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话帝都——南京风水轶闻录》
第24节

作者: 卯兔追心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1-7-31 21:35:00
  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大部,建立了北宋王朝,定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他出身于后周,也是一名高级将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将士拥戴,黄袍加身。这当了皇帝的他,对于部下心有余悸。
  为了避免被部下取而代之,他采取了积极的策略,对部下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活动,将重要将领的职务解除,给予良田和金钱,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
  这在政权建立之初,防止大将造反和藩镇割据方面,确实有着现实意义。但这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一个国家的强弱,除了有多少社会财富之外,还要有多少精兵强将保卫国家。而且,北宋立都汴梁,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除了黄河,几乎无险可守。这就更加需要精兵强将的守卫。
  宋太祖选择弱化将领以保政权,虽然安定了一个时期,但也灭亡于此政策。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汴梁,俘虏了徽、钦二帝,灭了北宋。北宋在宋太祖的政策下,仅仅存在了168年,千秋万代的梦想并没有随着“杯酒释兵权”的政策落实而得到实现。他们得到的是皇帝被俘,王族被掠,剩下个赵构,东奔西跑,直奔江南。
2011-7-31 22:54:00
  这赵构,称帝是在应天府。但这个应天府在当时并不是南京,而是河南商丘,地位属陪都。即位后,日子并没好过。金兵不断南下侵扰,宋高宗则一路逃亡,从应天府一路狂奔,一直奔到浙江温州一带,居然被金兵打到海上去了。如果金兵追的再紧一点,恐怕赵构这一脉宋王朝的血脉,也要断了。
  令人奇怪的是,宋王朝在即将灭亡的日子里,高宗还能够秉持扬文抑武的策略,杀害了岳飞等大将,还剥夺了韩世忠等名将的兵权,一味的指望着文臣与金国媾和。
  这样的王朝,被打的抱头鼠窜也是正常的。不过有意味的是,高宗杀了武将,心里也是有数的,不敢在建康安家,而是跑到离北方相对较远的杭州安定下来。为了面子上过得去,掩饰自己的昏庸无能,将杭州改为临安,那意思这里不是都城,只是战时的行在,一旦有机会,还要打回老家去。

  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个赵构,也不过是贪图享受,维持偏安而已,根本就没有决心重建北宋的荣耀。
  所以,从南宋君王对北宋的整体策略承袭情况来看,不适合在建康建都。这一点,也从侧面证明了,南京作为帝都,如果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
  因此,直到有了朱元璋的强大武装力量,建康才再次被统治阶级纳入视野,成为一代帝都。
2011-8-4 14:59:00
  为何朱元璋会选择在建康建立帝王基业呢?这个问题,还要从元朝和元末的斗争形势说起。
  前面我们说了,南宋是北宋的延续,这个延续不仅是王朝的姓氏为赵,更延续了扬文抑武的传统,杀了很多大将,让整个宋王朝的气息更加微弱不已。在金国因为本身问题无法将讨伐进行到底的时候还能苟延残喘,可是到了蒙古民族兴起,在忽必烈大军的铁蹄践踏之下,毫无抵御之力,不多久便亡国了。

  元朝以其威武开疆拓土,建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从疆域上来说,元朝算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那也只是大而已。元王朝的蒙族统治者并没有在内部治理上让元蒙王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尤其是后期朝廷对人民尤其是汉民的压迫,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刀兵四起。
  朱元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起兵的。
2011-8-4 15:10:00
  元朝末期,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官吏敛括的花样无奇不有。“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 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甚至连肃政廉访官吏也是“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称银,殆同市道”。   
  到了元顺帝时,一切腐败现象达到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以顺帝为首的蒙古皇室,也是“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元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和残酷的贪污剥削平行,又接连出现严重的天灾。1333年京畿大雨,饥民达四十余万。1334年江浙被灾,饥民多至五十九万。1337年,江浙再次发生重大灾害,饥民四十余万。1344年,黄河连决三次,饥民遍野。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农民成群地离开土地,武装起义相挺而起。   

  早在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1337年,又有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称“定光佛出世”。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举弥勒小旗”。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五千余人,“背心皆书佛字”。到了至正初, 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举行起义的农民多是汉人、南人,因此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南人更加仇视。元丞相伯颜等人曾提出了要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下今北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报等。这些禁令的实施,更激发了反抗的火焰。   

  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各种各样的民谣到处传播。刘福通以“贫极江南,富跨塞北”为号召。当时有人说:“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又说:“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这些民谣都强烈地反映了当时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正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总爆发,而更主要是阶级矛盾。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1350年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到1351年,果然因为挑动黄河,天下反了。这一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书贾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同时又派兵沿黄河镇压。就是这些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红巾起义爆发以后,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起起义的旗帜。

2011-8-4 15:41:00
  要说明朱元璋为何选择金陵安家落户,我们从1285楼这幅元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上便可以窥见端倪。
  在这幅图的最北面,我们可以看到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股势力,也算是正规部队:元王朝占据的根据地。大都南北数千里的土地,都在王朝军队的控制之下。对于一个起义军后起之秀,无论后来他怎么强大,对于朱元璋来说,在兴起之初,是不可能也没有胆量提着脑袋到元王朝铁蹄之下讨生活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