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自己来说北京的落后——从吃开始》
第23节

作者: 咕咚法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道对雌性的残害,不单在我们的口无遮拦上,也在吃的上,红烧牛鞭,羚羊宝汤也就可以了,据说还有一道菜,叫“干煸蝴蝶肉”的,所谓“蝴蝶肉”就是雌性动物的外生殖器,牛的,羊的都可以。法师没吃过,也没作过,市场上也没见到这类原料出售。但鲍鱼还是吃过,也是做过的,其外形很仿佛。法师曾经吃过一道鲍鱼菜,是把红扒鲍鱼放在以发菜铺底的碟子上,微红的鲍鱼四周是浓密的黑色发菜须子,简直太流氓了。当时法师就纳闷,扫黄办怎么也不检查一下菜单呢?这也太色情了。

  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一个企业最后走向破产,其中必然是作了不切合实际的事,而决定做这些事的原因,肯定有牛比贩子的功劳;人类的朋友,野生动物的减少,可以肯定是因为我们人类对它们作了“绝后”的事;就我们人类历史来讲,就说中国古代,宦官乱政的事情屡屡发生,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别总骂太监们下手狠,没有人性,是谁把人家的JJ割下来的?是不是也残忍了点。

  最后,让我们在来解读有此亲身体会的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没了“根”的人的死,在世人看来怎么也是“鸿毛”这个级别的了,那么用“鸿毛”的命,去撼动“泰山”的命,还需要顾及什么?从被割掉“根本”的那一刻,人性没了,割的和被割的都没了,这时已经不是半斤来沉的那块赘肉的问题了。

  由此看来,对生殖器的崇拜不只是古代荒蛮民族的专利,也不是落后的思维方法了吧。

日期:2007-11-23 12:42:13

  土豆的回忆
  让朴实以华丽;给无言以激情
  土豆,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又称马铃薯、洋芋、洋山芋、山药、山药蛋、馍馍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国外对它的称谓主要有,意大利:地豆;法国:地苹果;德国:地梨;美国:爱尔兰豆薯;俄国:荷兰薯。
  法师不厌其烦地把尽可能全的把土豆的称谓罗列出来,一是表达对这种农产品的敬重;二是要让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立刻明白这里在说着什么;三是要立刻让各位有个了解,这种食品是多么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至文化。
  在当今,咱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已经列入世界第4大经济实体的时候,饥荒已经开始成为我们上一辈人痛苦的回忆的时候,土豆,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希望,至今依稀残留在现实中。

  有人列出300年来人类经历的重大自然灾害,其中在七项饥荒中我们中国竟然占了两项,而赫然也见到了1845到1849年的欧洲“马铃薯饥荒”。
  1845年,爱尔兰人赖以为食马铃薯爆发了枯叶病,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田地里的马铃薯绝收,约有一百多万爱尔兰人被饿死。一百多万人背井离乡移民去新大陆,绝大多数做了契约奴,既著名“白奴”。要知道当时的爱尔兰人口一共就只有八百三十多万,如果按国内一些学者保守的统计方法,当时的爱尔兰统计的在籍人口至少就减少了将近300万,仅仅按照他们的逻辑就可以“保守的”推论出一个结论,在那场大饥荒中至少三分之一的爱尔兰人被活生生的饿死。

  其实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天”,关键还是在人,土豆的罪恶没有因为饥荒在欧洲绝迹;其实,此前土豆就扮演了促进大英帝国走向繁荣的功臣角色。
  在16世纪80年代的英国还是个穷国,多穷?反正没有当时张居正掌权下的大明帝国富裕。当时的英国人连吃饭都困难,根本没那个精力欣赏什么辣妹组合和英超联赛。不过还好,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英国这个岛国对海战还是很有心得的,胜利者总是要搜刮点战利品的。土豆就成里战利品,您看看当时的英国人穷的可以吧,连土豆都不放过,要在现在怎么也得搞几头西班牙公牛,抓回去骑着玩呀。就这样,土豆被第一次带到英国。也算老天开眼,不让英国人死绝,在英国统治范围内的爱尔兰的气候很适合土豆种植。土豆就在爱尔兰安家了,并繁衍了下来。到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使得爱尔兰人口从1672年的110万增加到1801年的520万,再到1846年的830万。这种短时间的人口增长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自然英格兰也没少沾光,人口多了,自然要干点什么,干革命,可不是武装革命,是工业革命,号称是不流血的革命。虽说后来19世纪40年代的“马铃薯饥荒”饿死不少人,但这时的英伦三岛已经非彼时的英伦三岛了,日不落帝国已经人口壮大,已经不惧怕饥饿了。

  土豆,这种原产于美洲、其貌不扬的东西,最早就被哥伦布连同美洲大陆一同被发现了,估计哥伦布先生看它太“土”了,口感也极其不好,都不好意思带回欧洲来,而是再后来,才被不知名的“小人物”偷摸地介绍到了西班牙,由于土豆在当时太上不了台面了,以至这位伟大的引进者的名字都不为后人知道了。
  使土豆真的成为一种特主要食品的国家,应该是俄罗斯,那时俄国也是农业国家,穷。十九世纪初期,统治俄国的彼得大帝估计鉴赏能力很差,或许审美趋向有问题,怎么讲?他到欧洲游玩,对欧洲许多的奇花异草视而不见,偏偏看上了土豆,以重金买了一袋土豆回来。这举动要放现在,国家元首用重金买土豆,早就糟到议会弹劾了,那时他是老大,没人管的着。他买回来了,还种在了宫廷花园里。世界规律都如此,上边喜欢的下边就会疯狂追捧,就这样迅速就发展到了民间。现在有人说俄罗斯是满大街滚土豆,或许有点夸张,但吃过俄式西餐的人,对俄罗斯喜欢土豆就了解了,而上年龄的人对赫鲁晓夫同志提出的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也应记忆如新。恰巧,俄罗斯也闹过饥荒!在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集体农庄运动期间,现在的说法,当时饿死五千万以上,同时也有材料披露,许多人不是饿死的,而偷挖集体农庄地里的土豆,被当场处决的。

  法师手里握着一个新上市的土豆,看着上边斑斑麻点,仿佛看见那个时代许多母亲、妻子的泪迹,依旧还是湿润的。
  中国人对土豆的认识历史并不长,中国人比较喜欢玉米,欧洲人传统上比较讨厌玉米棒子,文学大师歌德就公开咒骂玉米是“恶魔的象征”,什么和什么呀,玉米怎么了。中国人引进土豆大概在清朝中晚期,从南洋过来的,而随着土豆的引进,中国人口迎来了一次比17世纪中期英伦三岛更猛烈的人口大爆炸!到清朝末年随着土豆在全国推广,中国人口达到了4个亿,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土豆成为许多人口主要冬季食品的时候,中国人口已经上了7个亿!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炸薯片、炸薯条满大街横行的时候,中国人口站到了13亿上边。恰似当初,英国人19世纪借助因土豆而人口增长,促进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已经开始超英赶美了?我们叫:改革开放。

  土豆,壮哉!
  70年代的冬天似乎总比现在的冬天来的早,也比现在的冬天冷,风也也比现在的硬。在11月,那时人们已经穿上所有的冬装,所谓冬装,只是在夏装单衣和背心之间添加了棉袄。这个时候的冬储大白菜还没有下来,粮食还有定量的限制,猪肉到不限制,只是买不到,或没钱买。在东北的亲戚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托运来一麻袋土豆来,以缓解秋收后的难捱,秋后就难捱,冬后怎么办呀。

  托运单终于来了,因为要急着见到这远方的新鲜食品,上初中的哥哥主动提出去提货,那时的家长也没现在这么溺爱孩子,要去就去吧,只是大人出面帮助借来辆公家的三轮车。听说要去火车站取土豆。上小学的弟弟也非要去,哥哥平时最讨厌这个小尾巴,坚决不同意。最后还是大人帮着说了句话,才允许弟弟去帮助搭把手。哥哥无奈下,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听话,不许说话!不许乱动!

  禁止哭是不用嘱咐的,那个时候上学了的男孩子都已经不会哭了,只是到了后来谈恋爱、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他们才重新又学会哭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