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有女如云”的“云”,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天上的云彩。从整首诗来看,第一节是“有女如云”,第二节相对着的是“有女如荼”。第二节其实是第一节的同义反复,意思是一样的,语气是一致的,结构也应该是对称的。可如果一个是天上的云,一个是植物,那就不好对称了。
从用语习惯看,《诗经》中“有女如……”、“有女……”的句子很多,如《野有死麇》的“有女怀春”,《有女同车》的“有女同车”、“有女同行”中的“有女”应当解释为:有一个女子。“有女如荼”应该解释为“有一个女子像荼一样”,而不可能是有许多女子全都“如荼”。如此,到了“有女如云”就成了“有许多女子”,这也讲不通。
1922年,在古都洛阳发现了汉代石经,共有几十块。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将这些发现写入《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一书。其中有鲁诗《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残字“虽则如芸”。既然“虽则如云”是“虽则如芸”,就可以推测出来,“有女如云”也应该是“有女如芸”。可惜,今日的注释家,没有注意到这一信息,依然在朱熹等人解释《诗经》的圈子里打转。
芸是一种草本植物,《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
将“云”看成“芸”,“有女如芸”就成了:有一个女子像芸草一样。“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就可以译成:走出东门,遇到一个女子美丽如香芸,即使是这样美丽的姑娘,也不如我的心上人。这样一来,语意通顺了,结构整齐了,也合乎事理了。
“惟楚有材”的“惟”
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书院大门一边写的是“惟楚有材”,一边写的是“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说着,充满自豪,可是,有些外地人听了却多少有一点儿不舒服。原因是将“惟楚有材”这几个字理解成:只有楚地有人才。“惟楚有材”,只有你楚地有人才,我们这地儿就不行!是有点牛气。问题出在“惟”上,将“惟”理解成“惟有”、“只有”。其实,这个“惟”并不是“惟有”、“只有”的意思。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记了这么件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声子的人,因国内有乱,投奔郑国。一次,他回到楚国,楚国令尹子木问他晋国国情。子木问:“晋城大夫与楚孰贤?”声子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声子说的意思是:晋国卿一级干部水平不行,可是他们的大夫一级,全是可以做卿的人才。这就如同晋国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样,全是从楚国弄去的,这些人才本是楚国的。虽然楚国有好的材质,但是,全给人家晋国用了。
声子说的是“虽楚有材”,并不是“惟楚有材”,“虽”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是“虽然”,“材”指的是木材、皮革。声子是以木材、皮革比喻人才,想要表达的是:楚国的人才全到了晋国,自己却没有好好利用。后来,声子的话变成了成语“楚材晋用”,意思成了引进人才,利用外地、国外人才。
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是声子说的“虽楚有材”的引用,但是,“虽”改成了“惟”,物直接换成了人。“虽”改成“惟”,不再是转折语气了,但这个“惟”也并不是“惟有”、“只有”,而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为了与“于斯为盛”对称成四个字,形式上整齐。
“惟楚有材”就是:楚地有人才。并不是只有楚地有人才。
“新婚宴尔”本是离婚之作
我有个第二次结婚的朋友,这人很爱开玩笑,他说:“我这才叫新婚,上一次那叫旧婚。”说的是玩笑,但是,觉得有点道理。
咱们现在说的“新婚宴尔”,是形容结婚时的快乐样子。这个成语出自《诗经·邶风·谷风》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昏”通“婚”。
全诗共六个小节,前两节是: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其中的“黾勉”意思是努力。“葑”、“菲”、“荼”、“荠”都是植物。这两节诗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本来生活如春风和煦好天气,可你却偏弄出阴和雨。日子过得齐心合力,你却使性发脾气。葑茎菲叶本是美食,因根须不美你就嫌弃。我的心志一直没有改,原想生死与你在一起。心中不平啊,不愿意离去。你连送都不送,就把我扔进娘家大门里。我心如荼苦啊,你却美得像吃了甘荠。看你婚礼上高兴的那个样子,和那新老婆亲得像兄弟。”
《谷风》这首民歌说的是,一个一心一意和丈夫过日子的妇人,只因色衰而被丈夫休回娘家的事。诗中抒发的是这个妇人离婚后心中的不平,及对前夫和新妻在婚礼上寻欢作乐的反感。
这里的“宴尔新昏”,本是被休弃的妇人对前夫在再婚婚礼上的得意样子的不满。这里的“新昏”,就是“新婚”,是相对于原配婚姻而言的,并不是指第一次结婚。“宴尔”本是形容在宴席上欢乐的样子。“宴尔新昏”后来转写成“宴尔新婚”、“新婚宴尔”、“燕尔新婚”、“新婚燕尔”,意思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用于形容新婚(第一次结婚)时的欢乐样子。
“学富五车”本指写书
现在,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学问大、读书多,“五车”就是说人有五车书。其实,原来这个成语并不是这个意思。
咱们先看看五车书到底是多少书?
“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庄子》成书在战国时期,得先说说战国时候的车。《墨子·鲁问》中,墨子说,自己造的车,质量极好,可以“任五十石之重”。这话是极力说自己的车子造得好,超出一般,从墨子的自豪感可以看出,日常的车是载不了五十石(石又写成担)的。1957年和1960年在安徽省寿县分别出土了可以合为一组的带铭文的战国青铜器,叫《鄂君启节》。“启节”就是符节,是当时的关防通行证。《鄂君启节》记载了当时水运过关的规定,其中有“如担徒,屯二十担以当一车”,这话的意思是:如果用人挑担,二十担按一车计算。从这话可以推测出,一车的载重是二十担。杨宽《战国史》“度量衡制的颁布和校验”一节中说,一石120斤,一斤合2529克。
一担120斤,一车20担,就是2400斤;5车100担,就是12000斤,依杨宽教授的算法,也就合现在的重量6000公斤多一些。如果是现在,谁要是有6000公斤的书,那可算是不少了。
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那个时候书并不是用纸制的,而是竹子、木头做的简。这一来可就不一样了。《汉书·刑法志》中记,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意思是,秦始皇白天审理案件,夜晚看书,自己规定处理公文的数量是一石(担)。也就是说,秦始皇一个晚上的阅读量是一石。这么一来,五车书又不算太多了。一晚上看一石书,一车书二十天也就看完了,五车书也就够看一百个晚上的。对于有学问的人来说,这又根本不能算多。
可是为什么五车书又能形容学问大呢?
原来,“五车书”并不是说拥有五车书,而是写了五车书。“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装五车了,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其书五车”的“书”是动词,就是写。“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是说惠施所写的著作,而不是他读过的书,因为不可能惠施所读的书全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原来五车书是写作的量,并不是藏书量。惠施到底是不是真的写了五车书,那也不一定,庄子在这里也是夸大了说:写得多,错的也多。
后来人只截取了“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往下就不管了,再加上后来纸的五车书也的确是很多,于是,误以为是惠施这人读了五车书。于是“学富五车”也就偏离了庄子的原意,从批评转向纯粹的赞扬,从写了五车书变为读了五车书。
运什么成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