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说明一下,虽然古代不讲计划生育,但生出十个八个的也不容易,裴十八、夏十二、邱二十二,是叔伯兄弟一起排行,并不一定是亲生兄弟。
古代作品中经常出现“萧娘”,萧娘并不一定是姓萧,而是贵族妇女的代称,许多诗中指女情人、歌伎。古代诗歌中又常见“谢娘”,谢娘也不一定姓谢,而是美女、歌伎的代称。南朝的萧氏、东晋的谢氏,都是当时的权贵门阀,这些人家的妇女生活优裕、打扮入时、举止优雅,成为当时人追随的偶像,经常被写入诗文,后来渐渐改变了意思。
新解“只是近黄昏”
老年人最爱提到的是李商隐的七绝《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老年朋友引用这首诗时,一般只是引用“夕阳无限好”,很少有人将后面的“只是近黄昏”连用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个完整的句子,只有完整句子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人们解释“只是”,认为就是现在“但是”的意思,并且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解释成虽然夕阳无限好,可是却接近黄昏了。说“只是近黄昏”表现的是一种无奈。这样的解释,仅是注意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没有从诗的整体考虑。如果考察整首诗和“只是”的用法,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向晚意不适”,这是说心情不好。但是作者一没有喝闷酒,二没有找人发泄,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驱车登古原”,到野外走走。因为“向晚意不适”,所以才“驱车登古原”,这是因果关系。诗人到乐游原,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要看一看黄昏时的太阳,让夕阳解除“意不适”。他所要寻找的恰恰就是黄昏这个特殊时间里的太阳,让夕阳解除“意不适”,并不是想要寻找无奈,寻找苦恼,而是解除烦恼与无奈。寻找无奈,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乐游原是当时文人们常去的地方,也是作者经常去的地方,现在他来到这个地方就是为了看黄昏的夕阳,是有计划在先的,就是要通过看夕阳,驱走心中的感伤。“近黄昏”是“夕阳无限好”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在黄昏,也就没有作者眼中的无限好的夕阳了,正是因为“近黄昏”,才具有了“夕阳无限好”。作者没有理由对产生“夕阳无限好”的“近黄昏”表示无奈,表示惋惜,如果他那样做,就等于是白到乐游原了。
人们误解“只是近黄昏”的根本原因,是将诗中的“只是”,等同于现在的“只是”,以为这里的“只是”就是表示转折的“但是”,这是用现代的语义解释古代的诗句。
其实,古代的“只”,还可以表示因果、条件关系。例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只”,解释为“就是”,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该解释为: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应该解释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因为未到伤心处。这个“只”也是表示原因的。
从李商隐自己的诗作中,我们也能找出不少“只”表示原因的例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行人只在雪云西”,意思是:行人正是因为在雪云西。无题诗《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斑骓只系垂杨岸”,就是:斑骓正好系在垂杨岸。
如果,将“只是”解释为转折关系,那可就坏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作者一路都是积极向上的情绪,可是到“只是近黄昏”这儿,却转了调子,先是积极又是消极,整首诗就出现了矛盾。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合理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夕阳无限好,正是因为近黄昏。
这样,整首诗才有了一个连贯的思想,一条顺通的脉络,中心也就明确了,作者的本意也显现出来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翻译过来是:因为在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所以驱车到乐游原上看夕阳,让夕阳解除心中的不适。夕阳多么美好啊!夕阳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正在黄昏这个时候——黄昏有什么不好!
这首诗写于何时不详,李商隐的一生活了四十多年,按理说不应该有岁月迟暮之感。他的另一首《乐游原》:“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就全无消极迟暮之感。纵观李商隐的一生,他一直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好是他积极生活态度的写照。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拿画家开涮
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有人说这是春景图,这样说并不错,这些确实是苏轼写作的目的。但是,这首《惠崇春江晚景》还是苏轼的调侃、逗趣戏作,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一点。
惠崇和尚是北宋的大画家,他擅长的是江南春景,尤其是水禽小景,其《溪山春晓图》、《沙汀烟树图》、《秋浦双鸳图》让人叹为观止,被称为宋人图画的绝品。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又称《春江晓景》,画面有竹,有桃花,有鸭子戏水,但蒌蒿、芦芽,绝不是画的主题,只不过是背景而已,至于,河豚已是画面之外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画中的鸭子看出了春水的温暖,画得好,评得也好。这是规规矩矩地说画,说得合情入理,以鸭说水,以鸭说春,这正中惠崇的笔意。说得惠崇心中美滋滋的。可这不应该是诗眼,诗才写了两行,还没评论到关键处,人家惠崇正等着下文。惠崇想的是一定有更高的评价美辞将要出来。没有想到的是,这老苏笔头子一转,说到了“蒌蒿满地芦芽短”,说到了画最不重要的枝梢末节。这让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倒也行,诗有抑有扬,一般的诗到了这句也多是这样,抑过之后定有崇山峻岭,最后一句,定是出人意料的好评语。惠崇和尚正等着听好戏。可这姓苏的忽地来了个“正是河豚欲上时”,结句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完全是苏轼自己的想象,完全与画面无关。人家画的竹、桃花、戏水之鸭,最用笔墨的是鸭子。这些他说完后,眼睛却盯上了不起眼的蒌蒿和芦芽,又由蒌蒿和芦芽联想到了吃,吃河豚。拼死吃河豚,河豚可是个怪玩意儿,味道极美,但是吃了却能毒死人。据说,蒌蒿、芦芽这两种东西与河豚同煮,毒性就小了,就可以吃了。不沾荤腥的惠崇自然是一丁点儿吃河豚的意思也没有的,人家画的就是美水美景,可苏东坡这个馋嘴巴子,却自顾自地从人家的画里想出了吃,吃吃别的也行,偏偏是吃要人性命的河豚,这不是成心气死人吗?要是先生您写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找个高人评评,那位评出了涮羊肉,您能不生气吗?
其实读这诗时,读者就已经能觉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另是一节,说的不是一回事。只“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行诗,就已经将画的最好处评完,剩下的就是开涮了。
对朋友的游戏之作,戏谑得高,糟蹋得好,又于看似不经意中留下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来说去,还是高。高人就是高人。
有人说,苏轼与惠崇是同时代的人;有人说,苏轼与惠崇不是同时代的人。这事说不清楚。即使苏轼没有见过惠崇,也是拿人家的画开涮了。
是“有女如芸”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诗的第一节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历来都解释为:在东门那地儿,有许多女人。认为“如云”即众多的意思。可是,我们想一想,女人众多,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女人,诗中的主人公总不至于认为各种各样的女人全都是美丽的吧?也有的人说:走出了城东门,看到了美女多得像彩云。这也不好解释,为什么诗中的主人公一出城,美女就全都集合了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