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八年北漂生涯:爱已售罄,来生请早》
第2节

作者: 第七个树洞的秘密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路折腾,回到燕郊时已是晚上六点。三人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放下行李,在家楼下匆忙吃了个饭,又赶车到北京市里的表姐家过夜。没办法,燕郊的房子太小,住着怕二老憋屈不说,第二天一大早还得赶火车去东北,如果再从燕郊出发,那叫一个不方便。于是,一路巴士飘摇,折腾到表姐家时已经是晚上十点整了。
  就这样,这次的经历直接影响了老许和老沈对北京城的看法。
  离开北京时,老许撇着嘴说:“北京到底有什么好的?出门坐车不是累死就是挤死。”倒是老沈有些意犹未尽:“上回走那么快,天安门还没来得及看呢。”

  我连忙附和道:“是,是,上回不是赶时间嘛,下回再接二老过来,好好玩一阵再走。”
  老许白了我一眼:“没意思,下回请我来我也不想来了。你说你,当年不听我话,非要倔着性子往外跑,大老远跑到北京,嫁了个更远的男人不说,买个房子吧,下班路上还能收到‘河北欢迎你’的短信,你说你到底图个啥……”
  我知道我说不过老许,只能将双耳自动屏蔽噪音了,省得闹心。
  日期:2012-12-14 08:47:47
  外面雪白一片,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雪。心情大好啊。

  楼主所在的南方一年难得下一场雪,每逢下雪都心情雀跃。没来北京前,以为这里下雪都是鹅毛状,以为整个冬天都是白的,后来发现其实下雪的几率和楼主家乡差不多。讲给先生听,先生不以为然:你以为这是东北啊,东北十月就下雪,零下二十多度啊。“啊,那得多冷啊。”想一想,我就颤抖了。
  娃儿早上还算乖,泡杯热茶,楼猪继续码字儿。
  日期:2012-12-14 12:34:17
  (2)
  初次来北京游玩的外地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天安门情结”,老沈也不例外。

  去年我所在N城的一老同学兴致勃勃地来北京旅游,首站就是去了天安门,站在天安门广场上非常正式地拍了张“到此一游”,然后去了雍和宫、十三陵,以及八达岭长城等北京著名景点,所到之处无一不在汹涌人潮的背景下拍照留念。
  回去之前,我请他在全聚德吃北京烤鸭,吃饱喝足后,他神秘兮兮地从旅行包里掏出个黑乎乎的东西,献宝一样让我欣赏,“在十三陵里请的,导游说得神乎其神,说是上好的玉石,花了我上万大洋呢。”
  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雕工十分粗拙、质地像大理石一样毫无美感的砖头料翡翠貔貅摆件。我很想对他说:“老同学,你明摆着被靠抽消费提成过活的导游给忽悠了。”但看他如获至宝的样子,我实在不忍扫他的兴,便把刚要说的话咽回了肚子里,附和道:“是,是,这一看就是好东西,貔貅嘛,招财的招财的,你回家好好供着吧。”

  这样上当受骗的经历,我想不少人在著名景点旅游时都有遇到过。有句话说得好,这年头骗子越来越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但旅行在外,玩得尽兴才是王道,那些过程中所经历的损耗与不快,就当是给漫漫的人生课程多交了一些学费吧。
  从小受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熏陶,老沈的天安门情结,初到北京的我也曾有过。来北京安顿下来后,首当其冲是去了天安门看了升国旗敬国礼,只不过当时没带数码相机,不曾拍照留念罢了。
  没来北京前,把天安门想象得格外宏伟壮丽、气势恢宏,当自己站在人流如织的广场上,真切地注视着眼前这座承载着历史的城楼时,发现晨光中的城楼就像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以深沉的目光注视着脚底的芸芸众生,有种参透生死、一切尽在掌握的苍凉意味。而在这位老者面前的我,渺小如斯,却眼神倔强,年少气盛的眼里有着对宿命的敬畏与不甘。

  老沈回N城之后,偶尔还会在电话里念叨着上次匆忙的北京之行,说好不容易去了趟首都,却没有去过故宫,没有看过躺在水晶棺里的毛主席,或多或少是一种遗憾。我许诺,来年孩子大点,再把他和老许接来北京,好好带他们在京城玩一玩。
  有点庆幸,自己来北京生活八年却没有去过北京那些个著名景点,一则是因为身在其中,不用着急看风景;二则觉得,那些景点去过第一次就不必去第二次了。
  而这个“第一次”的新鲜,就献给我亲爱的老沈和老许吧。
  日期:2012-12-14 12:53:11
  (3)

  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抛却人口因素、地理因素和工业因素不说,对于一个初到这里的南方姑娘,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这里鲜少下雨。
  而N城则不同,N城的雨季很长,有时甚至覆盖整个春夏,所以一到盛夏几场暴雨下来,当地的电视台便开始不停播报防汛防涝的新闻。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湖泊,那里水草丰盛、盛产鱼米,却也因为疏通不善,在暴雨中经常面临决堤的风险,一旦湖岸决堤,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便时时受到威胁。
  作为这块水域居民中的一份子,我妈老许,这个窝在家过暑假的人民教师,整个夏天都抱着电视遥控器不放,日日收看她最关心的新闻联播。
  2004年的N城,给我的感觉是一整年都是湿漉漉的。那一年秋季收成的柑橘,格外的酸。冬天的时候,我坐在火炉边烤着火,一边剥着柑橘一边筹划着要远行。
  老许在我耳边碎叨着孔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千古大道理,想要将我离家出走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但刚满二十二岁的我,哪里能够听得下去?在老许的碎碎念里,我往嘴里塞了瓣酸得要死的橘子,耳里听着刘德华的歌“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一脸的不以为意。

  老许还在继续唠叨:“你说你一个姑娘家,有没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应该多为你爸和我想想,我家就你一个闺女,你跑北京那么远,以后想见一面都难。”
  我指了指旁边低头玩手机的弟弟:“不是还有明哲么?N城人不是向来讲究‘养儿防老’,他要懂点事,也不枉你一直重男轻女对他另眼相待啊。”
  明哲抬起头来,对我的话嗤之以鼻:“沈明欢你有完没完,你爱去哪就去哪,别拉着我当垫背好吧?”
  话说我这个弟弟,比我小一岁,从小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成长过程中,我们两姐弟为了争东争西当然最主要还是为了争父母恩宠,没少打过架,而且每次打架都是你死我活的势头。
  老许知道再多说几句,家里立马硝烟四起,便噤了声。不一会,又以商量的语气跟我说:“要不,你还是别去北京了,去广州吧。你堂姐在那边,也好有个照应,再说离家也近一点啊。”
  我倔强道:“不,我就要去北京!”
  老许至今想不明白,北京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着我。
  如果当时告诉她,我是因为夏俊森来的北京,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记得在送我去火车站的路上,老许还一再叮嘱我:“到了北京,如果遇到什么困难,记得就去找你夏叔叔,看在你爸的面上,他不会不管你的。”
  我没有说话,默默地点了点头。
  老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当时听到“夏叔叔”三个字,外表故作淡漠的我,心里早已波澜重生。

  日期:2012-12-15 13:26:20
  (4)
  夏俊森就是“夏叔叔”。
  夏俊森比我大六岁。因为他是我家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类似于“他是我爷爷的兄弟的老婆的阿姨的舅舅的儿子的儿子”一类的关系,虽然没血缘,但没办法,我爸称他爸叫叔,所以我也得叫他叔,不然就属违逆三纲五常,乱了辈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