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23节

作者: 卯兔追心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1-7-23 10:33:00
  936年,徐知诰逼迫杨吴皇帝立金陵为西都,937年十月,便顺理成章的杨吴皇帝杨溥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徐知诰逼迫杨吴皇帝退位,心里并不踏实,开始还称呼杨溥为让皇,没多久,就杀尽杨氏以绝后患。
  徐知诰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作为国都。又于939年正月,恢复李姓,自认为唐王朝子孙,并将国号“齐”改为“唐”,算作大唐江山的延续。历史上称为南唐。二月,又更名为李昪。
  李昪称帝后,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公元941年,吴越国遭受自然灾害,南唐群臣都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国。李昪却坚决拒绝,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并派使者去慰问吴越国,送去许多礼物。对内方面,李昪兴利除弊,实行了一些改革,使南唐在他统治期间保持了安宁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李昪本人生活节俭,不爱声色,专心国政,常常夜以继日地处理政务。他希望自己长寿,晚年信奉长生道术,服用丹石中毒,于公元943年3月,在背上生出一个大疮,医治无效。他曾拉着长子李璟的手说:“我不行了。德昌宫里储藏着的兵器、金银财帛,约价值7百余万,你守着这些,应当和邻国友善相处,以保全国家。”又说:“我想延年益寿,服用丹药,想不到反而导致死得早些。你千万要以我为戒啊!”激动中竟将他拉着的李璟的手咬出血来。最后他又流着泪说:“我国眼下无事,但是,今后北部边境一定会有变端的,你可要注意防范!”

  当天晚上,李昪死于金陵。
  从整体上看,李昪还算是不错的皇帝,知道立国之初要安民,睦邻友好。但处在乱世,没有锻炼出一支铁军和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军,这也给日后的南唐带来了灾难。并且,他对继承人的教导方针,也不利于在乱世中生存。随后南唐王朝的灾难,也验证了他在立国上的弱点。
2011-7-26 16:20:00
  李昪立国之后,大多数政策是与时势吻合的,唯独那个“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的政策。当时南唐的疆域并不大,北面有后周,南面有南汉,东面有吴越,西面有楚国、后蜀、南平等政权,等于处在一个包围圈当中。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保护边境,一旦兵锋四起,灭国是不需要多久的事情。从上面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南唐最初的疆域中,拥有江淮之间的大片土地。
  这片土地的重要性,在以前历代建都南京的王朝中多充分显现。每次北方势力入侵,基本上战场都在这一带拉开。如果这个南京的北院墙丢失,靠一条长江,根本就无法确保帝都的安全。
  但李昪坚持不战,而且不让继承人发动战争。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朝代,莫不是防患于未然的。如果一味的罢兵发展经济,将自己发展壮大了,表面上府库充盈,国力强盛,可一旦付诸刀兵,没有强盛的军队,只能是将自己养肥的猪赶到别人的院子里杀掉,将猪肉给人家吃。
  李昪坚持不战,是南唐犯的第一次重大错误,也是具有致命性的。第二次重大的错误则是后主李煜犯下的。北方到了北宋的赵匡胤时代,已经开始变得强大,对周围的国家开始频频发动战争,攻城略地。
  李煜为了满足赵匡胤的贪婪欲望,居然将南唐长江以北到淮河的大片国土割让给北宋。这是多么荒唐的政治决定。以为靠一江之险,就可以将北方的刀兵阻隔,简直是太缺乏政治智慧和军事头脑了。
  割让这片土地的结果是,将金陵作为帝都的战略缓冲地拿掉,直接主动的将战火烧向家门口。可见,不懂得南京帝都风水形势,在此建都,无异于自掘坟墓。

2011-7-26 16:33:00
  公元975年,曹彬占领金陵,后主李煜肉袒出降,南唐灭亡。后主被押送到汴京(现在的开封)后,被封为违命侯。这侯封的多有韵味啊,让你来你不来,非得抓你来。
  后主被人掳去的日子不好过,虽然吃喝不愁,但那个皇帝经常召见后主的妃子小周后到宫里玩乐,令他 很是不爽。小周后每次从宫里回来,都是哭哭啼啼的,对李煜是又打又骂。李煜郁闷之下,写下了千古名句《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惜一代君王,只懂得狎妓玩弄诗词歌赋,对国事不理,对守护江山社稷不熟,最后也只能落得个如此下场。
  南唐的灭亡,再次证明,作为帝都和建都于此的王朝,一旦北方出现强大的王朝,必遭亡国的命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