

  出其不意,王则率众一举攻破贝州城,立即把一州变成了一国,书云:“则僭号东平郡王,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建国曰‘安阳’,榜所居门曰‘中’京,居室厩库,皆立名号。改年曰‘得圣’,以十二月为正月。百姓年十二以上,七十以下,皆涅其面曰‘义军破赵得胜’。旗帜号令,率以佛为称。城以一楼为一州,书州名,补其徒为知州,每面置一总管。”

  在京都,仁宗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再次商议此事。他说:“贝州之乱,已有一个多月了,至今还未平息。谁能说出个理由给朕听听。”
  堂下无人出声。
  仁宗皇帝再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你们都在干什么?”中国的皇帝总把谁养谁的问题弄错。他认为是他养活了人民,而不是人民养活了他。
  堂下鸦雀无声。
  仁宗皇帝怒气冲天,说道:“难道要朕御驾出征吗?”
  堂下高呼:“吾皇万岁!吾皇息怒!”
  这时,堂下一个人站出列来。他叫文彦博。他说:“请皇上准臣领兵前往,平息贝州之乱。”

  仁宗皇帝说:“好,文爱卿!这个时候该换一换主帅了,该把没用的人换下来。”他突然哈哈大笑,说道,“文爱卿一到,贝州必败。知道怎解吗?”
  文彦博与众官员都不知仁宗皇帝要说什么。
  仁宗皇帝说:“贝州的‘贝’字,加上文爱卿的‘文’字,就是一个‘败’字啊。贝州哪有不败之理?”
  文彦博当即跪下,说道:“托皇上洪福,臣将不辱使命。”
  文彦博到了贝州,立即挑选二百名壮士,用了二十个夜晚,打通了进入贝州城的地道,出其不意攻入城去。官兵里应外合,叛众一击便溃败。王则被生擒。王则自举牌造反日计起,到失败就擒之日止,总共只有六十五日。

  贝州的“贝”字,加上文彦博的“文”字,就是一个“败”字,非常妙!
  日期:2011-7-8 13:15:00
  七十五、无题++
  俗话说:“不怕生坏命,最怕改坏名。”命由天生来,名似乎由人改成。因为这句话,造成天下父母非常大的起名压力。
  何谓好名字?何谓坏名字?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谁能说得上来。好事来了,那是好名字;坏事来了,那是坏名字。

  “朱希周”这个姓名好吗?谐音是“煮稀粥”,一生煮稀粥,能说是好吗?一副贫困潦倒的样子。明朝孝宗皇帝却喜欢这个名字。
  朱希周生于五百三十多年前,在明朝弘治九年考取进士。
  孝宗皇帝在主考官呈交上来的试卷中看见“朱希周”这个名字,说:“朱希周,朕喜欢这个姓名。”于是,朱笔一挥,把朱希周钦点为状元第一名。
  主考官问孝宗皇帝:“臣弱弱地问一下,皇上喜欢这个姓名什么呢?”
  孝宗皇帝说:“‘朱’,明朝的天下就是朱姓的天下。‘希’,是希望,我朝有希望成为第二个周朝。”他伸开双臂,大声叫道,“周文王江山八百年啊,明朝有八百年足矣!”
  主考官不以为然。
  还有“胡长龄”、“王寿彭”这两个姓名,你觉得怎样?都是有祈求长寿的意思的,你会觉得俗吧。俗是俗,但际遇却不俗。这两人是清朝的状元,都是因为各自的姓名而获得了状元的地位。
  清朝乾隆五十四年,那年殿试后,乾隆皇在审视主考大臣呈交上来的前十名考卷,当他看到胡长龄的卷子时,首先对“胡长龄”这个姓名有了看法。他笑呵呵地说:“胡长龄,胡人长寿,胡人的江山长龄。天意啊,姓名如此吉祥,我不点你我就不顺天的好意了。”乾隆皇把胡长龄点定为状元。要知道,皇家爱新觉罗族是胡人也。

  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正值慈禧太后70岁大寿之年,天下庆贺“万寿节”之时。这年的状元郎是一个姓名为“王寿彭”的山东潍县人。王寿彭,王者寿比彭祖,这分明是来祝寿的。要知道,彭祖是传说中的寿星,姓笛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至殷末还健在,有800多岁。据说,慈禧太后就是冲着这个姓名,点了王寿彭为状元的。主考官最初拟定一甲一名为旗人左霈,慈禧说“左”姓旁门左道,不配为首“元”; 主考官转而拟取贵州遵义的楊兆麟,慈禧说“楊”姓“顯”而不“顯”,亦不配为首“元”。 慈禧一见“王寿彭”的姓名,则心花怒放,立马点为状元。

  王寿彭得状元名,是偶然事件。但说是偶然,其实也不偶然。有句名言说:“存在就是合理的。”他自己也写了一首打油诗回应这个偶然论:
  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
  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又偶然!
  日期:2011-7-8 16:38:00
  世间事有幸,也有不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