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26节作者:
曲昌春 其实李广不仅射过石虎,还射过真虎,在老家时他曾经射过真虎,可惜没有成功,等到出任右北平郡长后,他真的射死过一只虎,当时老虎已经扑到了他的面前,虎爪已经伤到他的身体,而他依然冷静的将老虎射杀。
由此,在右北平一带他的名声很大,再加上时而与匈奴交战,匈奴人对他都有所畏惧,因此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飞将军不仅技艺精湛,而且为人很好,体恤士卒,爱兵如子,所得赏赐均与属下分享,个人名下更没有什么财产。
然而一个好人,一个个人能力出众的好人,却并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日期:2009-11-10 08:10:06
李广难封(2)
每次行军打仗,他从不约束部下,到扎营时,部下就像游牧部落一样,随性而居,没有统一要求,只要部下高兴,怎么扎营都可以,营内不设岗哨,夜间也没有巡营,只是远远的派出观察哨,防止敌人偷袭。
与李广一样同为名将的程不识曾经如此评价:李广的军队一切都很简单,如果敌人发动偷袭,他们很难抵挡,不过李广的部下们却很快乐,他们都愿意为李广去死!
显然,李广是一个深得人心的统帅,然而他的“深得人心”却是以牺牲纪律为代价。李广带兵,小规模作战可以,大兵团作战寸步难行。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这需要为将帅者有超人的智慧和超人的领导能力,因为大兵团作战,靠的不仅仅是人格魅力,靠的是有效的调度和铁的纪律。
而李广,只有人格魅力,却无有效调度,更没有铁的纪律,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卫青和霍去病能够脱颖而出,而老资格的李广却一直原地踏步。
带兵,其实是李广的一个软肋!
公元前119年,64岁的李广等来了最后的机会。
原本这一仗刘彻不想用李广,因为他的手上已经有卫青、霍去病这些更年轻的将领。在李广的一再要求下,刘彻同意了,答应李广出任本次大军的前将军,然而私下里,却授意卫青将李广改成侧翼护卫,他对已经64岁的李广有些不放心。
战前,卫青替皇帝当了一回恶人,他把李广由大军的前将军改为右翼护卫,李广据理力争,而卫青却坚持着自己的决定。
或许此刻的卫青也是有私心的,他把自己的朋友公孙敖调整为大军前锋,为的就是让公孙敖获得更多的战功。
李广的不满溢于言表,转身愤而离去,然后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从右翼进攻,相比于正面进攻,右翼进攻要绕一个大圈。
遗憾的是,李广和赵食其在茫茫沙漠中没有向导,迷路了!
他们始终没有赶上卫青的大军,也没有赶上卫青与匈奴的大会战,等到卫青班师时,李广的部队才与卫青接上头。
卫青派出长史(军事秘书长)询问李广和赵食其为什么延误军期,李广没有应答,长史仗势欺人,便要求李广的幕僚到卫青的统帅部听候审讯。
这时,李广开口了,“我的属下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自己到统帅部接受审讯就是了!”
安置好长史,李广出来跟属下们说道:“我李广从十六岁开始与匈奴作战,前后打了七十多仗,好不容易这一次有了与匈奴单于面对面的机会,大将军却让我绕远道从侧翼进攻,而我又不幸迷失了道路,岂不是上天要让我如此。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再也不能接受那些舞文弄墨的军法官们的羞辱了!”
说罢,拔刀自刎,一代名将便这样告别历史舞台。
为将者,尊严比命更重!
此时如果李广接受处罚,大不了被判刑,然后自己花钱赎身,然而,当一个人心死了,命也就无所谓了!
64岁的李广,心已经死了!
他虽然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但他是一个好人,一个非常富有人格魅力的好人。
司马迁的《史记》写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在李广自刎后的数十天,他的儿子李敢终于替他实现了一生的梦想:封侯!
李敢以战功封关内侯,特准加封采邑两百户!
两年后,关内侯李敢被霍去病射杀。
二十年后,李广的孙子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三万大军,杀死匈奴数千人,最终兵败投降,五千步兵仅有四百人逃回长安。
这一年,太史令(天文台台长)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判腐刑(阉割生殖器),如果司马迁有钱赎身,腐刑可免,然而司马迁家贫无钱,又无人援手,腐刑最终执行。
在狱中,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司马迁愿意为理想而屈辱的活着,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再八年后,司马迁鸿篇巨著问世,是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
多年后,李陵在匈奴汗国终老,而他的全家则在他投降匈奴两年后被杀,原因是听说李陵指导匈奴对抗汉朝。
事后才发现,指导匈奴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
愤怒的李陵杀掉李绪为家人报仇,而长安,却再也回不去了。
原本他身在匈奴心在汉,原本他一直归心似箭。
许多年后,有一股势力悄悄崛起,他们自称是李陵的后裔,这股势力影响中国历史很多年,他的名字叫鲜卑拓跋氏;
又过了许多年,一个风云三百年的王朝在长安建立,王朝的建立者追认西凉国国王李暠为自己的先祖,而根据史书记载,李暠正是李广的第十六代孙。
这个王朝的名字叫做唐。
日期:2009-11-11 08:03:12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
《滕王阁序》中,诗人王勃写下了这样的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于是就把冯唐和李广定格在人生失意者的行列。其实,说的是冯唐、李广,写的却是自己的怀才不遇。
在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他正在前往越南的途中,那时越南还不叫越南,叫交趾。此去越南的途中,王勃一直心绪难平,他的父亲福畤正是受他连累被贬为交趾令,想到此,王勃不由得一声叹息,我怎么混到了这幅田地?
说起来,王勃是一个早慧的人,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众的才华,《唐才子传》说他“六岁善辞章”,《旧唐书》则说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而《新唐书》则说他“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综上所述,王勃是个神童。
值得一提的是王勃还有两个哥哥,王勔、王勮,看这架势,他们都是“力”字辈的。兄弟三人文采都很出色,于是他们父亲的朋友杜易简经常指着王氏兄弟说道:“此王氏三珠树也!”
王勃人生的第一次机会是因为一封信。
公元664年,王勃为了出人头地,给当时的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敲门砖,为了自我推荐。刘祥道本来不以为意,然而看着看着,他被这封信深深吸引住了,当看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时,他被深深打动了,他意识到这是个人才,应该推荐给朝廷。这一年,王勃12岁。
两年后,经过刘祥道推荐,王勃参加了制科考试,在这次考试中他“对策高第”,表现非常出色,按道理,通过制科考试就应该授予正式官职,然而王勃却没有得到。
这一切只因为他年龄太小,这一年他才14岁,还属于未成年人呢!
虽然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朝廷还是授予他朝散郎,朝散郎属于散官范畴,有官名无官职,只代表官阶,对应享受同等待遇。王勃这个朝散郎为从七品,换算到现在,相当于副处级。
副处级的王勃很快在京城有了名声,有一个人悄悄找上门来,询问王勃是否愿意到府上做修撰,修撰一般是主管修国史,王府里的修撰其实是闲差,更多是陪王爷解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