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档案之交子密码 --世界第一张纸币隐藏的秦岭村庄消失事件真相》
第21节

作者: 百越渔父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1-29 11:49:00
  10.2
  领导们说的没错,推理的确并非我的强项,甚至我于此道一窍不通,所以当一堆关于蜀涛的线索摆在我的面前时,我头晕了。 于是我迅速地转移注意力,开始盯着眼前的交子,发呆。
  发呆是种境界,我曾经在从福州开往成都的火车上望着窗外的风景及夜间的点点灯光,足足发了两天两夜的呆。当天下午在蜀涛茶社中,我望着手中的交子,一发呆就是一个多小时。最终,我百无聊赖地拿着交子冲着阳光,没想到,这一看还真看出了问题。这张交子的背面,有一行 浅浅的痕迹。

  那痕迹是一行字:石牛对石鼓。
  这行字我并不陌生,因为在这五个字的后面,还有三句话:金银万万五,有人识的破,
  买尽成都府。合起来就是那句成都人耳熟能详的: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的破,买尽成都府。
  这是一首流传了数百年的歌谣,这首歌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 大西国"。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发生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被吴三桂所灭。张献忠在撤离成都时,大量的金银财宝无法带走,只能埋银锦江,并安置石牛、石鼓作为记号,打算日后重返成都时再把它带走。谁知张献忠刚刚出城不久,就被清兵击毙,他的大宗金银因此成为一桩悬案。这句歌谣,似乎是要告诉人们,谁发现了石牛、石鼓的记号,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日期:2013-11-29 11:51:00
  大西国的宝藏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在网上有一篇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张献忠沉银一事:
  清夏燮《明通鉴?附编》载:顺治元年(1644)八月甲子,张献忠军攻占成都。十一月庚寅,张献忠建大西国,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设丞相、尚书、五军都督府等官。此下记述了张献忠屠杀恶行,接着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辟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这里的文字全抄《明史?流贼传》,事件的时间是模糊的,只说明有埋银这么一回事。

  沈荀蔚《蜀难纪略》所记较详,时在1646年,称张献忠将“所聚金银,以千余人运之江干,三月始毕。至是,测江水浅处,多支流以杀其势,一如决河法;水涸,于江底作大穴,投以金银;而杀运夫于上,后覆以土;仍决江流复故道。后续有所得,俱刳木成鞘,运至新津江口,载以千余艘,将为顺流计至巫峡投之。”
  刘景佑《蜀龟鉴》综合各家传说,所述略同。其在1646年夏历五月后记:“锢金。献以财货妇女累兵心,令有妇女必杀;……有金银必缴。藏一两者斩,十两剥皮。凡金银、器物、首饰沉井窖屋,发觉者连坐一营;告捕者赏以其家器物。前门外铺席满地,金银山集。盛木鞘数万(《蜀碧》)。测江水浅处,开支流如筑决河法,水涸,掘大穴,投以木鞘,杀运夫而实以土。乃决江流,复故道。续得金银亦盛鞘,至新津江口而覆。(《叙略》)”

  又在1646年六月记:“明副将杨展大败献于江口。”“献率劲兵十余万,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将变姓名走楚作巨商。展遂于彭山江口纵火,焚其舟。展身先士卒,殪其前锋。风烈火猛,展登岸夹攻,枪铳、弩矢齐发。(献忠)士卒辎重丧失多,急走成都。展取所遗金宝益军
  储,富强甲诸将。居民时于江日获木鞘金银。”
  根据当时传闻编写的野史,张献忠埋银和沉银,实际上是前后两次。
  所谓“锢金”式埋银,是指埋银于成都城中锦江。民间一直传有歌谣,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所谓江口沉银的事,欧阳直《蜀警录》记在1646年六七月:“金银山积。收齐,装以木鞘箱笼,载有数十巨舰。令水军督押,赴彭山之江,沉诸河。献贼移师出城,驻营于郊。令各营纵火,烧毁房屋。”八月,张献忠放弃成都北走。次年正月,“杨展奉旨晋广元伯。遣塘马四营,分镇成都四城。募善泅水手,打捞江口金银。”
  费密《荒书》则记于1646年正月:“献忠尽括四川金银作鞘,注彭山县江口。杨展先锋见贼焚舟,不知为金银也。前后渔人得之,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南为饶。”此事也见载于清《彭山县志》卷六。

  上面的说法是先埋银,后沉银;沉银一说是战败覆舟,一说是主动沉江。但孙錤《蜀破镜》则将这两件事前后来个颠倒,书中记在1646年七月:“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三十余万,载金宝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胜负。拟乘势出峡,变姓名作巨商。展闻,以兵逆于彭山之江口。大战,顺风纵火,烧贼舟无算,士卒、辎重丧亡略尽。复奔还成都。展取所遗金宝,以益军储。”八月:“八月既望,张献忠将前自江口败回所余蜀府金宝,用法移锦江,锢其流。穿穴数仞,填之,下土石,并凿工掩筑,然后决堤放流,名曰水藏。”

  这里的事情前后,基本依据彭遵泗《蜀碧》:“献自江口败还,势不振。又闻王祥、曾英近资简,决走川北。将所余蜀府金银铸饼,及瑶宝等物,用法移锦江,锢其流。穿穴数仞,实之。因尽杀凿工,下土石掩盖,然后决堤流,使后来者不得发,名曰锢金。又尽毁宫殿,坠砌堙
  井,焚市肆而逃。”
  其次序是先沉银,后埋银;看来究竟孰先孰后,已难定论。《蜀碧》又补充注出江口所沉银两:“至今居民时于江底获大鞘,其金银镌有各州邑名号。”可见银沉江口是实。
  《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清文宗实录》咸丰三年(1853)翰林院编修陈泰初奏:曾经眼见彭山居民在江中打捞到“其色黑暗”的银子。于是令成都将军裕瑞 “按所呈情形悉心查访,博采舆论。若知其处,设法捞掘。”
  (本来该段文字应该改成自己写的,但因为时间有限,只好把网上文章搬过来了。原作者见谅。)百越渔父特此说明。
  日期:2013-11-29 11:54:00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