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10节

作者: 曲昌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他的力荐下,益州刺史王浚被推上了前台,他也就成了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中的主角: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西晋楼船便是王浚在益州负责督造,而他能得此大任,正式出于羊祜的力荐,如果不是羊祜的力荐,王浚已经要进京出任大司农,如果那样,西晋的统一大业不知道要退后多少年了。
  其实,在羊祜在荆州舞台上活跃时,他还有一个对手,如果这个对手一直健在,或许西晋的统一大业也要推后,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三国演义中那位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的白面书生陆逊之子,东吴名将陆抗。

  陆抗早早看出了羊祜经营荆州的用意,便也来到了荆州与羊祜抗衡,双方你来我往,惺惺相惜,倒是留下了不少佳话。
  羊祜善饮,陆抗便以美酒赠之,羊祜不疑有他,揭盖即饮;
  陆抗患病,羊祜以药赠之,陆抗平静服下,说道:羊祜怎么会是下毒之人!后,陆抗果然病愈。
  如果陆抗一直与羊祜抗衡下去,或许西晋与东吴的南北割据还会继续,只可惜天不假年,公元274年,年仅48岁的陆抗去世了,自此东吴再无与羊祜旗鼓相当的名将。
  由此,羊祜先后数次向晋武帝司马炎上书,建议对东吴进行讨伐,然而前两次上书均告无果,惹得羊祜说出一句名言: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羊祜之所以迫切希望司马炎出兵东吴,是因为他把宝压在了东吴皇帝孙皓的身上,在他看来,孙皓才是西晋出兵成功与否的关键。

  公元278年,羊祜病重,他告诫司马炎:
  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
  一句话,错过了孙皓这个混蛋皇帝,统一大业无从谈起!
  话说到这个份上,司马炎终于下定了讨伐东吴的决心,他还想让羊祜挂帅亲征,然而羊祜已经病危。
  羊祜最后说道:“取吴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

  在羊祜身后,他倾力推荐的名将杜预出任征吴大都督,他力荐的王俊率领楼船从益州进发,一片降幡出石头,三国终归一统。
  在羊祜身后,司马炎鬼使神差的将皇位传给了白痴儿子司马衷,八王之乱埋下伏笔,其实这一切羊祜也有所预料,不然他也不会说出“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的话。
  可惜了,羊祜的忠言!
  在羊祜身后,荆州百姓在羊祜最喜欢登临的岘山上建碑立庙,四时祭祀,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此将碑命名为“堕泪碑”。荆州人为羊祜避讳,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 ,另把户曹也改为辞曹。
  如今岘山仍在,汉水长流,羊祜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当代西方汉学家斯蒂芬·欧文在其汉学著作《追忆》中评论说:“这些人同这座山合为一体,再也不能分开:这座山成了一处“场景”,它自己就是一座石碑。


日期:2009-10-22 08:13:39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杜预
  在羊祜身后,被他力荐的杜预走上了前台,这个不会骑马、不会射箭、迷恋《左传》的人就此机缘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名将。
  说起杜预,这也是一个世家子弟,他的爷爷杜畿做过曹魏的尚书仆射,他的父亲杜恕做过幽州刺史。而说起他的后人,更了不得,他的后人杜审言做过唐朝的宰相,而杜审言的孙子更是留下千古声名,没错,杜审言的孙子就是杜甫,也就是说杜预正是诗圣杜甫的远祖。
  虽然杜预是世家子弟,不过杜预的人生早期也是不得志的,因为他的父亲杜恕与司马懿的关系很恶劣,以至于在司马懿的逼迫下杜恕被幽禁而死。如此一来,在司马懿和司马师当政的时代,杜预都没有获得机会,直到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之后,杜预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机。
  公元255年,司马昭接替病逝的司马师成为掌握权柄的大将军,时年33岁的杜预终于获得了被重用的机会,而他又娶了司马懿的女儿,这下杜预就成了司马昭的妹夫,也就成了司马昭最信任的人之一。
  准确的说,杜预这个人既聪明又圆滑,既有原则,又懂得保护自己,实在是官场中人乃至职场中人的典范。

  钟会与邓艾西征蜀汉时,杜预作为镇西长史跟随钟会出征,等到钟会谋划叛乱时,多数僚属都被钟会杀害,而杜预却独善其身,全身而退,回来之后还受到增邑一千一百五十户的奖励,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史无明载,只说他“以智免”,也就是说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这一劫。
  杜预躲过的劫难还不只这一次,在他出任安西军司时,他又躲过了一劫。
  当时西部少数民族进攻陇右,与杜预有宿怨的安西将军石鉴命令杜预出征,而杜预手下有多少兵呢?兵三百人,骑一百匹。
  拿这么少的兵力去对抗兵强马壮的来犯之敌,这显然是石鉴准备借刀杀人,如果杜预勉强出征,结局只有一个字:死,两个字:必死!
  杜预的智商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容易上当的人,他随即提出了“五不可、四不须”,坚决主张暂避兵锋,加强军备,来年春天再决一死战。然而心急的石鉴自然不会认可杜预的说法,很快他便以杜预私自装修官舍扰乱军心为由将杜预送回洛阳接受审判。
  石鉴满心以为这回可以置杜预于死地,即使不死也能脱层皮,然而他忘了,人家杜预娶的是司马昭的妹妹,此时已经被新成立的西晋封为高陆公主,按律公主的丈夫是有特权的。结果这次陷害对杜预而言影响不大,回到洛阳很快就被无罪释放。
  随后的几年,杜预被任命为度支尚书(财政部部长),在度支尚书任上,杜预也有过两次神来之笔。
  当时孟津是黄河的一个主要渡口,然而孟津的问题在于水流湍急,渡河的船只经常有翻船的危险,于是杜预便建议在富平津建一座桥,以解决过河问题。然而这个提议居然遭到了广泛的反对,反对者的依据是富平津这个地方在商朝和周朝就有,如果适合造桥,商朝和周朝的圣人早就造了,既然到现在都没有桥,那就意味着圣人们认为此地不适合造桥。

  此时的杜预表现出自己变通的一面,他说:“造舟为梁,河桥之谓也”,意思是说,我造的不是桥,造的是船,可以了吧!(造舟为梁的典故来自《诗经》,周文王娶太姒,便是在渭河上排列船只,跨船铺板,搭成浮桥,杜预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来偷换船和桥的概念)
  在杜预的坚持下,富平津上有桥了,晋武帝司马炎由此感慨的对杜预说:“非君,此桥不立也。”
  杜预另一个神来之笔是自主研发周庙的欹(qī )器。
  欹器是一个非常神奇器具,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一些,而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
  孔子曾经见过这个东西,于是便发出了“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感慨。

  周庙的欹器一直流传到东汉,然而到了东汉末年,欹器消失了,不知所踪,没有人知道它的尺寸以及制作工艺。
  由于欹器与周庙有关,因此就被赋予了神器的地位,现在神器消失了,该到哪里去寻找呢?
  没过多久,杜预从家里抱来了一个新的欹器。哪来的?自己研发的!
  如此看来,欹器能流传到现在,杜预功不可没。
  说了这么久杜预的典故,该切入他的正题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