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
第37节

作者: 曲昌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1-22 10:24:23

  盖棺不定论-魏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
  贞观十七年,当李世民对着诸多臣子发出如此感慨时,魏征作为千古良臣的形象便定格了,可以说是李世民成就了魏征,也可以说是魏征成就了李世民,他们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事迹,然后经过后世的不断升华发酵,便升华为千年难遇的君臣际遇。
  李世民之于魏征,便如同刘备之于诸葛亮,苻坚之于王猛,君臣联手,留下的便是千古佳话。

  进入宋朝以后,宰相地位一降再降,李世民与魏征这范本式的君臣际遇不复存在,越是失去的东西越显得珍贵,于是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际遇至今为多数人津津乐道。
  说起来,魏征这个人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人,也是一个经历坎坷的人。
  魏征并非出自传统的豪门大族,他家的历史只追溯到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北齐的屯留令,仅此而已,至于他的爷爷,没有提及,可能压根与仕途无缘。
  少年的魏征是苦难的,《旧唐书》说他“少孤贫”,由此可见,可能在他比较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此生活陷入困顿之中。按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规律,“少孤贫”的魏征应该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担,投入辛苦谋生的行列,然而“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规律在魏征的身上并没有应验,魏征偏偏对赚钱谋生不感兴趣,那么他对什么感兴趣呢?道士!
  在别人的不解中,魏征出家当了道士,从此魏征不再是凡人,而是一名道士。
  其实道士只是魏征的身份,甚至只是一个伪装,在当道士期间,魏征一直在看书,涉猎广泛,就在魏征当道士看书期间,隋末的天下大乱来了,魏征的心也动了。此时他将看书的重点进行了转移,他把重点放在了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上,在他看来,天下大乱时,纵横学说将比一切学说都有用。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不久,魏征就得到了一个机会。
  武阳郡丞元宝藏见隋末大乱,便也起兵造了隋朝的反,他听说有一个叫魏征的道士读过很多书,很有才气,于是便把魏征招到了自己的帐下,做了自己的典书记。
  典书记说白了就是秘书,专门负责起草收发各种文件。
  一直等待机会的魏征没有嫌弃元宝藏的山头小,他非常认真的做着元宝藏交给他的工作,起草文件,收发文件,写信,收信,每一件事他做的都非常仔细。

  不久,魏征的平静生活被一个陌生男人的来信打破了。
  这个男人对于魏征而言是陌生的,对于元宝藏而言确实比较熟悉的。
  陌生男人叫做李密,就是那位青史留名的隋末起义领袖李密。此时的李密已经家大业大,收编了很多像元宝藏一样的小型起义军,元宝藏之前让魏征写的信,其中不少是写给李密的。
  李密把来自元宝藏的信一封封都看了,他惊叹于来信的文采和恰到好处,难道元宝藏有这样的才气吗?
  等李密写信询问元宝藏时,元宝藏则坦言,有才气的不是我,而是魏征!

  由于李密与元宝藏是上下级关系,李密也不再跟元宝藏客气,便又给元宝藏写了封信:把魏征让给我吧!
  这样一来,魏征就从元宝藏这个小山头跳到了李密这个大山头,如果日后李密起义胜利,魏征必定名列开国重臣。
  遗憾的是,李密没能迎来最后的胜利,他的失败结局,竟然与魏征有关。
  李密败了,因为他没有听魏征的话。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李密占据洛口仓,有米有兵,而占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则是有兵无米,粮草不济,基于此,魏征建议深沟高垒不必出战,过上十天半个月,军中无米的王世充自然会撤退,到时尾追出击必然大获全胜。
  从兵法来说,魏征的建议是正确的,然而正确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李密手下的长史居然冲着魏征说道:““此老生之常谈耳!”
  魏征有些恼火,回应道:“此乃奇谋深策,何谓常谈?”
  眼看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魏征拂袖而去,他的内心多么期望李密能够叫住他进而采纳他的建议,然而,李密最终还是没有听魏征的话。
  一种不祥的预感从魏征的心中升腾起来,李密要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