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点灯》
第59节

作者: 仇泓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朱女听罢,方才释怀。教了江某一个法子,可以令他俩永不分离。做法是把那棵竹子砍掉,做成一枝毛笔,江某随时带在身边。不过从此以后,朱女再也无法现形,只能在梦中与他相聚。
  江某听罢,虽然不忍,但再也没有别的法子,只好照做。
  过了几天,江某告别父母,离家去当师爷。他伺候的是个知府,是个愚人。什么叫愚人?脑子就像弹棉花的弓,只有一根筋,嘣嘣嘣嘣嘣,只能发出这一个声,两个调调都弹不出来。向来不知道变通,只是一门心思照着圣人的礼法行事。说他是个坏人,却很有点仁心,开仓放米,赤脚劝农,绝不含糊。说他是个好人,也不全像,逮了个强盗,一打听,这孙子的爹也是个强盗,当场给人家鞠躬作揖:“三年不改父道,可谓仁孝!”赏了若干银子,给放了。

  跟了这么个活宝,也说不上是幸与不幸。江某日子过得颇有点稀里糊涂,好在每晚梦中可以与朱女相聚,神游四海,纵览古今,总算没被闷死。
  如此过了半年,突然有一天,江某喝着小酒读《史记》,突然衙役来了,说知府找他有急事。江某去了衙门,只见知府一脸的闷闷不乐,只有便秘才能露出那样的神色。见江某来了,连忙迎上去,说:“江师爷,你得给我出个主意。”
  江某见他这副摸样,知道他脑子里又缺润滑油了,“卡啦卡啦”转不动,不知道是鼓捣不清楚哪层利害关系,于是问他怎么回事。
  知府一五一十道来。原来治下某县有一对夫妇,靠卖豆腐度日。女的有些姿色,号称豆腐西施。本县某个富二代,垂涎其已久。不久前趁着男主人去卖豆腐,仗着酒劲儿闯进豆腐铺子,想要非礼那女子。女子誓死不从,正危急时候,她丈夫回来了,上去与那富二代搏斗。没想到富二代学过些拳脚,一个卖豆腐的哪里打得过他,情急之下抓起把菜刀,不知怎么的砍在富二代脖子上,给弄死了。

  县令查明原委,把案子报上来,知府一看,照这个情节,要以过失杀人论处。但富户花钱请了个有名的状师,鸡蛋里头挑骨头,非要知府定成蓄意谋杀。原因是县令公文里,描述情节时,用了这么一句,说凶犯“用刀劈死”富二代,就这句话让富户给揪住了,说明显的蓄意谋杀。知府以为要是把案子这么判了,那明显的不符合孔夫子“仁”的标准,与自己的三观相违,因此异常痛苦,希望江某能帮他想个法子。

  江某听罢,虽然笑他迂腐,但觉得这是个出头的好机会。无奈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有什么法子。正一筹莫展,突然觉得袖筒里有东西在跳动,似乎要跳出来一样,正是他那支毛笔。匆匆把毛笔拿出来,猛地心头一动,随手扯了张纸,蘸了墨汁,提笔写字。心里什么都没想,随着笔杆自己勾勒,只见纸上落下个“甩”字,字体清秀,完全不是江某自己方中带圆的书法。

  知府看着江某在他书房胡乱找纸研磨,开始时还很不高兴,嘴里嘟嘟囔囔念叨着些:“不合理法,目无尊长”之类的话。等看着江某写完了,盯着那个“甩”字,问江某什么意思。江某盯着那个字,脑子里灵光一闪,瞬间明白过来,附在知府耳边悄悄说了几句。知府听完,眉开眼笑,竖着拇指道“高,实在是高。”
  日期:2012-10-3 10:41:00
  七十、江郎才尽(三)
  江某给知府出的主意,是在报上去的公文上动手脚。“用”字底下勾了一笔,变成了“甩”字。甩到劈死,那就是过失杀人了。公文改动,没人能看出痕迹。状师富户想要搜寻把柄,也找不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知府办了这案子,心情很是舒畅,从此越发器重江某。
  从此以后,每逢知府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去找江某。每当江某被难住的时候,那枝笔总会跳动,写出一些关键的字来,知府官当得顺畅,江某名头也越发响亮,号称江南第一师爷。
  后来十全皇帝乾隆大兴文字狱,许多莫名其妙的罪名扣在文士头上。知府治下也有要收拾的名额,知府是个愚人,只道君王志,不可违,抓起人来,很是卖命。江某聪明非常,总能从字里行间找出谋反的证据。于是两人搭档十分默契,不知道拧掉多少人的脑袋。知府因为追查文字狱得力,多次受到褒奖,江某也跟着受了不少好处。
  朱女知道他借着文字狱构陷了不少人,虽然多次劝他,但江某总是不听,从此朱女很少在梦中与他相会。江某终日埋在纸堆里追查“谋反”的证据,对于朱女的异常举动也不在意。
  知府治下,有个教书先生,平日里除了教书,就是读书。此人于兵法颇有研究,号称“小张良”,有些运筹帷幄的本事。不过自视甚高,一般人请不动他。知府打听到有这么个人,说为人臣子,当遍访贤良,不该埋没了人才。屈贾谊于长沙,放梁鸿于海诸,这类旧事,虽说君王有过,但臣子问贤不举,知良不访,一样难逃其咎。于是带着师爷手下去请他入幕。

  不想这先生避而不见,问看门的小学生先生哪里去了,那小学生半透明的手指往山里一指,奶声奶气道:“先生说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连着两回,都是“不知处”。知府也是个倔脾气,一趟请不来请两趟,一连走了四次,倒是不能说连先生一根毛都没见着——先生午休的席子上落着一根头发,这个知府是看见过的,算是见过先生一根毛——但人影确实没见着。

  江某就劝知府,说:“大人是父母官,这先生只不过是草民一个,父母官来了,理应出门拜见。古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先生连自己草民的身份都不自知,我看也高明不到哪去,大人没必要在他身上浪费时间。”
  知府摇头道:“他是不是贤良,那是他的事,与我无关。我请不请贤良,那才是我的事。我自己的事,马虎不得。”于是领着人第五次去先生那里。不想半路上下电闪雷鸣,下起雨来,众人都劝知府天晴了再走,知府不答应,说:“周公可以吐哺,我为什么不能冒雨?”硬是吆喝手下到了先生家里。那教书先生见知府这副摸样,大为感动,于是不再推辞,为知府效力。

  教书先生投入知府帐下不多时,知府去湘西公干,留下江某处理公务,带着教书先生上路。湘西自古民风剽悍,又有十万大山可以藏匿兵勇,因此多有匪患。甚至建国后还曾发生过土匪包围县城这样的事,一直到六十年代才彻底剿灭,其匪患猖獗程度,可见一斑。
  知府到了湘西,半路上打听到前头有一股土匪拦路劫道。这伙土匪人数不少,下手也重,不但劫财物,而且不留活口。知府公干,带的人手本来就少,到了此处,也不敢冒进,就在驿站呆着。可是公干毕竟有期限要求,不容他拖延时日,知府被截在半道,成天长吁短叹,最后一咬牙,决定干脆硬闯。穿了一身干净官服,把随从留下,说:“我这一去,凶多吉少。我身为朝廷命官,受皇恩浩荡,万事以忠字为先,纵是刀山火海,也该闯一闯,免得堕了官员的气节。你们是我的随从,跟着我死路一条,古训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不敢让你们白白送死。我去以后,你们帮我捎个口信,就说我以死报答皇恩。”仆从听了无不落泪,唯独知府颜色不变,毫无畏惧的神色。转身正要走,就听见身后有人叫他,回头一看,是那教书先生,提着袍子一路跑来,嘴里喊着:“大人留步,我有法子剿灭这伙匪徒。”跑到知府面前,大口喘气,话都说不出来。

  知府连忙叫人给他端了碗水,苦笑道:“先生啊先生,不是我小瞧你,只是这帮匪徒人多势众,我们拿什么剿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