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许多人认为,作者写诗的时候是在楼的第二层,真的是这样吗?这还得从诗本身所给的信息来看。“欲”是所想,并非所为,“更”是要做,并非现实。一个“欲”字,告诉我们,作者登楼的目的是“欲穷千里目”,要的是看得更远。可是如果说诗人明明知道这楼共有三层,却只登到二层就停下来写诗了,这就不合逻辑了。既然是“欲穷千里目”,又是有楼可上,那就干脆直接“上一层楼”好了,就用不着“欲”了。所以说,作者不是在第二层写下了这首诗(或者说是构思了诗,产生了写作欲望),而应该是上到了楼的最高处第三层。为了看得更远,王之涣一口气上到了最高的地方,可是,到了这里依然觉得还是不够高,这时他才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想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要是能再有一层楼那该多好啊!
“白日依山尽”这是现实,“欲穷千里目”这是理想。目之所见已经很远,但是诗人却并没有满足,觉得自己的目力还没有用到极致,还应该到更高的位置才能发挥。诗言志,其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说,如果能有更广阔的空间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那该有多好呀!
“黄鹤楼”怎么“黄”的
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市蛇山,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黄鹤楼历尽沧桑,屡毁屡建,已有30余次。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成的,早已不是崔颢看到的原样了。
楼不在高,有仙就行。黄鹤楼的得名最有传奇色彩,特别是这个“黄”字。
世界上鹤有许多种,但是绝没有一种黄鹤。
可怎么就出来了黄鹤楼?
传说一:有个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一个酒店。有一个道士,是酒家的回头客,但是光喝酒不吃菜,只用随身的水果下酒,还不埋单。店主人想这人穷,就不收酒钱了。这道士也不推辞,也无愧疚,照样喝酒。有一天,道士酒罢,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橘子皮画出来的,自然是黄色的了。道士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就乘上黄鹤飞得没影了,从此一去不复返。从此,这家酒店生意兴隆,为此人们建了一座楼,取名“黄鹤楼”。
传说二:三国时,有一个叫费祎的人,在这座楼得道成仙,驾鹤西去。后来,他又骑鹤返回,在这座楼停留,于是,这楼就被取名黄鹤楼。又有一说,那个道士就是吕洞宾。
传说三:黄鹤仙人叫子安,是周末时人,周简王的后代,也是乘鹤飞翔。
唐代崔颢写“昔人已乘黄鹤去”,这“昔人”肯定是传说中的仙人,但不知是哪位。反正是传说,是谁都行。
其实,黄鹤楼跟黄鹤并没有关系。南朝梁人萧子显撰《南齐书》有:“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大将黄盖,为守军瞭望方便,在黄鹄矶上建了一座楼。清康熙年修撰的《武昌府志》也说:“夏口城,在城西黄鹄山,孙权所筑,其城依山负险,周二三里。”《元和郡县志》记载的是“黄鹤楼”,估计原来是叫“黄鹄楼”后来讹传为“黄鹤楼”。
鹄就是大雁,大雁与神仙没什么联系,转成鹤事情就多了。
如果没有传说,风景只是砖木土石,有了传说,再加上美好的诗,平地起高楼,旅游业就开始了。
离离原上草,“原”字探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对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从来没有人解释“离离原上草”的“原”字,即使解释,也是“原野”。然而,探索这个“原”字的内涵后,我们会发现,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首诗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作品。
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16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作品谒见大名人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这仨字,逗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他翻看小白居易的诗作,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这件事又见《唐摭言》卷七:“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做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离离原上草”,唐人张固《幽闲鼓吹》等书又作“咸阳原上草”。
这个“原”,并不是通常认为的平原,而是“塬”的另一写法。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桌状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象的体形比喻原,是非常恰当的。塬顶平,四边陡峭,转动角柔和,正好像大象的样子。毛泽东这精彩的比喻,也是对原的形象描述,正是因为毛泽东生活、战斗在陕北高原,日日与“原”相伴,才作出了这样恰如其分的比喻。
咸阳原处于渭河之北,九山之南,从周武王封其十五弟毕公高于此起,曾称“毕原”。周平王东迁后,这里又成为秦襄公的封地,历经周秦汉唐,是中国文明古老的摇篮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古原”。
咸阳原还是著名的秦直道的起点。秦始皇为人类留下两个巨大工程,一是长城,二是秦直道。长城是守卫,秦直道是进攻。有了直道秦军可以迅速从咸阳开进到长城脚下。从秦到唐,秦直道上演出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武戏。
李白的《忆秦娥》“咸阳古道音尘绝”,就是对秦直道悠远历史的感慨。
认可了“离离原上草”的“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特殊地貌,我们应该对这首诗重新认识。
一、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是“赋得”诗,是“高考模拟作文”,但是,从一个“原”字可以看出,诗人是看到了什么就写了什么,并没有虚构。这首诗是源于生活,是写实的,是真实的生活记录。
二、诗中所写的“草”,不是通常所见的草,而是塬上之草。在黄土高原,塬有相对好一些的耕作条件,但是,毕竟是黄土高原,塬上土层薄,墒情差,这里的草,是不会茂盛的。塬上的草应该有顽强的生命力。从南方来的白居易,看到这种草,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三、从“原”联系到“古道”——秦直道,再联系到“荒城”,将草置于秦始皇时代悠远、古老、宏大的背景之中,这首诗的意境就更加深沉了。
“临行密密缝”解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最为通俗的、最为人称道的古诗之一。
许多人解释这首诗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认为:这是一位生活贫困、辛勤劳动的母亲,亲手用针线为将要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怕儿子远行时间长了,衣服穿破了,所以母亲缝衣的针脚特别的密实。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样的解释只是从字面上看来的,并不是诗的真义。
我们注意一下这“临行”二字。既然是慈母,为什么要在儿子临行时才想起缝衣服呢?儿子将要远行了,当娘的为什么不早早就给他准备好了呢?如果是说“临行密密缝”是为了让衣服结实,那这种行为又与“意恐迟迟归”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这“临行密密缝”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使衣服结实,“临行密密缝”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当时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临要远行时,母亲或妻子都要密密地缝衣服。“缝”与“逢”同音,希望的是早日相逢,主要目的是图个吉利。
“临行密密缝”这一行为要表达的就是“意恐迟迟归”,盼望早相逢。将“临行密密缝”与“意恐迟迟归”解释为古代的送行习俗,这句诗与“意恐迟迟归”的联系才密切。
《忆江南》,白居易最忆是什么(1)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共是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