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自己来说北京的落后——从吃开始》
第5节作者:
咕咚法师 做馅,把大闸蟹宰杀,取出蟹肉和猪里脊斩成肉茸,基围虾去皮剁成粗馅,在把猪腔骨里的骨髓剁碎加入馅中,放入葱姜末,逐步适量加水搅拌,不放酱油。
用蟹肉、骨髓做馅是法师馄饨的第三个特点。
擀馄饨皮儿,不多说了,这是基本功,不会擀馄饨皮儿和不会吃馄饨没什么区别,成品馄饨皮儿是底长12厘米、高6厘米的等腰梯形。
制作鸡蛋皮子(略),切成丝。
冬菜洗一下,这里强调是北方的绿冬菜,不是四川的黑褐色的川冬菜
虾米皮挑选一下,要整齐一点的。
香菜挑选一下,切成一厘米的段。
鸡蛋皮子切成丝。
紫菜切成丝。
还有根据个人口味的选择、取舍、多少的有:酱油、香油、醋、糖、盐、胡椒粉、辣椒油等
特别强调一下盐!!食用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北京人常用的海盐,就是产于天津,从海水里提取的;另一中是井盐或叫矿物盐,就是象开采煤炭似地从地下开采来的,四川的川盐就是矿物盐(四川没有海水吗),也叫井盐,许多人说四川以外的川菜不地道,原料是关键,在北京的四川菜极少有用川盐(井盐)的。由于形成过程不一样,海盐和井盐在外观上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井盐比较晶莹,海盐比较暗淡。我请教过化学方面的人士,他也承认海盐和井盐在结晶方式上有区别,在附含的微量元素上也有差别。
好了,把上述汤料放入吃饭家伙(碗)中,冲高汤,用清水煮馄饨,馄饨熟了,捞出,放入汤中。
看,这碗馄饨,汤似清水一样清澈,馄饨漂浮在上,远看似丸子,因为馄饨皮儿煮后几近透明,黄的蛋皮丝、黑的紫菜丝、深绿的是香菜、浅绿的是冬菜,白的是虾皮儿,汤上飘动点点的香油花儿……它们不同的植物、动物有机地成为一体,它从坚硬的骨头中来,从顽固的蟹甲中来,它是硬的基础,是硬的道理,组成了柔滑细嫩的口感,合成了一个味道:鲜!形成了一种局面:和谐!是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结果!
法师馄饨基本点的精髓所,也是终极的结局。
法师馄饨一个基本点:鲜活的和谐!
“明天吃馄饨怎么样?”
“孩子和我说好了,这个周末去吃肯德鸡!她说出了种汤,特好喝,对了电视有广告。”老婆悠然地说着。
窗外的秋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一场秋一场寒呀,突然又想起那谁的诗:秋雨秋风愁杀人,这是落泪的好机会呀……
日期:2007-9-21 20:32:35
我说的馄饨制作方法,其实难度很大的,关键是用鱼肉和的面不好擀成薄皮,浮面要用细玉米面,要当心粘连。我说的面和鱼肉比例是3:1,可以加大面的比例。
另外,在包的时候,鱼肉面也不好粘住、封口。
大家轻易别实践,搞不好成糨糊了。
日期:2007-9-22 11:43:16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那么什么是北京最具有钢性的食品呢?
北京人最具钢性的食品——火烧
过去吃饭讲究盯时候,就是要吃一次饭保持不再饥饿的时间越长越好,有时候吃好东西一次吃的太多,撑的肚子难受,总是要说一句“下辈子的饭都吃出来了”。北京百姓真的希望有种食品吃一次管一辈子不饿(我就纳闷了,有人研究永动机,怎么没人研究吃一顿管终身不饿的食品呢?)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劳民伤财?吃饭也,费时、费力、费钱,特别要命的是病从口入呀,这是什么好事呀,可人们还趋之若骛的吃!吃!吃!北京人有句话叫:吃一天少一天;吃一口少一口,这不是作孽吗。
但还得吃——
要说盯时候的食品,那最理想的就是火烧了,窝头有点松散,高粱米吃不习惯。
现在早点还有一种吃法,牛舌饼夹油饼,手掌大的牛舌烧饼,从侧面刨开,把一张油饼叠成四折,放点水疙瘩丝,夹进牛舌饼里,豁!豁!有五厘米厚,把嘴张德最大,用力咬下去,手、牙、鳃、颈形成合力,立刻嘴里就填了,感觉舌头在嘴里太是多余了。咀嚼得腮帮子生疼,偶尔的还能抽筋,嘴鼓的老大,鼻子都不是最高点了,然后仰起脸,挺直脖子,用全力下咽,旁人可以眼看着一个圆球从他的脖子顶端向下缓慢蠕动,最后艰难地移到胸腔里,时常用力过大,屁能从底下跑出来。等老半天,那人慢慢地长出一口气,眼泪几乎伴随着出来了,这口饭算是吃下去了(真是达到吃一口少一口的境界了)。等整个牛舌饼夹油饼吃完(干力气活儿起码要吃仨),他坚信,这一天他不会饿了。
烧饼,应该不是汉族食品,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班超从西域顺便带来的。前边帖子里提到了——馕,一种西北少数民族的主食,班超带回来的应该就是这种叫馕的食物,汉族人给取了个名字叫——胡饼。《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直到唐朝依然称为胡饼,而且很盛行,唐朝和西域的联系比东汉密切许多,估计在那时又有了二次引进。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唐)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880年8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烧饼做法”,与唐代的烧饼做法相差无几。
面制品相比米制品比较爱使人发胖,蛋白质、糖分高于米的原因,唐朝人喜欢胖人,爱吃面食就顺理成章了。
烧饼与火烧还是应该有区别的,烧饼应该是直接上火烤,类似现在的苏皮儿烧饼和遐迩闻名的江苏泰兴的黄桥烧饼,都是直接烤而不经过烙的工序,而火烧是先用饼称烙,表面起咯吱了,再上火烤。
最损的形容老北京吃芝麻烧饼的文字(找不到原文了,大概意思):
一个类似孔乙己的破落北京旗人,在饭馆吃芝麻烧饼,吃完了,开始在桌子上练字,用指尖蘸着舌头上的吐沫在桌子上很投入,很认真地写着、画着,一会儿沉思,一会儿冥想,突然手掌往桌子一拍,似有什么顿悟,随即脸上泛出得意的微笑。旁人无不为先生的好学、钻研精神折服。
其实,那个芝麻火烧吃完了,没有钱再买第二个了,看见桌子上散落的芝麻,想吃又怕别人笑话。于是,他把指尖蘸着吐沫,似书写般地把芝麻沾起来,送到嘴里,桌子上的芝麻没了,他突然发现还有一粒掉进桌子缝隙了,他开始思考,怎么弄出来呢,又不让别人察觉呢。
我说过,什么都没有的人,脑子是最好的依靠了。
他用力一拍,随着震动,芝麻跃出了缝隙,他微笑了,就这样,最后一粒芝麻送到他嘴了。
——太损了,鲁迅写他家乡的孔乙己也没描绘成这个样子,到了北京人这里,怎么就怎么损呢。谁写的,其无……
最具钢性的食品是火烧,那么钢性食品中的极品是什么?答案是:牛舌饼夹酱牛肉!
牛舌饼夹酱牛肉!——一种具有钨合金钢特性的食品
让我们先来说牛肉。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咱们中国的“源生牛”,不是引进的缺乏硬度的“洋牛”。
唐开元29年间由陈藏器所编著的《本草拾遗》说:牛肉“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那时没有奥运会,中国也不爱好体育运动,那么什么人喜欢以吃牛肉来“令人强筋骨、壮健”呢?
——强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