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的10年,悲欢离合》
第19节

作者: 读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不可以,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种伤害是痛彻心扉的绝望!
  第二天早上,我习惯性的走到墓地里,寻求一丝宁静。
  墓地的大铁门边上,是一座古老的石头房子,看守墓地的老人是个热爱园艺的人,
  他的温室里开满了灿烂美丽的鲜花,墓地里的玫瑰经过他的精心照料,总在夏日里热情绽放,千姿百态。

  在山坡的制高点上,碎石小径旁边,有一条长椅,坐在这条长椅上,不远处的大海一览无余,水天一色。
  不像我们的士兵列队,横看竖看左看右看都是标准的一条直线。
  英国人似乎对整齐划一没有概念,白金汉宫里的卫兵也是高矮胖瘦,参差不齐。
  这个墓地里的墓碑也是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内容丰富,
  有的只是简单的写着死者的名字和生卒年份,有的写着墓志铭,有的写着生者对死者的怀念。

  我仔细的阅读着这些墓碑,死去的人啊,请安息吧。活着的人,才互相伤害互相折磨。
  胡思乱想完毕,搽干眼泪,收拾心情,继续到办公室里,该干嘛干嘛。
  虽然说,在这个阴冷的城市,太阳不会总是升起,但至少明天还是新的一天!
  悲伤和惆怅是奢侈的情绪,人生的路,再崎岖坎坷,也只能跌跌撞撞硬着头皮往前走。
  日期:2013-01-18 07:55:53
  (64)
  绝望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死亡?还是拯救?

  我想到了宗教,希望能在宗教里找到解脱。
  中国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我也说不清我父母信的是道教还是佛教,反正他们是虔诚的教徒,妈妈叮嘱我不可以入基督教,我自然听从。
  刚到英国的时候,经常会被白种女人在街上拦住,她们基本上是两个人结伴而行,用磕磕绊绊的中文和你打招呼,无偿赠送给你中文版的宗教宣传册子,热情洋溢的邀请你去他们的教会里听传道。
  并且,她们也会烤了糕点带到你的家,免费为你讲解圣经。
  据我所知,一些中国留学生起初是抱着练英语的心态开始学圣经的,后来就入教了。

  我对英国的佛教团体也有过兴趣,藏传佛教在英国比较流行。我们的朋友卡瑟琳和杰克,一对白人夫妇,素食主义者,在英国的佛教团体里很活跃。知道我对佛教有兴趣,卡瑟琳送了一本书给我,说实在的,佛教对我来说太深奥,我看的云里雾里。
  这是我结婚前,在英国和宗教的两次插肩而过,现在,我需要救赎,我把目光投向了基督教。
  对于基督教,我有很多疑虑需要解答。N大有自己的神学院和教堂,牧师经常会举办讲座。
  于是,我怂恿大可和我一起去神学院听讲座。
  大可刚出生的时候,就接受过洗礼,还曾经一度想成为牧师。
  后来,在韩国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再也不信教了。
  尽管大可十二万分的不情愿,他还是陪我去了讲座。
  牧师介绍了一下圣经,就让我们自由提问
  。汇聚在那里的听众都是很年轻的脸,估计是大学里的学生。

  我问了几个问题,没有得到让我心服口服的答案。于是我知道,基督教也不能救我。
  我又开始翻阅“道德经”,大学时很喜欢的一本书。“顺其自然,精神自由。”道德经的教诲深得我心,我不知道,这是一种逆来顺受,还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我似乎找到了我的信仰。
  日期:2013-01-18 19:22:43
  (65)

  生活并不总是愁云密布,我和大可有很多共同的爱好。
  旅游,音乐,阅读,电影和大自然充实着我们的心灵。
  我慢慢地改变着自己,从小衣食无忧,我养成了随意挥霍的习惯。
  可是大可的工资不高,我得学会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你一下子买这么多洗发波干什么?”大可对我囤积物品感到不可思议。他总是在有需要用到一样东西的时候,才会去买,当然付的是全价。
  “洗发波是生活必需品,现在买一送一,囤起来以后用,不是可以省钱吗?”我解释。
  “怎么昨天吃过的食物,今天还拿出来吃。”大可没有吃隔夜食物的习惯。
  “又不是过期食品,倒掉多可惜。不要浪费粮食。”我教育他,这倒是我们家一贯来的家规,妈妈不允许我们浪费粮食,她觉得粮食来之不易,浪费是一种罪过。
  就这样,我们慢慢改变着彼此。

  “大可,我还是去打工挣点钱吧。”有时候,我觉得问心有愧,他没有必要供我读书,英国人普遍没有这种供老婆读书的牺牲精神。
  “钱又不是不够用。我的日子比我原来一个人过的时候好多了。我想每天下班回来看到你的笑脸就足够了,如果你要读书又要打工,很幸苦,我下班的时候又不能立刻看到你。不用打工了。”他不是善于甜言蜜语的人,他说的就是他的心里话。
  日期:2013-01-18 21:33:20
  (66)
  大学的图书馆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作品。我们如饥似渴,看遍了图书馆里的所有的电影。
  黑泽明,王家卫,希区柯克,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导演的作品,很多作品都让人思考。

  我们的文化差异,在观看影视作品和看世界的时候撞出了火花。
  70年代中期出生的中国人,或许对初中的生理卫生课,还有点印象。
  我们的班主任是生理课的任课老师,在教到生殖器这一课的时候,他把男女生分班,这还不够,他让我们自己阅读那个章节。
  出于女孩的矜持,班上的女生那节课是在嘻嘻哈哈的谈笑声中度过的,谁都不愿意显示自己对性有兴趣,再说了,考试肯定也考不到那里。
  我们小时候观看的电视节目和电影都是经过剪辑的净本,连接吻都看不到。
  我们这一代,就是在懵懵懂懂中长到了成年,缺失了性教育这个环节,是幸运,还是不幸?

  西方对性的观念和我所接受到的传统的教育,是颠覆性的反差,西方人认为人体的美是高贵无瑕的美,真正的爱情是灵和肉的纠缠,性吸引是爱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看到两个男人或者男人和女人的赤裸裸的缠绕交集,总让我面红耳赤。
  当然,大可对此不以为然,他觉得不尊重性的需求,是一种假卫道士的虚伪。
  在英国的电视节目里,你可以看到内阁议员或电视主持人对英国首相或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指手画脚,随意开涮。
  女王到N城大学的时候,本地人对女王的到来根本就无动于衷,只是我们这些国际留学生,想要亲眼一睹女王的风采,在校园的石头路上夹道欢迎他们。

  女王和丈夫菲利普亲王坐着马车,缓缓驶来。
  女王还挺亲民的,下了马车,一路和学生握手,偶尔还交谈几句。
  想当年,中央领导到我们的初中视察的时候,那可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相比之下,女王在N城颇受冷落。
  当年英国有一周的中国文化节,电视上彻夜播放中国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是一部纪实电影,讲述中国山区里的一户农民,生了四个女孩,没有儿子,在他逐渐变老以后,村民们随意来他的家里夺取他的物品,欺负他没有儿子。

  其中有个镜头是他拎着一只鸡,拿着刀,干脆利落的往鸡脖子上一抹。
  “天,这么血淋淋!”大可惊叫。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你在中国的菜市场里买只活鸡活鸭,当场就是这样杀掉的。”我取笑他。
  “这样屠杀动物在英国是不允许的。”大可说,他们的动物保护协会对如何屠杀鸡鸭等家畜有严格的规定。
  所以,刚到英国的时候,觉得这里的肉食特别腥气,屠宰方法和中国不同,他们不会让动物放血。
  去渔村玩的时候,买了2只活蹦乱跳的大龙虾,这里的渔民会把捕到的龙虾和螃蟹等海鲜放养在小船边上的渔网里。

  “红烧龙虾,好不好?”我提议,大可也喜欢吃龙虾,可是他不知道如何烹饪龙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