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档案之交子密码 --世界第一张纸币隐藏的秦岭村庄消失事件真相》
第22节作者:
百越渔父 直至现代,仍然有所发现。报载2005年4月20日上午,彭山县江口镇岷江大桥附近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挖掘机从河床3米深处,掘出一批银锭。每锭重1800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铭文,如“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
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等。出土银锭藏于木鞘内;木鞘是两个半圆形木块,长118厘米,外径18厘米,中间挖空,银绽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其中6件有铭文的银锭,经鉴定为二级文物。
由于这众多的记载主要说明的都是张献忠埋银彭山县江口镇一事,相反成都城内锦江的理银,在清人记载中并不怎么肯定;以致究竟有没有这桩事,至今还有人质疑。但因为“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的破,买尽成都府”的歌谣在民间的传说中,明确地将张献忠埋银地点指向了成都城内的水路码头(现锦江望江楼旁),以至于过去,不时有人趁冬季水浅,跑到锦江边去寻宝,把锦江河滩挖出大大小小的泥坑。 望江楼旁埋有张献忠沉银这一说话在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也得以采用。现在在望江公园外的石牛堰上,有两个石牛的雕塑,旁边立有石碑,铭文正是“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碑文还注释说:这首民谣传说明末张献忠撤离成都时,曾在九眼桥下游江心中埋藏了上千坨金银,留下石牛石鼓为记。该石牛是1997年底修此段生态河堤时挖掘而出,其史料价值待考。不仅如此,据史书记载,这个传说还导致了1938年锦江淘银事件的发生,在该事件中,就有石牛、石鼓从锦江河滩内挖出来。
日期:2013-11-29 16:49:00
10.3
锦江淘银事件的发生,源自一张藏宝图。
1937年冬,住在星辉中路的杨白鹿(清末贡生)向有关方面建议挖宝。因为在30年前,有个彭县为官的友人送他一个木匣,内有锦江藏宝图。此图来自其家高曾祖的仆人。此人原是石匠,曾在张献忠军中做工。张献忠一行离开成都时,在望江楼对岸莹华寺上船,因人多船少,大量金银就在石佛寺附近挖坑埋藏。当时民工皆被杀死,而他却侥倖逃脱,于是画下一张图,写了说明,藏在匣中。1937年时抗战军兴,政府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杨白鹿就想把图献出来,以表爱国之情,便将此事告诉赖心辉手下的团长马昆山。马昆山又将此事告诉新建88军的师长范绍增。 这个范绍增便是有名的范哈儿,电视剧《傻儿师长》就讲的是他。范绍增便请马昆山向政府打报告,正式组织公司打捞金银,以充抗日军费。此事随即得到批准,于是范绍增拿出银洋两万,开办“锦江淘江股份有限公司”,于1939年2月正式成立。投资股东还有熊玉璋、吴毅侯、刘升平、罗祖南等人,公司设在学道街,推举杨白鹿、马昆山、吴毅侯、罗祖南、张协华、幸蜀峰、范孔佳、李崇书、文超等为董事,杨白鹿任董事长,马昆山为总经理;并在郊外第一公园建立工程处,以吴毅侯任经理,张协华任总务,幸蜀峰任设计,罗祖南任工程,熊明煊任总工程师。于1939年春季开工挖河。
开工之日,省主席王治易主持大典,各界人士前来助阵。当时由特务团黄度、陈西华二营负责维持治安。据成都市档案馆收藏的《工程经过记略》称:1939年3月1日,招工96人,开始在“望江楼与兵工厂(今南光机器厂)相对河流正中砂堆间,开始淘掘。”至12日“从砂堆右边挖进,距水面四尺深左右(约l.3米),发现无数枯骨,并枯骨人头四具,相隔尺许,知非由江水冲来”。据多数专家考察,显然是张献忠当日所杀石工及运夫遗骨。“同时,又挖得血浸砂石一层,厚约五六寸,面积颇宽”。专家认为也是当时牺牲的民工血迹,推断下面必有石条。13日下午,在枯骨和血石层下,“深约二尺上下,掘得红色石条数根,横江排列。前后左右相接处,均有桐油石灰。”有一块条石上还刻有“张”字。这种条石砌体,沿右岸伸展,到17日,共挖出92根条石,上面大都刻有单字。21日已将条石全部取出,再向下深挖,“距石条下二尺许,又发现桐油石灰、砂石凝结之三合层。再将三合层起出,又发现无数朽黑木”。4月8日23时,“工程周围,突涌现白光,状似月色尤明,约十余分钟始灭。“当放光之前二时,掘壕发出河岸崩溃声,车水夫惊骇,及持灯视之,无恙”。
随后,在“凿深二丈余”(约7米)的地方,“水色黄黑,气臭,类似死尸。”这时“石牛对石鼓”的谣诀果然应验。“于工程右岸,挖出石牛。形式睡卧,头向东北角。详加视察,牛约数千斤,睡卧形式,似非水冲倒的,疑有作用。”“乃命工人向东北角牛头相对处挖掘,果然挖出
一石,与众不同。半边圆形,半边方形,石之平面,左右凸而中凹。该处仅此一石,其他无石。或取石面鼓出,以为鼓乎?未可知也”。推想张献忠思想离奇,决不循规蹈矩,鼓是圆的,偏不使它为圆,也未可知。
到5月2日,在工程右岸发现石牛的背后,又挖出条石70余根,仍有刻字,“石条下,均有平铺无数朽木”,下面又挖到张献忠铸造的“大顺通宝”数枚。这说明条石砌体下铺枕木,都是张献忠所为。《工程经过记略》的记录到此为止。
此后,又采取扫雷用的金属探测仪,指导挖掘,结果挖出4箩筐锈成一饼的铜钱,并未得到金银;随后,淘江公司也就关闭了。
通过锦江中张献忠时期人工建筑物的发现,可以证实埋银一事的存在性。难道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取走宝藏?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3个世纪,中间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
30多年之后,1975年4月上旬,在望江楼附近的锦江岸边,发掘出张献忠大西政权铸造的“大顺通宝”铜钱10多公斤。1976年2月,又在南郊永丰乡农田中,挖出“大顺通宝”铜钱15公斤。据《蜀碧》记载,当时张献忠曾设立铸局,“取藩府所蓄古鼎、玩器及城内外寺院铜像,熔液为钱,其文曰‘大顺通宝’。”“肉色,光润精致。至今得者,作妇女簪花,不减赤金。”这种钱币直径2.7厘米,成色较好,可能铸币材料夹杂着当时收缴的各种金宝成分,才有这种结果。1939年打捞所得,也许就是这些钱币。那是张献忠军仓皇撤离时丢进锦江的,可能并非有意识埋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