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天怨》
第30节

作者: 明石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欧阳律师见状,反应极快地一把抓起公文包,慌不择路地夺门而逃。
  待欧阳律师走后,贝拉坐在沙发上,抱着酒瓶大声哭喊道:“这是我第一百二十九次告白失败!”“是第一百三十次。”小京在一旁提醒道。

  “欧阳为什么总是拒绝我的爱意?”贝拉悲鸣道。
  “很简单,他还想再多活几年。”小京面无表情地答道。
  “小矬子!看你这副德行,估计永远也长不高!”贝拉怒吼道。
  “二椅子!我他妈跟你拼了!”小京怪叫着扑了上去,两人随即扭打在一起。
  看着眼前那熟悉的场景,我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并轻轻地关上了门。门外,叫骂声、呐喊声、打砸声响成一片。黑暗中,我不禁叹了口气,暗暗发誓道:我一定要离开这里!
  《消逝之爱》 (全篇完)
  日期:2012-10-08 22:15:00
  作者语

  《非天怨》是一部关于“怨恨”与“报复”的小说。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法律常常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法律无法约束的情况下,那些伤害他人、践踏他人自尊的人是否就可以永远地逍遥快活;然而一旦实施报复,在短暂的快感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得到心灵上永恒的平静……
  为了方便各位阅读,现将小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与解答。
  一、关于作品名
  “非天怨”这三个字按照断句不同,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分别为:
  非天/怨— 非天们的怨恨(见小说开头“搅拌乳海”故事);
  非/天怨—非天怨,乃人怨;
  非/天/怨—非上天所眷顾之人的怨恨。

  当今中国社会的构成其实就像一座金字塔。处于顶层的人竭力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利益,而处于底层的人则努力地向上攀爬。但无论如何,处于顶层的人永远都只是少数。倘若没有站在金字塔的最高端,那么,你和我,其实皆为“非天”。
  二、关于人物姓名
  几名主人公的姓名除“我”之外均为假名,却都有着深一层次的含义,并且预示着人物的最终命运。由于剧情需要,本人不能一一解释。这里,只能挑几个作为实例:
  A. 尔雅—文中的“我”。源自儒家经典《尔雅》,该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及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本人希望通过这名少女的双眼,将人间百态展示在各位面前。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喜是悲,全由各位自己去定夺。
  B. 思凡—《消逝之爱》中的情人。源自昆曲《思凡》,该戏取材于清朝曾朴编写的《孽海花》中的一折,花部。讲述了小尼姑赵色空自幼被父母舍入仙桃庵出家为尼,终日念佛烧香,及至青春好年华,厌倦了青灯黄卷,情窦初开、寂寞难耐,随弃木鱼铙钹,下山寻佳偶的故事。正如文章中的那个“思凡”,“思慕世俗生活”,执着地寻找心目中所谓的“理想爱情”。
  C. 何莉迪与迦迦—贝拉与小京在《消逝之爱》中所用的假名。“何莉迪”源自佛教的护法神—鬼子母神(Hariti);“迦迦”则源自鬼子母神最疼爱的幼子—嬪伽罗。
  三、关于语言与场景
  一部可读耐看的小说,其语言应该是优美且富有韵律的。本小说中引用了一些古代诗词,既承上启下,又总结上文。为了表达对古人们的无限敬仰之意,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北宋]晏殊 《浣溪沙》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南宋]李清照 《武陵春》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北宋]苏轼 《满庭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唐]秦韬玉 《贫女》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北宋]秦观 《踏莎行》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南唐]李煜 《虞美人》
  “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清]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
  无论语言,还是细节,本人尽力创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式氛围。即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中国文化也不因被遗忘。弘扬中华文化,不应只是说说而已。在小说中出现的场景以及建筑,在现实中均有实景与之相对应。为了避嫌,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四、关于内容
  《命运之劫》为全文的开篇,也是整个故事的起因。一场车祸,导致无数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命运的齿轮由此开始运转。在本章中,本人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写死亡。死亡虽是禁忌,但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人活着,就是为了迎接死亡的到来。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这其实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
  《消逝之爱》为文中的“我”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案件。“消逝之爱”这四个字可从四个层面来理解:陈先生之于思凡;思凡之于陈先生;陈先生之于陈太太;陈太太之于陈先生。本人写此章节,绝非是为了教授各位报复“第三者”的方法。感情这事,真的很难说谁对谁错。但当我们理解了爱情的本质后,是否就能少了一份偏执,多了一份理智?若人们心中放不下“执”这个字,那么,本人在开篇中所讲的那个关于“妻与妾”的佛教故事,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罢了。

  总而言之,没有人能代替你去思考,就像没有人能主宰你的命运一样。在阅读之余,本人希望各位能静下心来对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与感悟,同时也寄望于,这部小说能为各位带来一丝生命的启迪。
  近七万字,三个月的连载,感谢各位的守候与支持。如有可能,请各位抽出一点点时间将此文再从头至尾通篇读一遍。也许,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小小的惊喜。再次衷心地感谢各位的支持。在之后的连载中,《非天怨》将翻起新的一页,出现新的人物,完成新的任务,下次更新时再见!
  日期:2012-10-16 22:12:00
  不孝之子

  佛陀在世时,印度摩竭陀国有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于死地。这个忤逆之子竟然将自己的父亲关在监牢里,不给吃也不给喝。阿阇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偷偷做面食夹在衣服的里层,又将衣服用水浸湿后去探望老王。趁没人时,她将面食剥出来给老王吃,把衣服拧出水来给老王喝,使其免于饿死。可是,这件事最终还是被阿阇世王给知晓,韦提希夫人因此也被关进了监牢。

  在狱中,韦提希夫人想到她认识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便跪下来虔诚祷告,希望目连尊者能前来救她。结果,佛陀以神通知道了此事,慈悲地赶来帮助,并为阿阇世王讲解《观无量寿经》,教念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但阿阇世王依旧冥顽不灵,我行我素。
  不久后,阿阇世王全身长满了恶疮,臭秽难当。他自知业报现前,地狱果报就在不远处等着他了。走投无路之下,阿阇世王前往拜访佛陀,哀求忏悔。佛陀不计前嫌,为阿阇世王进入“月爱三昧”。恶疮痊愈后,阿阇世王不禁感激泣泪,长跪不起,并由此皈依了佛陀。佛陀入灭后,阿阇世王成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施主,供给一切资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