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隐情》
第57节

作者: 鬼笑我好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文”的定义很广。现在“文”的组词,有“文字”,有“文句”,有“文章”,即“字”、“句”、“章”皆是“文”。 “反正为乏”、“止戈为武”、“皿虫为蛊”,这其实是句。《左传》开了拆字成句的先河。
  仓颉作“书”困于字“少”,“六书”滋生以成多。
  日期:2011-8-20 9:38:00
  箸于竹帛谓之“书”。

  “箸”,各本作“著”,今正从竹。此字古只作“者”。“者”者,别事□(上“司”下“言”,词)也。别之则其事昭焯,故曰“者明”;而俗改为“著明”。别之则□(上“司”下“言”,词)与事相黏连軵丽,故引申为直略切之附者、张略切之衣者,而俗亦皆作“附著”、“衣著”。或云,《说文》无“著”,改为“箸”,皆未得其原也。者於竹帛,附著而著明之於竹帛也。古者,大事书之於册,小事简牍。《聘礼记》曰:“百名以上书於册,不及百名书於方。”古用竹木不用帛,用帛葢起於秦。秦时官狱职务緐,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始皇至以衡石量书决事,此非以缣素代竹木不可。许於此兼言帛者,葢檃桰秦以后言之。

  【鬼话】
  许氏为“书”下了这么一个定义:“箸于竹帛,谓之书”。“文”与“字”要成为“书”,就要有一种载体,这种载体最初是竹、帛、甲骨,现在是纸张——电子时代,纸张也不要了,电子产品成为新载体。
  书者如也。
  谓如其事物之状也。《聿部》曰“書者,者也”,谓昭明其事。此云“如也”,谓每一字皆如其物状。
  【鬼话】
  “书者如也”,鬼笑我非常喜欢这种对“书”的表述。段注易之以“字”,鬼笑我并不认同。“书”,可以是“字”;也可以不是“字”,只是符号,或是像形。“书”的概念比“字”的概念要宽。“书”包含“字”,但不等同于“字”。“书者,者也。”其目的是“昭明其事”。“如”者,如其物状,如此而已。我要说的,如此而已;你的问题,如此而已。玩家要玩的是“书”,而不是“字”,当然包括了“字”。玩家尤其钟爱这个“如“字。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迄”当为“讫”。讫,止也。 “迄”,俗。此等,葢皆后人所改。然,汉碑多用“迄”。或许不废此字。黄帝为五帝之首。自黄帝而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为“五帝”;夏禹,商汤,周文武,为“三王”。其间,文字之体,更改非一,不可枚举。传於世者,槩谓之《仓颉》“古文”,不皆仓颉所作也。
  【鬼话】
  “文字之体,更改非一”。“文字之体”,现在,我们称之为“字体”,远的有“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近的有“草书”、“楷书”、“宋体”、“行书”等。本篇的“古文”,指的是远古中国人使用的字体。说“古文”,不说“古字”,上面已经阐述过。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于”当作“於”,“泰”当作“大”。“封大山者七十二家”,见《管子》、《韩诗外传》、《司马相如封禅文》、《史记封禅书》。《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无怀氏、虙羲氏、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俈、尧、舜、禹、汤、周成王也。”《援神契》曰“三皇无文”。而无怀、虙羲在五帝前,曷云:“有文字乎?”五帝以前,亦有记识而已,非必成字。黄帝以下,乃各著其字,故檃桰之曰“七十二代,靡有同焉”。

  【鬼话】
  “五帝以前,亦有记识而已,非必成字”者,“非必”即“不一定”。“三皇无文”者,伏羲画卦,卦者象也;段注后来说得好——“古画图与文字,非有二事”,能画象就可以有文字,所以鬼笑我对“三皇无文”存疑。
  2011年8月20日星期六
  日期:2011-8-23 7:29:00
  九十七、學習许慎《說文解字叙》段注(四)

  《周礼》:八岁入小学,
  《大戴礼保傅篇》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髪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卢景宣注曰:“‘外舍’、‘小学’谓虎门师保之学也;‘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髪’,谓成童。”《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大子之体。”《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大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年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者,谓公卿以下敎子於家也。”玉裁按:《食货志》曰:“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白虎通》曰:“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许亦曰:“《周礼》‘八岁入小学’皆是泛言敎法,非专指王大子。《内则》六年敎之数与方名,已识字已知算矣。至十岁乃就外傅,讲求六书之理、九数之法,故曰十年学书计,与他家云‘八岁入小学’异者,所传不同也。”《周礼》无“八岁入小学”之文,因保氏并系之《周礼》。

  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周礼》保氏敎国子六艺,五曰“六书”。“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敎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於此矣。字各有音,而声音尽於此矣。有“转注”、“叚借”,而字义尽於此矣。异字同义曰“转注”,异义同字曰“叚借”。有“转注”而百字可一义也,有“叚借”而一字可数义也。字形、字音之书,若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殆其一耑乎!字义之书,若《尔雅》其冣著者也。 赵宋以后言“六书”者,匈□(左“衤”右“金”)陿隘,不知“转注”、“叚借”,所以包括诂训之全,谓六书为仓颉造字六法,说“转注”多不可通。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叚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鬼话】
  古时候的人入小学即教“六书”。在今天,恐怕在大学读文科的才知道什么是“六书”。
  “六书”,是“造书六法”,可简称为“书法”;有人称之为“造字六法”,不能说是错的,但范围被收窄了。“六书”,首先是造“文”。今天的“书法”不能说就是写字,有它更广的意义。
  玩家说玩“字”,实际上并不准确,当说玩“书”才对。前面说:“书者,如也。”“如”者,像也。“书”与“易”同。《周易系辞》说:“子曰:‘夫易何为而作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如”同这“如斯而已”的“如”。
  玩书之法,无非六书之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