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罗斯当倒爷的日子》
第40节作者:
中国倒爷 日期:2011-7-16 14:54:00
第二十九章大张刚与小张刚
张刚这个名字在中国太多了,遍地都是吧。在彼得堡就有两个张刚-----大张刚与小张刚。
大张刚是成都人,一口地道的四川腔。中等个儿,不胖不瘦。张刚来自成都的一家外贸公司,和宁波老方不一样,张刚的生意做的红红火火。
一九九五年的初夏,大张刚从国内发来一批布鞋,有蓝色,黑色,白色,藕荷色等,鞋子的批发价大约是一点五美元,零售价两美元。一天早晨,我在米勒市场看到很多老太太手里抱着一堆布鞋,从我的摊位前走过。我好奇地打听了一下,原来这是中国人批发的鞋子。我走到越南街的最里头,看到一男一女正搬着一个大纸盒子,批发着布鞋。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姐弟俩,姓姚,他们的货就是从张刚公司拿过来的。
大张刚的公司位于芬兰火车站不远处的一座三层楼内。这是一栋闲置的办公楼,张刚租用了整个三层。除了一个专门用来接待客户的办公室,其余的房间一律用来放货。张刚的生意真的不错,那天,我和老婆到他公司时,走廊里,办公室里到处挤满了人,大家你一箱我一箱的点着货,没有代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凭着在米勒市场的人脉,我找到了张刚,虽说没见过面,但他也对我似曾有所耳闻,只见他对俄罗斯雇员耳语了几句,雇员就领着我走到走廊的另一端,打开房门的钥匙,让我往外搬货。
货好与不好,全凭自己的感觉。就我而言,米勒市场已经很认这种布鞋了,多拿些货不会有问题。有时,卖货就是这样,你必须有足够的判断力,还要有足够的胆量,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要敢于砸钱,要敢于赌,敢于冒险,如果一味胆小怕事,就可能什么也干不成。
当然,我不是盲目的瞎干,对于这种鞋子我也做过分析。为什么俄罗斯人会喜欢这种鞋呢?原因有二:一是这种鞋子价格便宜,在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二是,这种鞋子在俄罗斯具有实用价值。与中国的城里人一年到头待在城市里不同,俄国市民整个夏季都在别墅中度过,在那里种菜,干活,需要穿一种适于干农活的便鞋,也就是工作鞋,如果穿旅游鞋,当然很好,但价格太高,过于奢侈了,穿皮鞋又不合适,所以这种价格低廉的鞋子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我一下子买断了三十箱布鞋,然后雇了一辆货车运到米勒仓库,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三十箱布鞋一天之内就卖的一干二净,而且大有继续火下去的架式。不过,好事总是结束的太快。第二天等我再打去电话催货的时候,张刚告诉我,没货了。这批货卖的太快了,估计张刚事先也未曾料到。
人没有满足的时候,尤其是当你小有成绩之时。就像当年的雷虎,大张刚也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再满足于圣彼得堡这个地区批货中心,而是把目标锁定了欧洲的商业中心莫斯科。
一九九五年的夏天,在发了几个货柜鞋子,做了试探性的销售之后,张刚决定将公司南迁莫斯科。他把大本营选在了集装箱市场。
张刚的目标很明确,集装箱市场就是一个中低档货的集散地,对于这种低档的布鞋应该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当盛夏还没有到来,城里人还在为着去郊外别墅做准备的时候,张刚的布鞋货柜一箱接一箱的到倒货了。
那一个晴朗的早晨,莫斯科的天气格外的好,空气特别的清新。张刚在一个拱形的大仓库里,站在一个高高的桌子上,身上背着一个李宁的背包,在他前面排起了一条长龙。排队的人多是黑毛,也有越南人,阿富汗人,俄罗斯人。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包,或者拎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成打的卢布。
张刚同时雇了几个雇员,有中国人,也有俄国人,有人负责记账,有人负责收钱,有人负责出货。那情景堪称是销售火爆的经典,人们拼命的举着自己的手中的钱,高高地递给张刚,生怕迟了就拿不倒货,而张刚呢,要雇几个人为他点钱,没有点钞机,这任务就显得艰巨了。不知道,那一天,张刚收了多少钱,但一个四十尺的货柜就有六万双鞋,每双鞋按批发价两美元计,一个货柜就有十二万元的货款,而他卖出的远不止一个货柜啊!大张刚成功了,就像老乡雷虎一样,为四川人争得了骄傲。
如果说大张刚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国有外贸公司的背景,而小张刚的成功则完全凭自己的智慧和本事了。
我本不认识小张刚的,但是,一件事让我了解了他。也是一九九五年,在快临近元旦的时候,我在早米勒早市看到一种奇怪的场景。一对少男少女站在市场上,手里拿着一摞过节用的拉花。这是一种用纸做的花,以金黄色,红色,绿色和蓝色搭配而成,这种花很薄,但展开以后长度可达几米,可以沿房间的对角钱悬挂,为节日增加气氛。这对年轻人手里举着拉花,我当时好生纳闷,这种东西俄罗斯人会感兴趣吗?在我的眼中,这种小东西似乎没什么市场价值。
但是,我错了。就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一样,每种商品也有每种商品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一连几个早上,我看到拉花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张刚和女朋友每个人背着一个旅行包,看上去,货物体积不大,在市场上并不显眼,但生意却出奇的好,那时我并不知道,小小的拉花利润高得惊人,在国内上货还不到一块钱,可到了俄罗斯售价就达到每个售价近一美元。更为可观的是,拉花因体积下,重量轻,空运费用相当低,比大件商品赚钱来的更加容易。
随着元旦的临近,小张刚的生意越来越火爆了。我原想,俄罗斯人不大会接受这种东西,因为两国的审美观点实在相差太远,对于一向循规蹈矩的俄国人来说,这种花花绿绿的东西应该是不伦不类吧。
凡事都有例外,或许是对这种东西出于猎奇,或许俄罗斯人的生活真的需要一些新鲜的东西,纸制拉花在俄罗斯突然走俏,这让许多中国人都没有料到。
1996的元旦就要到了,拉花注定成了这一年岁末年初的最成功的商品。小张刚究竟空运了多少包拉花,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仅凭这一项产品,他至少应该获利几万美元吧,因为销售拉花,数量批发大的惊人。
拉花让我知道了小张刚的厉害,然而,他高超的经商能力远不限于此。第二年,米勒市场在红线的技术大学地铁站附近开设了第二个市场,小张刚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下子购买了两个摊位,他不再卖货,而是当起了老板。两个摊位全部雇俄罗斯人来卖货。这一年,他往返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有时也往往返于北京莫斯科之间,一批批货物运至彼得堡,变成卢布,再变成美元,他的财富越聚越多,俨然成了一个非同凡响的中国商人。他出色的俄语,高超的管理才能,在俄罗斯市场上可谓是如鱼得水,经商才华显露无疑。
小张刚来自长春,是自费到圣彼得堡留学的。他就读的学校是全俄最著名的一所艺术院校,他学的导演专业,但凭心而论,他根本没怎么去上过课,而是一心一意扑在生意上。他有他的观点,既然学习也是为了赚钱,做生意也是为了赚钱,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要浪费掉呢?所以,抓住眼前的机会,掘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又何乐而不为呢?
接下来的事情,小张刚处理的很合理。每次考试他直接给主考老师送钱,少则一百美元,多则两百美元,完全用钱在买分。在俄罗斯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这种作法不太合理,但却很有效。四年后,小张刚顺利的获得了导演专业的本科文凭。我想,对小张刚不要有什么指责吧,而是应该充满敬意,他的所有所为完全符合现化市场,现代商业体系的运行规则。也许,他没有掌握导演的理论,但谁又能否认他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合格而高超的导演呢。
小张刚在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的对象林娜,一个同样来自长春的漂亮可爱的女孩,在生意上一直给予他无私的帮助。两个摊位雇的都是俄罗斯女雇员,与小张刚相比,林娜和她们更好相处,也容易接近她们。林娜伶牙俐齿,反应敏捷,头脑清晰,对生意格外内行,小张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有林娜的一份功劳。
有了这样的成功,小张刚不再是小河中的一条鱼,四年的时光,悄然间他已蜕变成大一条大鱼,他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大张刚小张刚,彼得堡曾经的一道亮丽风景,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