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笔记——一个县长的独白》
第52节

作者: 当朝七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7-16 20:28:33

  (接上)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集团用人导向的问题,这份后备干部名单基本上可以证明,此前集团丨党丨委的选人用人取向明显走偏,侧重资历和阅历,轻视学识和学历,干部的革命化有余,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明显不足。
  也许是由于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与市里其它企业的干部交流难度大,导致集团领导班子多年没有变动,始终处于内部循环、近亲繁殖状态。集团的中层干部严重老化,这是封闭型国有企业的通病,将近半数的集团机关干部甚至不会使用电脑,打字都要找年轻人代劳。
  “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干部日益老化的局面,否则,金平集团将暮气沉沉,垂垂老去,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经济发展大趋势。”我心里感觉到了危机感和使命感,暗暗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奋斗目标。
  金平集团是战备时期从南方北迁的“老三线企业”,建厂已有四十多年历史。经过长年的封闭经营和近亲繁殖,集团上下父一辈子一辈在一个工厂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父母兄弟、三姑六舅、儿女亲家、师生师徒,亲情关系盘根错节,裙带关系错综复杂。可以说,人情关系网在金平集团如恢恢天网,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这里的人际关系绝不为过。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崇尚礼尚往来。熟人好说话,有人好办事,人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关系模式。从地域上看,北方比南方重人情;从财富上看,贫困地区比发达地区重人情。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和泥沙俱下的传统之下,任人唯亲与举贤不避亲相互混淆,鱼龙混杂,相克相生,流传至今。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想站稳脚根,成就事业,必须争取人心;争取人心,必须首先争取中层干部。
  集团的机关干部要么机敏过人,要么门子强硬,过剩的精力和能力,导致机关常常成为各种议论的发源地。西装革履与道貌岸然的背后,不乏是非之人,口舌之妇。
  集团三分之二的中层干部在基层,相对来说,基层干部更加诚恳实在一些。俗话说,黑爪子挣钱,白爪子花,这些人工作比机关干部辛苦,待遇比机关干部低,如果说争取机关干部要事倍功半,那么,争取基层干部就会事半功倍了。
  “必须最大限度地获得人心,这是我的不二选择。不过世事无常,人心难测,随时都要关注和平衡好上下左右的关系……”
  我想好了攻守之策,静待一个天赐良机。
  (待续)
日期:2011-07-17 20:29:49

  (接上)
  第38章 立已立人
  高书记到南方出差了,我全面主持集团丨党丨委的工作,一切皆在我的掌握之中。

  市委组织部的考核组来了,我的天赐良机也来了。
  五楼的会议室又是座无虚席。这次,坐在主席台正中的是我,不是别人,组织部的两位科长坐在我的左右两侧。
  我环顾了一下会场,目光所及,是一张张淡然、祈盼,木然、疑惑,平静、紧张的脸。这是我到金平集团以来第二次正式登台亮相,绝大多数的中层干部还不熟悉。
  台下,第一排坐着的是集团丨党丨委委员和行政班子成员,我微笑着由左向右看了一遍,向他们点头致意。
  收回目光,宣布开会。我首先把市委组织部企事业科的两位科长介绍给大家,又把这次组织考核的目的和内容介绍给与会人员,最后,按照惯例强调了一下组织纪律。
  组织部的马科长宣布了组织考核工作方案和集团丨党丨委推荐的总经理助理人选名单。台下有几伙人开始交头接耳,细看,是几个被推荐人选的一左一右。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考核工作方案,组织考核主要是两个程序,首先是集体面对面民主测评;其后是个别背靠背组织谈话。
  集团组织部的张部长已经准备好了民主测评票,清点完人数后,发放下去,并要求每个人独立填写,不得相互商量。
  我带头,其它集团领导随后,接着中层干部们鱼贯而出,把测评票投到门口的票箱里,回去等待通知谈话。
  清理票箱、唱票、计票,得票多少排名很快出来了。
  煤机厂和服务公司的经理得票位列一二,入围,机关的两位老处长落选——投票结果不出我所料,亦正中下怀。
  我立即将测评结果报告了高书记。

  “投票的结果就这样了,看看谈话的结果吧。办公室主任是个不错的老同志,年龄明年就过扛了,最好能赶上这趟末班车,你和马科长争取一下吧。”那边,高书记沉吟了半晌说道,想必是人选不合心意。
  我把高书记的意思告诉了马科长,马科长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说:“民意不可违呀,看看吧。”
  组织谈话,我必须亲自参加,这是树立威信,显示权威的最好时机。
  谈话分为两组,组织部的两位科长分开各带一组。马科长和我一组,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基层一把手,所以,我让张部长把基层重点单位的经理都编在我这组里,我要借机敲山震虎。
  组织谈话是一个枯燥辛苦的活儿。提问者,相同的问题一遍一遍地问;回答者,语言千差万别,但都大同小异。说者津津乐道、言之凿凿,听者千篇一律、味同嚼蜡。
  经历过组织谈话的人都清楚,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是上天说好话,只要不是恨之入骨,不会轻易出口伤人。说到优点侃侃而谈,十条都不止;说到缺点则轻描淡写,避重就轻,语焉不详,含糊其辞,多数都只是提一点希望了事。
  其实,只要不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攸关,一般情况下,干部们都是明哲保身为上,谁知道自己的话会不会被讨好者反馈到当事人那儿?所以,组织谈话中评功摆好者众,揭露问题者少。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