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山寨”》
第6节

作者: 一个小人物的奋斗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些“媒介”“有意无意”的都会犯一些错误,骗子们就是利用这些错误,误导买家,新手中招率百分之一百,老手也有“折”这得。
  某些收藏杂志将某种藏品的“赝品”的照片,误当“正品”了,骗子看到后,便加以利用,低价买进一些照片上的“赝品”,放在摊位上卖,旁边还放着该期杂志相关页面,逛市场的人走到摊位附近,看到这些,便信以为真,很多人便买了“赝品”,买完后还不忘去买一本那期杂志。
  这些“吃了药”的,暂时还不会发觉。
  一,两个月之后,同一本收藏杂志便出现了“关于某某期藏品内容用错图片”的相关更正,并且“很负责”的附上了“正品”照片。

  买“赝品”的买家“有幸”看到后,会大骂杂志社和奸商,看不到的话,就继续被蒙在鼓里,做着发财梦。

日期:2009-10-22 20:01:04

  第三节 吃药与开门(三)
  新手们上当过程有很多,有些人遇见的事情可谓“离奇”。
  因为他们竟然买到了没出现过的纸币。
  逛收藏品市场的人,大多数都抱着这么个心理:猎奇,捡漏。
  事实一次次无情的告诉我们,“奇”“漏”其实都是“局”。

  有一次在街上碰见卖旧纸币的,一看纸币根本没见过,一打听,这些都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金圆券”,上面印的全部是孙中山头像,纸币很旧,摊位老板也不断的在说这些有多么值钱。
  新手总有这么个惯性思维,就是纸币年代越久远的越值钱,于是我以100元一张的价格买了3张,心想:这“金圆券”应该比第一套人民币“老”,所以肯定挺值钱的。
  很久以后,接触到了相关知识,才知道“金圆券”不怎么值钱,有的几块钱就一张,我买的那3张,市场价100元能买20余张,得,又“吃药”了。
  有些造假者抓住的就是人们的“猎奇”心理,“改造”“臆造”出许多“产品”。
  比如将某种地方纸币的一部分换掉,再“嵌”上别的图案,总之,纸币看起来就是真的,但是就是“没见过”。比如有的人把“金圆券”上孙中山的头像换成蒋介石的,我还见过有个“慈禧”头像纸币,“改头换面”后,成了“新鲜币”。

  有张著名的“臆造品”,这张纸币现身之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张就是1953年版的10元人民币,正面图案为“伟人握手”,毛泽东与斯大林握手图案。
  不管怎么看,这张纸币均符合第二套人民币特征,却没有此币的相关记载,当这张“伟人握手”出现在市场的时候,许多不理智的收藏者以高价买入,认为这张币是一种“新发现”。
  后来,经过很多收藏爱好者多方“考证”,这张“伟人握手”确实为“臆造品”,其纸币主图案是仿印的1950年“中苏友好共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上的图。
  还有针对人民币冠字做“局”的,因为人民币冠字表为国家机密,所以再厉害的收藏者也不敢说自己能把人民币冠字表总结的绝对“全”。有些骗子就将人民币冠字改成一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冠字,不懂的人和猎奇的人看到后就会以为此为难得一遇的绝世珍品,大部分人会“上套”。

  还有就是之前所说的“错版人民币”,其实对这个有研究的根本不用看纸币,比如新闻上写“珍藏20年”,拥有若干年,对人民币发行年份有研究的,往前一推算年份,嘿,这个币种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发行,这个拥有者就领工资领到了。还是那句“术业有专攻”,骗子造假技术一流,但是知识文化水平欠缺,想当然的认为人民币票面上的年份,就是发行年份,其实大多数人民币其发行年份与票面年份差很多年,比如第四套人民币,最开始发行的是1980年版,但虽然票面写“1980”其实从1987年才开始发行的,有的收藏者会说他这张“1980”年版纸币,是1985年领工资得到的,一看就知道骗人的。

  我还见过“同号钞”,又称“双胞胎纸币”,就是同样的人民币,连票面的冠号都是完全一样的,就一句话:这个,是不可能的。
  我接触过的“双胞胎纸币”,有的用肉眼就能看出“破绽”,其实就跟游戏“大家来找碴”一样,两张完全相同的纸币,只要有一处“不同”,那就是一张为“变造品”,有的“改动”很厉害的,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一般50倍以上,才能看出“改动”痕迹。
  当然,这里说的是真币,假币的话,同一批次,冠号完全一样。

日期:2009-10-23 14:40:00

  第四节 吃药与开门(四)
  我的一位币友因为纸币上的颜色,吃了两回“药”。
  头一回他买了第三套人民币红三字冠一角整捆(整捆:1000张连号纸币,带银行封签),第三套人民币一角面额纸币,红色冠字比蓝色冠字的发行时间早,因此更具价值。后来朋友把捆“拆开”后才知道,捆的封签上是红色冠字,但是里面的纸币,却是蓝色冠字,被人掉包了。
  第二回朋友从市场上买回了一捆“901”,即第四套人民币1990年版的一元面额纸币,因为对方卖的很便宜,而且为真币,捆也是原捆,没拆开过。价格比市场价低500元左右,于是他很爽快地买了。
  后来我看了纸币,一看冠号颜色,就告诉他上当了。
  他买的不是“901”,而是“961”即第四套人民币1996年版的一元面额纸币,两个币种“长”的,除了背面年号几乎一样,而整捆纸币是看不到背面年号的,因为被封签挡住了。但是“961”冠字是黑色,“901”冠字为蓝色,他那捆冠字为黑色,绝非“901”。

  还有一种“药”,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当然,也不在山水之间。)
  有商贩在街边“高价收购硬币”,并且印制了一个价格参考表,并宣称只要有表上标明的硬币,就用面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收购。
  这出“戏”,不仔细看,还以为和街边的“小币贩”一样,印出一堆人民币照片,并且标出“外行人”看起来很高的价格,比如第二套人民币“币王”“大黑十”,面值10元,小贩5000元一枚收购,第三套人民币“币王”“背水一角”,面值1角,小贩2000元一枚收购,看起来很合算,其实呢?
  在收藏品市场,品相好的纸币,“大黑十”市场价10万元以上,“背水一角”1万元以上。
  “高价收购硬币”和这些还不一样,它主要不是“收购硬币”,而是卖《高价收购硬币价格参考表》,1元1张,参考表上的硬币几乎都为国家银行没有公开发行过的,一般人家是不可能有的。当然,其收购价格也低得离谱,但是参考表卖的很好,几乎每天都能卖光。

  这些“骗”这些“局”,没有一个是“外行人”做得,几乎全部是高手操作的。
  收藏这行,每个人都可以碰,但是每个人都是从“学生”变成“老师”的,被“坑”,“蒙”,“骗”这些钱,用句“最高频词”叫“交学费”了,新手“吃药”越多,以后当“老师”后,骗“新同学”的水平越高。
  其宗旨便是本着“诲人不倦”,更“毁人不倦”的精神,一代代的为“后来者”“挖坑”,并乐此不疲。

日期:2009-10-23 14:46:19

  阅读小贴士
  从捆包装分辨“801”“901”“961”
  第四套人民币1980年版的1元,其冠号为“蓝色细瘦体冠号”,1990年版的1元,其冠号为“蓝色粗壮体冠号”,1996年版的1元,其冠号为“黑色粗壮体冠号”。

日期:2009-10-23 22:53:32

  第五节 鬼吹灯(一)
  本人十分爱逛各种古玩市场或者旧货市场。
  很多收藏品市场得“找”,或者满街打听,因为位置确实不太明显。
  我刚开始也是满街找,后来知道了一个简便方法。
  看街边小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