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生灵——黄金面具传奇》
第12节

作者: 李玉_海琳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8 11:53:00
  还有几张图,可惜天涯抽风了,发不出来,明天再 发吧,今天还是先更新……更新是王道!
  第五章 梦里生死两茫茫

  5.1
  但乔新和确实死了。
  乔新和于去年12月24日失踪,次日凌晨,丁薇得知柳玉萍逝世后曾经尝试联系他,但是,他的手机已经关机。接连两天,他的亲人们完全失去了他的消息。
  江怀川的奶奶柳玉萍过世后的第三天,乔新和的尸体被冲上了河滩。因为在水里浸泡久了,遗体已经变形,但仍然可以辨认。法医尸检鉴定,乔新和颈动脉被利器割断,死于失血过多,随身的物品已经失踪,警方初步判断是抢劫杀人。
  接到死讯时,江怀川呆住了。他在车祸后的昏迷中还曾梦见乔新和,这场梦使江怀川这样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不由得有些动摇了。
  “去年12月24日下午,就是新和失踪的那一天,他给我来过电话。”江怀川告诉霍小安。

  乔新和的那个电话好像是谶语一般,预示了他生命的终结。那天晚上,江怀川做了一个恶梦。他又回到了车祸的那个夜晚,独自在寒冷的山涧边等死。他不能不害怕,如果不是胡师傅和年文道正好看见那段撞断的护栏,如果他们没有下车查看究竟,他也许就会和乔新和一样,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
  风铃早已变成了一具尸体,不知在何处慢慢腐烂。但在江怀川的梦中,她永远是初见时的美丽。
  “他说了些什么?”谋杀案发前最后一个电话,霍小安来了兴趣。
  “刚问了好,电话就断了。”断了后,就再也没有接通。江怀川又想起那天被跟踪的感觉,它和车祸的记忆杂糅在一起,模糊不清,却又非常真实,冷不丁跳出来,江怀川总会惊出一身冷汗。
  前院传来敲门声,这次对话终于告一段落。江怀川走到前院时,如释重负地呼了一口气。这些话憋在心里很多年,今天说了出来,仿佛为往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他看了表,还差十分钟三点,也许记者提前来了。
  打开大门,门外站着一个高大结实的青年人,他走得有些热了,把外套系在腰间,墨镜推在额头上,相比这副蛤蟆镜,青年的眼睛不大,但很有神。江怀川愣了一下,这人有些面熟,似乎见过。

  “江怀川老师?”青年咧嘴笑了。
  “是我。你是……”
  “长水事务所的苏秉全,叫我小苏就成。” 苏秉全嘿嘿一笑,“麻烦您,我找霍小安,谢谢。”
  原来不是记者,江怀川略感失望。
  “你怎么这个打扮?”看见苏秉全一身旅行行头像模像样,霍小安笑得前仰后合。

  “我是来度假的。”苏秉全眨着眼睛,狡黠地笑了。昨天下班时,他把手上的工作交接了一番,直接去找了肖文。
  在失去霍小安消息的第一百二十八天,他突然知道她去了哪儿。
  苏秉全对肖文说,我要休年假。他本以为肖文会直接驳回他的要求,没想到肖文抬头看了看他,说了一声“路上注意安全”,就准假了,把苏秉全事先准备好的请假理由生生地给抵了回去。
  “我知道,老肖刚才给我打了电话,说你这两天就会到。”霍小安一脸天真地看着他。
  你个老奸巨猾!苏秉全暗自骂了肖文一声,原来他早猜到了自己的打算。从汪国平昨天提供的消息中,苏秉全推断,霍小安的离开或许与这个姓江的有关。但是,霍小安在哪里?他不知道,肖文不说,霍小安也只用电子邮件与他保持联系,别的,一概保密。问题确实有,但解决方法多种多样,找不到霍小安,找江怀川总是容易的嘛。
  他冒充了记者。

  时间已经到下午三点,霍小安知道,采访江怀川的记者是来不了了。
  苏秉全撇着嘴,很是得意。得意了一会儿,又觉得不对味儿,自己聪明百倍地赶到古宁,岂不正合了肖文的心意?他越想越郁闷,霍小安笑得更加开心了。
  江怀川看了看时间,已经三点了,记者怎么还没来……
  日期:2011-1-18 12:04:00
  接着更新,天涯很诡异!!
  5.2

  下午三点,杨博宁站在中国古代基金会接待室的窗前,眺望着春日的北京,他能感觉到体内的华夏传人的血脉在这里找到了根基,游子远归,触动心怀。
  他从德国汉堡而来,代表沙夫朗兄弟公司拜访基金会主任林赛博士,时间约在下午两点,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仍然没有见到林赛。这也难怪,基金会已经三次拒绝了沙夫朗兄弟公司的合并请求。
  接待处的女孩子穿了着一条浅灰色的裙子,修长的腿非常迷人,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顺便从接待处玻璃的倒映中检查着自己的模样。
  他看起来不错,快到四十岁的人,非洲的阳光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些无法抹去的皱纹,让他看起来有些苍老。他每天跑步六公里,从不间断,练就一副好身材,肌肉紧绷着,没有赘肉。作为一个成熟世故的男人,他具有这个年龄特有的亲和力,尽管一道伤疤从他右脸颊划到发际,却没有凶狠之相。若是有人留意他的双手,这双手骨节突出,有几处深痕如同刀割一般。

  总的看来,杨博宁长得不算好看,他的个人魅力弥补了面容上的不足。
  美丽的接待女孩为他续过一次咖啡后,他坐了下来,取出一本在机场新买的畅销历史读物,饶有兴致地读着。去年开始准备合并案,中间几起波折,他几乎以为自己摆脱了这个麻烦事,但是,最终董事会做出决议:合并案关系重大,年内必须解决。杨博宁得到一个准确的暗示,如果项目成功,他的事业将有一个重大突破。
  他明白其中的含义。收到决议后,杨博宁的中国之旅终于成行。
  接待室的门开了,基金会主任林赛走了进来,西装笔挺,头发花白,沉着脸。自从基金会前主席雅克•阿多沙去世后,金融危机不仅导致基金会资产缩水,而且直接使一些研究和合作计划资金紧张,一些项目不得不暂停。每天都有人到他面前来诉苦,磨着嘴皮子让他再拨些经费,但他手上可以支配的钱比往年少了许多。他也尝试联系基金会现任主席夏宇,但这人只收邮件不接电话,对于基金会面临的问题,他基本上是不闻不问。

  他忙得焦头烂额,事情却怎么也做不完。
  “很抱歉,杨先生,临时有些事,让您久等了。” 他打量了一番杨博宁。
  “没关系,林赛博士。”杨博宁站了起来,和他握手,他的手很有力,传递着信任感,“是我冒昧打扰了。”
  林赛勉强笑了笑。他不会得罪一个财神爷,在他的学者外表下,有一颗商人的心。目前的状况下,合作是最完美的选择,但他不得不给杨博宁一个否定的答案。
  “不用我说,您也知道现在的情况,杨先生,阿多沙先生去世前原本安排的是晏小轩女士接任基金会主席,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卡尔•扬先生和晏女士的外祖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作为诺维家族成员,他们担任基金会主席,确实是实至名归。”

  “实至名归?林赛博士,我不是很明白。”
  “雅克•阿多沙先生生前常说,基金会文献室是他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成就。这份成就的基石是由弗朗兹•诺维先生奠定,弗朗兹•诺维生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中年移居英格兰,晚年一直生活在那里。他去世后,家族遗产进行拍卖,庄园的图书室被一位美国人拍得,包括其中的书籍、藏品以及全部内部设施均由船只运到美国,后来几经辗转,最终被卡尔•扬先生和阿多沙先生以重金购得,重新恢复了图书室的原貌,也就是今天的文献室。文献室历史悠久,不仅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献,而且,关于诺维家谱的传言又是欧洲史研究的最奇妙的话题,基金会全体成员为之自豪。”

  “原来是这样。”杨博宁笑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