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隐情》
第55节

作者: 鬼笑我好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說文解字》十五篇,《叙》是最后一篇。“十五”,乃“洛书”之数。何谓“洛书”之数?这得要从“河图”、“洛书”两件神物说起。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之源。现代有“图书”一词,追其源就是“河图”与“洛书”是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如是说。圣人一“则之”,中华文化就诞生了。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庖牺氏之王天下”的年代,有那么一天,滔滔孟河突然跃出一条龙马来,马身龙鳞,马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此龙马蹈水不没。更令中华儿女感到兴奋的是,此龙马带了一幅图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河图”。这“河图”不得了,她开启了中华文明。现在,我们见到的“河图”,其内容是十组点数,点有虚有实。点数的多少,点数放置的位置,有既定安排。史上描述“河图”的文字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不久以后,在洛水出现另一个奇迹,一只巨大神龟从水中浮了上来。神龟为中国人奉上一册书。现在见到的“洛书”,其内容如“河图”一样,尽是虚实点数;有九组点数,各据一方。史上描述“洛书”的文字如下——“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居中央。”由此可见,庖牺氏王天下的时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汉书》说“伏羲德合天下”,所以“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庖牺氏”,史上又称“伏羲”。伏羲“则之”,作八卦以成易。另一种说法是,“河图”、“洛书”出现在黄帝年代,《竹书纪年》注云:“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黄帝铁杆臣子容成“则之”造历,仓颉“则之”作书,隶首“则之”算数,伦伶“则之”制律,吕车区“则之”占星气;到舜帝时,大禹“则之”作九畴以治水。“河图”、“洛书”出现在何时,说法有多种。不论如何,“河图”、“洛书”的存在似乎是事实。

  一般认为,“河图”象天,“洛书”象地。地有东南西北中,则“洛书”应之以八方九宫,各具理数。四条对角线,四条边角连线,其数值均是十五。对角线:南北线9+5+1=15,东北西南线8+5+2=15,东西线3+5+7=15,东南西北线4+5+6=15。边角线:西北正北东北6+1+8=15,东北正东东南8+3+4=15,东南正南西南4+9+2=15,西南正西西北2+7+6=15。“15”纵横于“洛书”,亦则纵横于东南西北中。“河图”是“图”,“洛书”是“书”,《說文解字》的主题是“书”。

  如《老子》八十一章一样,拟定十五卷当是许慎有意安排。
  龙马河图
  神龟洛书
  洛书“15”纵横
  日期:2011-8-16 13:10:00
  《叙》曰——
  二字旧在下文“此十四篇”之上,今审定移置于此。《左传•宣十五年》正义引《说文•序》云“仓颉之初作书”可证。《史记》、《汉书》、《法言》、《大玄》——《序》皆殿于末,古箸书之体例如此。许《书》十四篇既成,乃述其箸书之意,而为五百四十部冣目,记其文字都数,作韵语以终之,略放大史公《自序》云。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原写法,“弓”下封口“ ”。以下“以”字同)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谓自庖牺以前,及庖牺及神农,皆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也。《系辞》曰:“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虞曰:“兴易者,谓庖牺也。”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黄帝、尧、舜为后世圣人。按,依虞说,则《传》云“上古结绳而治”者,神农以前皆是;云“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者,谓黄帝。《孝经纬援神契》云“三皇无文”,是五帝以下始有文字。

  【鬼话】
  《周易•系辞传》原话:“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去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换成“以垂憲象”。又《周易•系辞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九家易》解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段注说的“虞”,是指虞翻,三国时期吴国人,易学大师。虞翻玩易,自成一体。《三国志•虞翻传》云:“关羽既败,权使翻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之《临》。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翻言。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伏羲像
  先天、后天八卦图
  日期:2011-8-18 9:34:00
  九十五、學習许慎《說文解字叙》段注(二)
  庶业其緐,
  其同荀卿书之綦 ,犹极也。

  饰伪萌生。
  “萌生”谓多也 。以上言庖牺作八卦 ,虽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牺、神农,专恃结绳 。事繁伪兹,渐不可枝,为下黄帝造书契张本。
  【鬼话】
  “庶业其緐,饰伪萌生。”人的诚信扭曲,呼唤书契的产生。但后来的事实说明,书契的产生,并不能杜绝“饰伪萌生”。“饰伪”,反而以高智能的方式出现。
  《淮南子•本经训》写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作书”这件事,“天”有好生之德,是乐见其成的;况且,没有“天”之助,这事也不能成。河图、洛书的出现,也是“天”助人类文明的举措。但“天”不无担心,人类智巧会破坏自然规律,以致发生饥荒等事。“天雨粟”,实为“天”对人类发生饥荒等事的警告。“鬼”则完全不愿意见到仓颉作书的成就,因为书会令“鬼”的行藏尽泄,但又阻止不了,只能无奈地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继续写道:“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仓颉作书,致使“灵怪不能遁其形”,触犯了鬼的利益。同样,凿地作井而求水,也是技术性发明,虽于人类有益,但却触犯了龙与土神的利益。有德的举动,是要照顾到各方利益的。自私自利,是最无德的表现。“能愈多而德愈薄”,是一个道德败坏了的人类社会。“能愈多而德愈薄”的人行大巧,更是灾难性的,不仅人受其祸,天地万物也受其祸。无德之人行大巧,神憎鬼厌,人也不服,必也自取其祸。为人者,当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底线不可越。

  古人畏“天”。鼎,其音与“顶”同,是人工打造的“天”之忌物;于是,“周鼎著倕,使衔其指”。“倕”是天地皆知的能工巧匠。周代的鼎刻意著上了倕口衔手指的像,是要向“天”明示“奇工巧匠”要约束自己的手。“巧夺天工”,今天的人视之为喜,古人则视之为忌。
  八卦非字,亦非文?鬼笑我对“三皇无文”有保留。本《叙》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八卦便是依类象形之“文”。
  黃帝之史倉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